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宇 樊 暾 (東北大學 藝術學院 遼寧沈陽 1108 19)
淺談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杜 宇 樊 暾 (東北大學 藝術學院 遼寧沈陽 1108 19)
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歌唱的呼吸與生活的呼吸不一樣,是帶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有技巧性的呼吸,悅耳的聲音是建立在正確運用呼吸基礎之上的,聲音因受氣息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動聽的聲音必須依靠正確適度的氣息作為原動力,一切聲音的表現技巧與呼吸都有密切關系。這意味呼吸是歌唱的支柱,而掌握正確的歌唱呼吸技巧,是完成這一目的所必須的前提和基礎。
歌唱;呼吸;訓練;方法;運用
古人日:“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正確的發聲,良好的共鳴乃至歌曲思想感情的表達都與呼吸密切相關。中國的民族唱法和意大利的美聲唱法,都十分重視歌唱時呼吸的控制和運用。我國古代音樂典籍里也有許多關于歌唱呼吸的論述。如近代陳彥衡在《說譚》中說:“大氣者,音之帥也,氣粗則音浮,氣弱者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除此之外,在西歐的美聲傳統唱法里,論述歌唱呼吸的也很多。如意大利著名聲樂教育家蘭培爾蒂認為:“歌唱的學問就是呼吸的學問”;帕瓦羅蒂認為:“掌握不好呼吸,就無法唱出好的聲音,甚至毀壞嗓子”。這些都說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正確的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自由的發聲活動鋪平了道路。
根據在演唱中對歌唱呼吸器官的重視程度,我們將歌唱呼吸分為三種基本方式:
又名肋式呼吸,主要依靠胸腔的起伏來控制氣息,吸氣時雙肩與上胸明顯上抬,控制氣息力度的支持點停留在胸腔上部,既沒有胸腔共鳴也沒有利用橫膈膜與腹部肌肉控制氣息,導致吸氣量少、淺而且保持不住,更容易引起肩、胸、喉、頸、舌等部位的僵硬,使得聲音干澀、僵硬、缺少彈性。
主要依靠橫膈膜下降以及腹部肌肉運動來呼吸和控制氣息。此呼吸法由于將氣息力度的支點放在小腹部,導致整個胸部基本感覺不到氣息,胸腔肋間肌肉失去控制呼吸的能力,使氣息缺乏流暢感和靈活性,且距離發聲器官太遠,呼出的氣息也無法給予聲帶應有的壓力,致使聲音滯重、無力。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是目前聲樂界大多數人主張的歌唱呼吸方法,它既不同于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更不是簡單地把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疊加。根據醫學的鑒定,歌唱時所需的呼吸量將近言語時的1.5倍,演唱時,吸氣時間短,呼氣時間長,呼吸的周期也比平時減慢好多,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足夠的氣息量以及良好的控制氣息的能力用來維持演唱。此呼吸法的主要運動區域在胸腔下部、橫膈膜以及上腹部。在吸氣時,要依賴于橫膈膜的下降及肋肌的運動;在呼氣時,依賴于橫膈膜的上升及腹腔的壓力;其具有的“吸氣深、速度快、容量大、控制好、彈性強”等優點,既避免了胸式呼吸法氣息支點高,上胸緊張,壓迫的現象;也消除了腹式呼吸法“遠水解不了近渴”、費力不討好的現象。
胸腹式呼吸具體說來有下列三個優點:
(1)全面調動了發聲器官的能動作用。不但可吸進足夠的空氣,促使氣息的容量擴大,還能夠穩定住兩肋及橫膈膜的張力,使之能夠和來自小腹的收縮力量形成均衡的對抗,從而有利于加強聲音發出的力量。
(2)活動范圍較大,伸縮性比較強,從生理上來說,比較容易控制呼吸,較能操縱和支援聲音。
(3)有力度、有彈性,并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正確的歌唱姿勢是獲得正確呼吸的基礎。首先是兩腳自然分開,左腳較右腳略稍前,這樣站得穩,身姿挺拔,利于氣息暢通無阻地運行;兩腿直立,不可屈膝,臀部微微上提,有利于腰椎挺起;小腹自然收縮,上身直立略微水平前移,使身體重心落于兩個前腳掌之上;兩肩平展,不端不夾;后背自然挺直放松,使胸口開闊,不塌不緊;脖子放松,自然挺立以保證喉部通暢。頭部擺正,下巴放松,呈垂懸的狀態,不能使勁;嘴巴張得適中,以牙關不緊為度,過大易使聲音渙散,過小則聲音無法放出;嘴唇自然舒展;舌頭平放于嘴中,舌尖輕抵下牙,舌根放松;雙眼要有神,用目光將歌曲內容和感情傳達觀眾,以引起觀眾心靈上的共鳴。
