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 (湖北美術學院服裝設計系 湖北武漢 430060)
“情感販賣”模式下的服裝設計之思考
張國棟 (湖北美術學院服裝設計系 湖北武漢 430060)
在全球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的背景下,商業(yè)貿(mào)易充斥著人們生活的周遭,商品的概念從出現(xiàn)發(fā)展至今,概念范疇被無限地放大,從原始的以物易物式的實物商品貿(mào)易到諸如“文化”之類種種被貼上標簽進行貿(mào)易的“虛擬”商品貿(mào)易時代,商業(yè)模式也在迅速的更新?lián)Q代。I T、金融、服務、資訊、網(wǎng)絡、淘寶等虛擬貿(mào)易經(jīng)濟大有遮掩實體經(jīng)濟之趨勢。“情感”到了今天也亦超出了僅供人類相互交流的“普通功能”,在快速發(fā)展的商業(yè)模式下,“情感販賣”顯然已成為眾多商家取勝的法寶。服裝設計作為密切關注人們情感所向的特殊專業(yè),在“情感販賣”的商業(yè)模式下,需要更加尋求與此模式的商業(yè)契合點,把握機遇,并不斷推出應對“情感販賣”模式的舉措和辦法。
“情感販賣”;服裝設計;契合點;應對
最初看到“情感販賣”一詞,頗感新鮮,是2011年在一家計算機報紙上無意間瞥見。沒成想,這個帶點兒歧義的詞匯,竟然成為當下新型的商業(yè)模式。確切的來講,“情感販賣”源自于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基爾摩所著的《體驗經(jīng)濟》一書。書中有句話說到“工作是劇場,生意是舞臺”。作者在書中還提出了“轉化”的概念,即對體驗的回憶可以讓體驗者超越體驗本身。而人們大多認為能使人們感覺到“超越”的東西,便是人們的情感。既而,書中的結論是,在體驗經(jīng)濟下,提供體驗舞臺的企業(yè),必須努力使體驗超越其本身,該書作者稱之為“inspiration”(靈感)。
說到這里,我要舉例來說明在當今體驗經(jīng)濟下,“情感販賣”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蓋茨和喬布斯都努力地推動平板電腦,外界評價蓋茨是“有心栽花華不開”,說喬布斯也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為什么外界對兩個人有如此評價?雖然二者都努力推動平板電腦,但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卻有很大不同。蓋茨更多的是從技術的角度考慮時機是否成熟。即使到了2010年4月,蓋茨仍然說:“我是觸控和數(shù)字閱讀技術的信徒,但我仍然認為,將聲音、觸控筆和物理鍵盤組合在一起的設備——也就是上網(wǎng)本將成為主流。”由此可見,蓋茨的視角著點仍是技術。事實證明,這些局部的亮點,并不足以照亮Tablet PC黯淡的天空。一家提供筆輸入產(chǎn)品的公司老總杰瑞曾稱:“只見蓋茨津津樂道,卻不見明顯的市場需求。這只是技術的推力在發(fā)揮作用,市場拉力并不看好。”與蓋茨不同的是,喬布斯堅信“對ipad的使用體驗將深刻影響到每個人。”蘋果認為,只靠技術遠遠不夠。后PC設備尤其需要把技術與藝術和人文結合起來。平板電腦是后PC時代的設備,要比PC更容易使用,更依賴用戶的直覺。與PC相比,平板電腦要求軟硬件的結合。喬布斯還不忘“教育”對手,很多人正在涌進平板電腦市場,把它當作下一個PC,很明顯是一條錯誤的選擇。在《2013互聯(lián)網(wǎng)趨勢報告》中,蘋果以市值4160億美院高居榜首,狠甩微軟谷歌幾條街。蘋果正是用這樣的一個事實證明,在體驗經(jīng)濟的今天,單靠技術一統(tǒng)天下已不可同比往日,消費者更愿意為能使自己情感得到滿足的“情感體驗”買單。因此,只有把準消費者情感脈搏,不斷更新商業(yè)模式和調整市場營銷策略,才是當今市場制勝法寶。
著名工業(yè)設計師阿米特曾這樣評價蘋果公司,他說:“蘋果偉大的貢獻,在于它證明你能通過販賣情感而成為億萬富翁,證明設計也是一種有效的商業(yè)模式。”蘋果的成功模式告訴我們,在商業(yè)模式不斷轉換的時代,唯有消費者的情感體驗和情感需求是最值得商家用心體會的,而設計恰恰可以很好的體現(xiàn)激發(fā)情感、傳遞情感這一功能,在與消費者充分建立情感體驗交流互動的基礎上,為消費者傳遞全新的美妙的情感享受,激發(fā)消費者潛在的情感占有欲望,這種全新的商業(yè)模式逐漸得到各行各業(yè)的認可。
“情感販賣”模式之所以適應當今體驗經(jīng)濟時代需要,主要是因為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導致人們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或稱文化消費、情感消費)需求失衡,消費者的物質消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物質消費需求也不斷得到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自然轉向了精神消費層面。服裝設計融合精神性(藝術性、情感、文化)和物質性(實用性、技術)兩個因素。服裝演變到今天,從人們對服裝的需求層次來看,早已從最初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升到了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高層次的需求對應的是服裝的精神內涵。因此,在今天看來,人們對服裝的消費,對精神層面的情感需求遠遠超過對物質層面的功能需要。所以,服裝設計和“情感販賣”模式有著共同的契合點。
