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華
(重慶理工大學工會,重慶 400054)
勞動力價格區域不均衡是我國經濟轉型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根據現代西方勞動經濟學理論,勞動力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可以最終實現勞動力價格的一般均衡,但這種均衡在我國始終沒有實現,蔡昉(2005)認為,勞動力轉移會縮小地區差距的理論預期與現實不符,形成了一個“悖論”[1]。
如圖1所示,2012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勞動力價格區域不均衡問題仍然突出,北京和上海的優勢十分明顯。勞動力價格持續區域不均衡會對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一系列負效應:首先,勞動力價格區域不均衡會導致人才向高收入地區不斷流動,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內地許多知識分子、技術人員受沿海地區高收入的吸引而紛紛“孔雀東南飛”[2],導致區域經濟不均衡的程度進一步加劇,進而激化地區間的社會矛盾,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其次,勞動力價格區域不均衡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區域收入差距,進而導致區域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利于實現將改革的紅利惠及全體人民,也不利于實現公平正義的“中國夢”。因此,在勞動力價格持續區域不均衡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影響勞動力價格的因素,對于縮小勞動力價格區域差距,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目前關于我國勞動力價格區域不均衡的相關因素分析的文獻較少,邊顯人(2008)[3]對影響我國勞動力價格區域不均衡的相關因素進行了理論分析,但缺乏實證檢驗。根據前人的研究,造成勞動力價格差異的因素主要是經濟因素和政策因素。考慮到人口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勞動力供給,進而影響勞動力價格,本文引入人口因素,并選取老齡化和自然增長率作為解釋變量;經濟因素方面選取人均GDP、經濟增長率、產業結構、通貨膨脹率和實際利率作為解釋變量;政策因素方面包括教育經費支出、政府公共支出和地方保護等。
中國目前處于人口年齡結構的轉型期,“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由圖2可知,經歷了60年代的嬰兒潮之后,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逐年遞增的,老年撫養比①老年撫養比是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中老年部分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引自《西方經濟學大辭典》。也隨之逐年上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為1.78億,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8.87%,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②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顯示,我國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13.26%;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8.87%。而國際上以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作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老齡化”已成為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新特征。
在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背景下,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勞動人口所占比重的相對下降,即勞動力的供給相對下降。在勞動力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價格將相對上升。由圖3可知,勞動力價格與老年撫養比的變化趨勢大體相同,但是相對滯后,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工資具有粘性。
圖4表明,勞動力價格的變化與人口增長率的變化趨勢比較一致,但是人口增長率的波動幅度遠大于勞動力價格。通常情況下,人口增長率的上升意味著勞動力供給的增加,勞動力價格相對下降,但圖4的結果卻與之相反。為探究其原因,我們進一步分析造成各地區人口增長率差異的原因,圖5顯示了各地區的出生率與死亡率。圖5表明,各地區的死亡率基本相同,真正引起人口增長率變化的是出生率。

圖3 2012年各地區老年撫養比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① 圖3~圖12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君安數據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人口增長率較高地區的出生率相對較高,較高的出生率意味著年輕勞動力用于照顧新生嬰兒的精力相對增加,因而勞動力的供給相對下降,所以勞動力價格相對上升。因此,勞動力價格的變化與人口增長率的變化趨勢比較一致。

圖4 2012年各地區人口增長率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

圖5 2012年各地區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如圖6所示,勞動力價格與人均GDP的相關程度非常高。人均GDP越高,意味著該地區的人們在各種經濟活動中創造的價值越高,因而勞動力價格也會相應地提高。

圖6 2012年各地區人均GDP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
如圖7所示,勞動力價格變化與地區經濟增長率的變化趨勢比較一致,但相對滯后,這可能是工資粘性造成的。經濟增長率越高,意味著該地區的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創造的價值總量越來越高,因而勞動力價格也會相應地提高。

