殷美+裴海巖+翁飛
摘 要:主體意識是一個人自身發展的內驅力,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要充分發揮其內在潛能,激發成長內驅力。文章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學生為例,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現狀,探討大學生主體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和有效路徑。
關鍵詞:主體意識;大學生;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79-02
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能力和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1]。大學生作為人才組成的最大群體,其自身主體意識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培養高校大學生主體意識就是要充分發揮其內在潛能,激發成長內驅力。本文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為例,從學生主體意識發揮的現狀出發,給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主動性的實現路徑。
一、大學生主體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高校培養綜合人才的需要
在知識經濟快速崛起的21世紀,綜合型人才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綜合型人才不僅需要從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還需要與時俱進,深諳時代發展潮流。為了應對這樣的形勢,我國高校紛紛制定新的大學生發展戰略,旨在加強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其中培養大學生主體意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些單純靠高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大學生具備了獨立思考、主動創新的能力,才能在社會發展中占得一席之地。
(二)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個人的發展僅僅局限于對于知識的獲取與掌握上已滿足不了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具有創新思想和實踐能力是當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趨勢。我國現行的考試制度和教育模式,雖然在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實際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從實際效果看,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包辦得太多,大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2]。因此,就實際效果而言,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約束,主體意識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二、大學生主體意識現狀調查
(一)調研設計
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反應靈敏、勇于創新,他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反映著主體意識的揚棄和重塑的基本走向[3]。因此摸清他們主體意識在學校的發揮現狀,對于探索大學生主體意識培養的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本次調查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在校本科生為對象,學生涉及一至四年級。總計發放調查問卷480份,有效問卷406份,其中一年級109份、二年級97份、三年級107份、四年級93份,回收率達到84.58%。問卷調查涉及學習意愿、每學期主動參加實踐鍛煉的次數、是否有學業計劃、職業目標內容等。
(二)結果分析
從表1看出,學習意愿強烈、能夠完全主動學習的學生比例為20.37%,其中四年級學生群體比例最高,達33.33%。但同時,超過1/3的學生的狀態為較少主動和完全被動學習。
表1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一至四年級學生學習意愿情況
表2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每學期都能主動參加一次及以上院級及以上活動。仍有三成以上的學生基本不會主動參加院級及以上活動。從年級來看,一年級學生參加活動主動性最好,二年級次之,四年級最弱。
表2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一至四年級學生學期主動參加院級及以上活動情況
表3中,大學生做學業規劃的學生達45.32%,但是在容易出現學業困難的一年級比例卻較其他年級偏低;沒有學業規劃的學生比例為37.11%,從年級來看,二年級比例最高,這將是學業指導的重點群體。從職業目標的調查來看,學生的職業規劃情況不容樂觀;28.38%的學生職業目標明確,學生職業目標明確比例隨年級呈上升趨勢。
表3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一至四年級學生學業規劃和職業目標情況
結果表明,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學生主體意識情況總體良好,呈現隨年級增長而有所提高的現象,但在特定時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缺失,仍有一個較大比例群體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對象。
三、大學生主體意識現狀成因分析
(一)學校傳統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我國教育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都處于應試教育的體系之下,學生的教育模式以家長式、保姆式、灌輸式為主[4],素質教育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寬松的大學校園氛圍給學生培養主體意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是在提出主體意識發展戰略到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家庭對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模糊
一個人習慣的養成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主體意識的培養也不例外。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從小到大父母對他們的關心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如何再談培養主體意識。另外,很多家長經常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強加于自己的孩子身上,這無形中也導致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缺乏。
(三)學生自身主動性的缺乏
上大學前學生基本處于傳統教育模式之下,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之下,努力追求好的大學。上大學后,氛圍寬松了,但很多學生因為習慣了以前的灌輸式學習方式,不能實現很好的過渡。還有小部分人,因為遠離了父母的監管,加上相對輕松的學業要求,產生了惰性,人生目標不明確,對未來也缺乏規劃。
(四)主體意識培養體系不健全
目前大學基本還沒有形成系統化的主體意識培養模式[5]。(1)大學的第一課堂缺少開放互動式的專業教學空間,學生成為專業學習主人的空間還不夠。(2)學生活動的形式略顯單一,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弱,不能發揮學生在實踐中主體意識覺醒的功能。(3)學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師資的匱乏,校園主體意識宣傳體系和學生成長發展不協調,也造成了目前的狀況。
四、大學生主體意識培養的路徑
(一)構建主體意識喚醒宣傳體系
宣傳為先導,引領為實質,構建完善的宣傳體系。通過在微博、QQ群、校內等新媒體平臺發布主體意識活動動態及如何提高主體意識相關的文章,定期制作有關“主體發展意識”的海報和“發展主體意識”班級手抄報,用優秀個體和集體的宣傳展示等宣傳形式營造良好的氛圍。endprint
(二)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離不開教育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把他們視為教育活動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地認識自我、反省自我、尋求真理。現有課堂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因此,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主體意識,必須將教師教學任務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到培養學生主體意識上來,其主要講課方法應從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向引導式、啟發式轉變,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不僅教學生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示。
(三)實施分類指導,加強職業引導
做好“有對象、有方法、有效果”的分類教育。有對象是以不同專業和年級學生為對象;有方法是通過組織活動、宣傳教育等方式將教育落到實處;有效果是從學習成績、學習氛圍等方面取得提升。針對一年級學生,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以新老生交流會、主題班會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融入大學;針對二年級學生,通過開展主體意識教育活動和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增強對自身的認同感;針對三年級學生,加強專業教育,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針對四年級學生,做好就業和繼續深造的分類指導工作。
(四)豐富主體意識主題活動載體
做好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和建設,注意啟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為他們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創造條件,積極幫助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和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及活動是提高大學生主體意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健全實踐機制,搭建規范化社會實踐平臺、基地化志愿服務平臺、勤工助學平臺,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這也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的自主學習過程[6],有利于促進其主體意識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有庫.高校德育應注重強化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1).
