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陳開源 李柏青 朱秀娟 原紅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明確將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作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提出,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要求,加快建立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然而,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的兩個不同層級,它們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現象,影響了職業教育的整體吸引力[1-5]。如何實現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促進中職和高職兩個層面職業教育的共同健康發展,是當前職教界的研究熱點。
佛山市率先在廣東省內開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其中,“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試點項目,探討中高職教育緊密銜接、一體化培養和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推進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13年,佛山市正式開展“2.5+0.5+2”中高職貫通分段培養試點工作,提出試點專業在中高職培養階段,統一制定五年貫通一體化系統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實踐探索。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是試點專業之一。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建設專業。2013年與南海信息技術學校、順德陳村職業技術學校、三水工業中專三所對口中職學校共同參與專業試點工作,實行三二分段中高職五年貫通分段培養。2013年9月合計正式招收3個班的學生,共150人,按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正式培養。本文以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探討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思路和方法,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系統培養提供借鑒和指導作用。
試點院校按照“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制定評價方法”的思路制定中高職銜接一體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職學校負責實施前三年的學生管理工作和教學任務,其中第六學期為過渡學期;高職院校負責實施后兩年的學生管理工作和教學任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定位于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圍繞佛山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不同層次、類型人才的需求,注意中職和高職在培養目標上的差異性:合理確定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強化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考慮學生就業后職業崗位的變化性,培養熟練的職業技能,以快速主動去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動態變化。
強化系統設計,統籌考慮中職學段與高職學段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和課程編排。以職業崗位群構建課程體系,貫穿“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對接”的思路。基礎理論課程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專業課程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優先設置綜合課程,注意各門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努力使課程功能取向與人才培養目標取向一致;專業實踐課要強化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選修課程適當設置經濟與管理類、人文社科類、科學與藝術類等三個類別,兼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改進課程教學組織形式,引進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視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和團隊實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研究借鑒優秀企業文化,培育具有職業學校特點的校園文化;強化學生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職業素質教育,加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促進職業學校學生人人成才。
根據佛山市機械裝備、電子和家電產業發展和職業崗位的要求,按照技能型人才從低到高的職業能力標準,分別明確中職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及標準。中職教育是以初等教育畢業生為對象,文化基礎課知識薄弱,重點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具備升入高等職業學院對口專業繼續學習的能力;高職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掌握更為系統和更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揮引領作用,因此,中高職在培養規格上應有不同的定位。
中職培養目標:對接佛山及周邊地區的機械裝備制造業需求以及五年一貫培養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高職人才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較高的職業素養,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制造(CAM)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專業基本技能,面向機械、電子、電器等制造業企業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
高職培養目標:對接佛山及珠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中家用電器、機械裝備制造業人才需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掌握產品設計、手板制作、快速制造、數控加工、產品質量檢測等新技術,具備家電產品結構設計與項目開發、實施、管理和維護能力,養成良好的新技術洞察能力,為佛山及珠三角地區家用電器、電子、機械制造等行業企業的產業升級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保障。
(1)課程體系設計思路
①聯合中職的專業教師和行業企業技術人員,將中高職銜接的五年貫通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體系來考慮和設計。基于崗位能力和職業能力分析,合理定位中高級銜接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制定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程以及素質拓展課程。
②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根據“中職重技能打基礎,高職重技術為提升”的原則,中職階段主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打好文化基礎;高職階段主要進行綜合技能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技能及創新能力,發揮引領作用,按照“拓寬、拓深、拓高”的思路,進行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和課程開發。
(2)課程體系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職五年貫通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中高職銜接課程包括中職課程、中高職銜接課程和高職課程三個階段,同時可分為三個課程模塊:基本職業素質模塊課程(包括公共素質模塊課程、專業基本素質模塊課程)、雙證融通核心模塊課程和職業定位頂崗實習模塊課程,其課程構成表如表1所示。例如,雙證融通核心模塊課程針對本專業中高職階段所需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如表2),通過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崗位、崗位技能相對接,分別開設了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考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需要,可以通過課外考證輔導、素質拓展、CAD/CAM協會活動等多種途徑來進行銜接。
通過制定五年貫通一體化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實現文化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環節、專業選修課、職業資格證書、職業素養的對接,避免中高職課程及內容的簡單重復。其中,在教學活動中,注重職業素養培養貫穿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職階段注重基本職業素養培養,高職階段注重綜合職業素養培養,在入學教育、課堂教學、校內外實訓、輪崗實習、頂崗實習、協會活動、技能競賽、素質拓展、畢業教育等環節開展素質教育,達到多途徑、系統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的目的。

