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佩 (山東大學 山東濟南 250100)
設計中的情感化表達
李佩佩 (山東大學 山東濟南 250100)
無論所處的任何時代都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并且更重要的是藝術要符合當時時代的發展需要和生活方式及理念——這就是所謂的“時代情感”。設計進入大工業時代經歷了很多時期,設計的風格在不斷變換,設計也在不斷前進著。通過分析設計的傳播、互動、反映和反叛與改變四個部分,闡述設計中情感化的重要性。處于21世紀的設計,尋求著一種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性化設計,在這里我們不的不提出設計的情感化。
設計;藝術;情感化
任何形式的設計都是一種變相的傳播。人們自我表達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語言和文字,另一種就是圖形和圖像。設計是種信息的傳播,讓接受者能完整的接受到發出者的信息則是設計的成功。但在直線傳播過程中的干擾源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如果讓設計能被大眾所理解接受,設計必然要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挖掘當代人的心理情感和價值觀念,既用情感化的設計吸引并打動受眾。
唐納德?諾曼在其《情感化設計》中始終以大腦加工的Visceral Level(本能的水平)、Behavioral Level(行為的水平)、Reflective Level(反思的水平)三種水平來貫穿全書。在設計中對應的是外形、使用的樂趣和效率、自我形象,個人滿意和記憶。其中第三種水平是最高級別的。并提出美觀的物品更好用的論題,就像情緒能改變一個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就是為什么人在憤怒和驚恐中會失去理智),同樣,情感系統會改變大腦的運作過程和選擇結果。美觀的東西不僅傳遞了產品本身,也勾起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并最后提升了產品的使用效率(當然所謂的提升是指在使用者心理方面產生的,其實產品自身的效率是不變的)。在工業設計中,設計不僅傳播的是產品的使功能,同時也承載著審美、文化、信仰、受眾價值觀等等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更為可能的被社會所認可。設計傳播出所要表達的信息,同時,受眾接收到設計者的初衷信息,那么這個設計就是成功的。因此要賦予設計作品人性化的一面,更加貼切社會生活、大眾價值觀與時代的發展,使作品情感化,從而在社會中產生共鳴。
偉大的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創造了術語——作者的死亡。他表明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內容與讀者所解讀出的內容是相互獨立的,讀者才是真正的作者。沒有什么能比讀者理解到的視覺作品的意義和對待它們的方式更重要。在平面設計中,很多作品在無意之中就會把讀者“引入歧途”,觀者所理解的偏離了作品本身所要傳達的內涵,讀者也順便創造出另外一種意義。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平面設計大師內維爾?布羅迪所說“傳播的過程是一種對話,而不是獨白”,是設計作品與觀者的對話,作品只是思考的催化劑,至于催化出什么樣的結果,不同的觀者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基于這一點,設計作品就更加的需要把讀者引入其所要表達的信息軌道上。互動,是讓受眾更好的加入到設計作品中來,有了參與感,才會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形成情感依賴和鏈接,這也是設計情感化的關鍵所在。
在一件作品中能發現什么,通常取決于我們想從中尋找什么。我們所要表達的藝術品位,其實判斷中包含更多的是個性和價值觀。
生活方式的不同決定對設計的理解、使用和評價的不同。世界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著,我們的設計也要變化從而適應并反映發展著的環境。企業標志是一個企業經營理念和品牌識別的重要部分,因此也要反映時代的變化。沒有哪個標志從創建之日起就打著不改變的。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從奢侈品LV到汽車凱迪拉克、奔馳再到殼牌石油公司,從國外耐克到國產的品牌李寧等等,他們的標志在不同時期反映著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傾向和價值觀念。這就是變化和創新精神的所在。好的設計產品,就是要使其成為消費者生活方式中所熱衷甚至并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此,讓所設計的物品反映大眾生活、成為大眾的生活,增加受眾對物品情感需求的程度,乃設計成功之關鍵。
工業革命以后,歐洲的設計家們對大量的機器生產和維多利亞時期繁瑣的設計產生了不滿,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由莫里斯為代表,在英國掀起了一場“工藝美術運動”。強調恢復中世紀的手工藝生產,反對機械化,強調從自然和東方風格中吸取設計靈感。這場運動以改變生活為主旨,沒有追隨當時藝術設計的主流方向,是對當時社會的一次反叛。由于運動反對工業化生產,背離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不變哲理,最終在二十世紀出失去優勢。但是運動強調精致、簡單真實、反對繁瑣的設計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并對“新藝術運動”產生很大的影響。設計反映生活,但當生活牽制到設計的發展時,如同歷史發展規律一樣,一場反叛運動必然產生。1919年在德國魏瑪,格羅皮烏斯創建包豪斯國立建筑學院,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口號,創建三大構成課程。藝術與技術結合,是包豪斯之前從沒倡導過的口號,它的提出是對當時社會設計潮流的反叛,也是對傳統手工藝的繼承與機械生產的發展。它標志著現代設計的產生,改變了人們對設計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社會發展的必須趨向。現代設計對各國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設計使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傾向發生了改變,或者說更加順應了時代發展方向的需要。工業革命以后的設計,充分表現了設計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與生活方式、大眾情感以及價值取向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件設計產品,不僅包含著使用功能,同時也體現著審美和文化價值。設計情感化體現了作品在傳播的同時與受眾的互動,并且反映和完善著社會生活、發展方式。同樣,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設計的永續性是值得每個設計師深思的話題。設計不是浪費,而是需要朝著持久性、可循環性的傳播方式發展。設計與受眾的互動、反映、改變并完善著生活乃設計永恒不變的主題。藝術是精神和物質的“調節劑”,設計未來生活的強大動力。設計的情感化將激發受眾的感官,結合于時代的創新與發展之中。
[1]唐納德?A?諾曼.《情感設計》.2012-06.
[2]大衛?科羅.《視覺符號》.2010-10.
[3]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