圖7 2012年各地區經濟增長率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
如圖8所示,勞動力價格與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的變化趨勢呈現高度一致。說明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勞動力的價格也會相應提升。
如圖9所示,勞動力價格與通貨膨脹率呈現負相關關系。通貨膨脹率上升,意味著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設備的價格相對上漲,生產成本的相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職工的工資,因而勞動力價格相對下降。

圖8 2012年各地區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

圖9 2012年各地區通貨膨脹率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
如圖10所示,勞動力價格與實際利率的變化趨勢大體呈現負相關關系。實際利率升高,意味著企業資本投入的成本相對升高,社會總投資相對下降,對勞動力的總需求也相對下降,進而導致勞動力供大于求,因而勞動力價格相對下降。

圖10 2012年各地區實際利率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
由圖11可知,勞動力價格與教育經費支出的變化趨勢呈現正相關關系。教育水平是勞動經濟學工資函數中最基本的變量[4]。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意味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直接引起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攀升。

圖11 2011年各地區教育經費投入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
由圖12可知,勞動力價格與政府公共支出所占GDP比重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政府公共支出所占GDP比重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大。政府公共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意味著政府投資的相對增加,在民間投資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總投資增加,進而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最終引起勞動力價格上升。

圖12 2012年各地政府公共支出所占比重與平均工資水平分析
地方保護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各種資源在區域之間的交流,進而導致生產要素的區域不均衡。因此,各地區的勞動供給曲線是存在差異的,很容易形成勞動力價格的區域不均衡。長期以來,地方保護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空間相互依賴和擴散作用。改革開放初期,阻止本地資源外流是地方保護的主要目標。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地方保護的重心逐步轉移到保護當地市場。同時,地方保護除了保護產品市場以外,還高度保護要素市場。例如一些地區的地方政府通過利用戶籍限制、勞動力管理等措施阻礙外地及農村勞動力進入本地市場就業。
前文分析的所有因素對勞動力價格的影響是否與現實情況完全相符,我們接下來的任務是進行實證檢驗。需要注意的是,地方保護并沒有數據來源。
我國政府在意識到地方保護主義是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進程中必須掃除的一大障礙后,于2004年施行的行政許可法明確禁止個別地區以政府規章或決定的形式,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在本地銷售,提倡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雖然地方保護主義仍然以多樣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地方保護主義的嚴重程度呈現逐步減輕的趨勢。為檢驗地方保護主義對勞動力價格的影響,本文引入虛擬變量RP(regional protectionism),2004年之前令RP=1,從2004年起RP=0。
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本文設定的勞動力價格模型①工資水平、人均GDP和教育經費支出數值較大,所以進行平滑處理。為:


其中,OD表示老年撫養比,N表示人口增長率,lnGDP表示人均GDP,GR表示經濟增長率,S表示產業結構,INF表示通貨膨脹率,RI表示實際利率,表示教育經費支出,PGS表示政府公共支出,RP表示地方保護,ε代表隨機擾動項。
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1989—2012年的平衡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所有變量的數據來源于《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1990-2012)、國泰君安數據庫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具體各變量的含義、計算依據和統計性描述見表1。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為了檢驗模型的穩定性,我們把解釋變量逐個加入,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表2中的模型十就是對本文所構建模型勞動力價格模型的估計結果。

表1 各變量的含義、計算依據和統計性描述

表2 實證檢驗結果

續表
模型十(勞動力價格模型)的檢驗結果表明,所有解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除經濟增長率在5%的水平上顯著以外,其他解釋變量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且所有變量的符號都與前文的分析相一致。R2高達0.942 3,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非常高。F統計量高達782.31,說明模型總體的顯著性非常高。從模型一到模型十的變化過程表明,模型的穩健性較高。
[1]蔡昉.中國收入差距和貧困研究:我們知道什么,我們應該知道什么[R].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工作論文系列四十二,2005(a1).
[2]許召元,李善同.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對地區差距的影響[J].經濟學,2008(1):53-76.
[3]邊顯人.我國勞動力價格地區差異及相關因素影響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1):48 -53.
[4]徐成波.轉型期中國勞動力市場演進研究——基于就業研究文獻述評的視角[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0-46.
(責任編輯 彭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