首先,二者都是建立在物質需求層次滿足后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所謂“情感販賣”模式下的商品貿(mào)易,是建立在商品具有較高物質屬性(功能和技術)基礎之上的貿(mào)易活動,拿服裝來說,棉衣首先要具備較強的保暖性,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提出情感的需求和要求,才可以追求其外觀的時尚性或其他特點,換句話說,商品的技術層面是情感表達的載體。隨著科學和紡織、數(shù)碼印花等技術在服裝上的普遍應用,現(xiàn)代服裝無論從材料、制版或工藝上,均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各服裝品牌除了加大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發(fā)水平應對同類品牌競爭外,更加注重打造品牌的文化影響力,依靠品牌的軟實力和產(chǎn)品附加值贏得消費者的追捧。因此,現(xiàn)代服裝設計在強調功能的優(yōu)化設計同時,當更加注重服裝的情感化設計,來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需求層次。
其次,二者都是依托消費者的情感體驗,注重與消費者情感交流的可持續(xù)性。“情感販賣”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的營銷模式,通過產(chǎn)品或服務與消費者建立情感上的聯(lián)系,更加關注產(chǎn)品帶給消費者的情感反應,并通過不斷更新產(chǎn)品功能和形象來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情感需求,獲得消費者的持續(xù)關注。服裝設計是圍繞人進行的設計行為,隨著服裝品牌的迅速膨脹,單靠服裝的使用功能已經(jīng)不能吸引審美水平普遍提高的消費者了,由此產(chǎn)生的品牌定位,便是在對消費者喜好分析后作出的判斷,并通過設計服裝,賦予服裝以情感符號來傳遞給消費者,同消費者產(chǎn)生情感互動,并由此建立可持續(xù)的聯(lián)系。
在設計領域,“人性化設計”“綠色設計”“環(huán)保設計”等口號的提出,其實是源自于人們內心的情感呼喚,人們對自身的關注、對周圍環(huán)境的關注等也促使著設計界的觀念不斷更新,服裝設計作為密切關注人們情感動向和消費心理的專業(yè),在“情感販賣”模式下也應迅速做出調整,在此提出一些建議:
1.服裝設計當由“大”變“小”。所謂“大”,意指設計品類多而不精,單品繁瑣累贅。一些服裝品牌為了證明自己的設計能力,大量的出款、上架,店面掛滿了各式服裝,如同百貨商場,各種款型,一應俱全。許多專賣店,消費者一進去便有一種擁堵的感覺,看上去什么樣式的服裝都有,但走出店鋪依然兩手空空。對于服裝設計師來講,不應盲目追求設計的數(shù)量,而應嚴格控制系列的范圍和單款的設計質量,由面轉向點,即“小”。其實,“小”同時還意味著服裝設計的定位更加精準,Burberry的風衣、香奈兒的優(yōu)雅套裝、迪奧的性感迷人……大牌之所以更具有吸引力,很多原因是其設計更加專注“小”,所以精致,所以迷人。
2.服裝設計需體現(xiàn)生活化、精致化和藝術化特征。物質越來越富足的人們,日益追求生活的品味、注重生活的細節(jié),精致化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現(xiàn)代人們的審美需要,服裝設計師應注重從生活當中提取服裝設計的靈感元素,發(fā)揮服裝的藝術跨界潛質,廣泛尋求與其他藝術媒介的結合,為消費者設計全新的衣生活方式、提供全新的著裝體驗和審美享受。
3.服裝設計需適當“留白”。“留白”一詞,在國畫里較為常見,畫畫需要留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文學中的留白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那么,在服裝設計中“留白”就是要把設計的成分適當縮減,不把設計做滿,好的服裝是應該烘托穿衣者本人的性格氣質,切勿喧賓奪主、咄咄逼人。服裝設計中的“留白”,留的是給穿者的自我展現(xiàn)空間,服裝設計中的“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總的來說,“情感販賣”模式是體驗經(jīng)濟下的一種新型商業(yè)表達,其更加注重消費者的情感體驗質量,服裝設計在新的商業(yè)模式下,也應不斷的更新設計理念和手法。只有更加關注消費者情感需求,用心去做設計,才能設計出打動消費者的服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