圖1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結構圖

表1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課程構成表

表2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職階段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
中高職的專業教師,聯合行業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探討企業對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的要求,工作崗位和在中高職兩個階段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統一制定五年貫通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標準,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及開發、內容銜接上進行統籌安排,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上的重復。較好的做法是劃分課程模塊,中職和高職期間所學的課程內容在廣度、深度和難度上應有明顯的差別,雙方專業教師共同進行課程設計與課程開發,中高職階段可以選取相應的課程內容。例如,對于機械設計這門課程,中職階段安排的是“機械基礎”課程,重點是講述機械基礎知識,為高職階段打基礎;而高職階段安排的是“機械創新設計”課程,重點側重于機械設計、特別是創新設計方面的知識。
為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銜接轉段設立“優勝劣汰”機制,按照“轉段遴選、綜合評價、擇優錄取”思路進行。即轉段時,采取過程監控與專業水平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開設“學分銀行”,進行動態化的“學分制”管理。采取“知識+技能+素質”的考核辦法,根據中職學段學生的過程學習情況、專業技能測試成績以及綜合素質測評三方面內容綜合評價學生,考核總分滿分為100分。其中,知識結構考核,根據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按照學習模塊,每學期選取一門專業主干課程,對中職學校對口專業學生進行統一測試,確保教學質量。本專業測試的五門課程分別為:計算機基礎、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模具制造技術、CAD/CAM技術應用;專業技能水平考核,根據學生在中職階段參加由廣東省教育考試中心指定的廣東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技能課程考試成績來評定;綜合素質考核,根據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制定的綜合測評體系,對中職學校試點專業學生做出寫實性的綜合素質測評意見。最后,根據以上三部分成績之和,轉段遴選從高分到低分排序,按照實際招生計劃進行錄取。
“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學制五年,實行“2.5+0.5+2”的分段培養學制,按照“高職主導、依托中職、共同實施”的原則推進落實。其中在中職學習為三年,在高職學習兩年,中職階段主要完成文化基礎課和專業基礎(含初、中級技能考核和課程實習)學習任務;高職階段主要完成專業知識、高級專業技能及頂崗實習的任務。中職學習年限分為“2.5+0.5”,“2.5”指五個學期的常規學習時間,根據中職階段人才培養方案,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0.5”指中高職過渡學習時間,學校提供行業企業交流機會或學生實習、實踐,主要了解行業企業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從而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學分制”管理中沒有通過的學生,可對應到相應級段重新學習參加考核。
學生入學后的教育教學與學生管理工作由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和中職試點學校分段負責。中職學校負責實施前三年的學生管理工作和教學任務,其中第六學期為過渡學期;高職院校負責實施后兩年的學生管理工作和教學任務。并成立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的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制定相應的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協調制定五年一貫制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招生遴選方案。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根據上述思路制定了五年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該人才培養方案被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收錄。2013年與南海信息技術學校、順德陳村職業技術學校、三水工業中專三所對口中職學校實行“2.5+0.5+2”中高職五年貫通分段培養,9月份本專業合計正式招收3個班的學生,共150人,按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正式開始實施培養。實施過程中將不斷完善優化該人才培養方案,為其它專業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指導作用,同時為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提供實踐經驗。
[1]李海東.適應珠三角產業需求,強力推進中高職銜接[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3,12(2):1-5.
[2]穆士華.“3+2”機電一體化專業中高職銜接的探索與實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5):119-120.
[3]范愛民,張曉雷,趙良紅,等.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中高職三二分段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714):12-14.
[4]鄧桂萍,宋燁.電子類專業中高職銜接一體化設計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14):31-33.
[5]劉大勇.職業能力導向的模具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J].廣東教育(職教),2012,(5):13-14.
[注]項目資助來源:
1.廣東省教育廳教改項目《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編號:20130201004);
2.廣東省高職教育機械制造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改項目《面向佛山家電產業人才需求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Z201335B);
3.佛山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職業教育專項課題《佛山市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中高職緊密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4.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項目《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與課程標準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2ZX-003)、《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技術應用佛山推廣基地》(項目編號:2012GJ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