[2]葉燕.論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提高[J].經濟與
社會發展,2003,(6).
[3]閆祥林,姚科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的調查
與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07,(4).
[4]劉瓔瑛.無意識教育滲透下的學生主體意識培養[J].高
等農業教育,2011,(4).
[5]宋杰.“以人為本”視域下的學生主體意識釋義[J].法制
與社會,2011,(10).
[6]馬端.加強對大學生主體意識教育的思考[J].工程學院
學報,2005,(1).endprint
(二)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離不開教育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把他們視為教育活動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地認識自我、反省自我、尋求真理。現有課堂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因此,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主體意識,必須將教師教學任務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到培養學生主體意識上來,其主要講課方法應從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向引導式、啟發式轉變,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不僅教學生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示。
(三)實施分類指導,加強職業引導
做好“有對象、有方法、有效果”的分類教育。有對象是以不同專業和年級學生為對象;有方法是通過組織活動、宣傳教育等方式將教育落到實處;有效果是從學習成績、學習氛圍等方面取得提升。針對一年級學生,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以新老生交流會、主題班會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融入大學;針對二年級學生,通過開展主體意識教育活動和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增強對自身的認同感;針對三年級學生,加強專業教育,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針對四年級學生,做好就業和繼續深造的分類指導工作。
(四)豐富主體意識主題活動載體
做好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和建設,注意啟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為他們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創造條件,積極幫助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和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及活動是提高大學生主體意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健全實踐機制,搭建規范化社會實踐平臺、基地化志愿服務平臺、勤工助學平臺,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這也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的自主學習過程[6],有利于促進其主體意識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有庫.高校德育應注重強化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1).
[2]葉燕.論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提高[J].經濟與
社會發展,2003,(6).
[3]閆祥林,姚科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的調查
與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07,(4).
[4]劉瓔瑛.無意識教育滲透下的學生主體意識培養[J].高
等農業教育,2011,(4).
[5]宋杰.“以人為本”視域下的學生主體意識釋義[J].法制
與社會,2011,(10).
[6]馬端.加強對大學生主體意識教育的思考[J].工程學院
學報,2005,(1).endprint
(二)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離不開教育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把他們視為教育活動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地認識自我、反省自我、尋求真理。現有課堂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因此,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主體意識,必須將教師教學任務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到培養學生主體意識上來,其主要講課方法應從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向引導式、啟發式轉變,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不僅教學生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示。
(三)實施分類指導,加強職業引導
做好“有對象、有方法、有效果”的分類教育。有對象是以不同專業和年級學生為對象;有方法是通過組織活動、宣傳教育等方式將教育落到實處;有效果是從學習成績、學習氛圍等方面取得提升。針對一年級學生,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以新老生交流會、主題班會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融入大學;針對二年級學生,通過開展主體意識教育活動和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增強對自身的認同感;針對三年級學生,加強專業教育,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針對四年級學生,做好就業和繼續深造的分類指導工作。
(四)豐富主體意識主題活動載體
做好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和建設,注意啟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為他們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創造條件,積極幫助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和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及活動是提高大學生主體意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健全實踐機制,搭建規范化社會實踐平臺、基地化志愿服務平臺、勤工助學平臺,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這也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的自主學習過程[6],有利于促進其主體意識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有庫.高校德育應注重強化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1).
[2]葉燕.論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和提高[J].經濟與
社會發展,2003,(6).
[3]閆祥林,姚科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的調查
與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07,(4).
[4]劉瓔瑛.無意識教育滲透下的學生主體意識培養[J].高
等農業教育,2011,(4).
[5]宋杰.“以人為本”視域下的學生主體意識釋義[J].法制
與社會,2011,(10).
[6]馬端.加強對大學生主體意識教育的思考[J].工程學院
學報,20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