(1)緩吸緩呼法。按照歌唱的呼吸要求,緩緩吸氣,略停頓后,緩緩呼出。呼氣時要均勻有節制。注意呼吸保持部分不能有僵硬感覺。
(2)緩吸急呼法。緩緩吸氣,略停頓后,急速呼出。注意呼氣時腹肌和橫膈膜急速而有彈性的抽縮動作。保持慢吸的正確狀態吸氣之后,用一口氣盡量說又多又快的話、可以用簡單重復的繞口令來練。(1)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2)班干部不管班干部。
(3)急吸緩呼法。急速吸氣,略停頓后,緩緩呼氣。這種呼吸法,是歌唱時最常用的一種,應該要經常練習。
(4)急吸急呼法。急速吸氣,急速呼氣。用“狗喘氣”的方法進行練習,體會胸腹式呼吸的部位,每做一次休息一下。
氣沉“丹田”,目的是達到所有通道的“上下貫通”,演唱時務必得把氣息“坐住”,避免橫膈膜在呼氣時很快回到原來位置,加強小腹的收縮力量。這些說明,聲音是否動聽取決于氣是來自丹田。實際上“丹田氣”在科學用意中又屬于胸腹式呼吸的范疇。
這樣腰圍感到膨脹,丹田也有張力,就是我們常說的“氣沉丹田”生活中有兩種感覺可以借鑒:一是突然受到驚嚇的那一剎那;二是聞花。細心體會用這種感覺吸氣,后腰和后背都有充滿氣的感覺,頭腔也感到很開闊。歌唱時一定要把吸氣融化在音樂之中。有些人認為唱歌用氣的支點在胸口,氣息應該“托”起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吸氣時要求“氣沉丹田”那么發聲時也應該從丹田發起并使氣流非常通暢地送出去。在歌唱(呼氣)的過程當中,胸口應始終保持空蕩的感覺,丹田和腰圍仍需繼續保持膨脹感,這是深吸氣時的膨脹感,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深呼氣”。
學習任何一種新方法,都有適應的過程,氣息也是一樣。一個呼吸狀態自然松弛的人,開始進行訓練時會有種不適應的壓迫感。這是由于他的“呼吸器官”自身機能不夠所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習,逐漸適應,機能也得到提高和穩定后,很快就會變得自然放松。但此時的自然絕不是原來的那種原始狀態的、疲軟的自然,而是一種有內在彈性的的自然。此時的放松決不是松垮的放松,而是一種有內在張力感的放松。只有這種自然與放松,才是我們歌唱所要追求的。歌曲中存在著長短、輕重、快慢、喜怒、哀樂等變化,呼吸就要進行控制。調整呼吸的狀態和方式,能讓演唱更優美抒情,靈巧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更是尤為重要。在高音區,有時需要表達一種高亢激昂的情緒,那么對氣息的把握就需更加的到位了。因此,無論演唱什么類型的歌曲,什么樣的樂句,掌握好呼吸的靈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1]潘乃憲.聲樂探索之路[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3]林俊卿.歌唱發音的科學基礎[M].上海音樂出版社,19 62.
[4]那查連科.歌唱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5]周小燕.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美]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茲.訓練歌聲[M].李維渤選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7]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8]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2000.
[9]王增福.聲樂教學筆記[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10]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杜宇,女,1989,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樊暾,男,本科畢業,畢業于東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