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金磚銀行:挑戰國際金融秩序說易行難
◎蔡恩澤

7月15日,全球最重要的五個新興經濟體——“金磚五國”在巴西福塔萊薩簽署協議,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試圖以此重構二戰以來由歐美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然而,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的重構說易行難,其路漫漫。
7 月15日,金磚五國領導人在巴西發表《福塔萊薩宣言》,宣布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經過近一年半時間的協商籌備,金磚銀行終于“靴子落地”。這是金磚國家抱團取暖、團結紓困的里程碑,也是金磚國家試圖挑戰國際金融秩序投石問路的一顆石子。
目前國際金融秩序的現狀是,美國把持世界銀行(WB),西歐掌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WB中,美國一家就占據15%的投票權,而金磚五國加在一塊才只有13%的投票權;在IMF中,美國擁有近17%的表決權,英國和法國各自持有的表決權也都大于任何一個金磚國家,金磚五國表決權的總和才不過11%。因此,在WB和IMF內,美歐牢牢把握話語權,政策走向千方百計向西方發達國家利益傾斜。而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金磚五國在WB和IMF內“人微言輕”,難以左右政策杠桿。
然而,從經濟層面來看,金磚五國的力量已相當強大,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均占全球的1/4,國際儲備占據全球半壁江山,彼此間貿易額約占全球的15%。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本世紀前10年,金磚國家平均增長率超過8%,遠高于發達國家2.6%的平均增長率,也高于4.1%的全球平均增長率。2013年,金磚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21.31%。國際組織預測,金磚國家2014年整體經濟增速仍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發達經濟體的兩倍。可是金磚國家的國際金融地位與經濟地位卻極不相符。
與其受人擠壓,不如另辟蹊徑。正是經濟實力與金融權利的錯位,促成金磚五國萌生另立門戶的念頭。尋求自我做主的共同愿望將金磚五國扭到一起,決意另起爐灶,成立自己的銀行,與美歐分庭抗禮,打破現有國際金融秩序。
金磚銀行將會使目前仍處于松散狀態的金磚國家增強緊密性,世界上最重要的五個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牽手”,由過去金磚國家銀行間的泛泛合作開始投股連心、開展實質性的金融合作。形成抱團效應,可加快金磚國家之間合作的機制化和一體化,而不再是所謂若即若離的外交調協機構,最終將成為一個具有執行力的經濟聯盟。
金磚銀行可以促進金磚國家本幣走向國際市場,通過金磚銀行這個“中轉站”,建立本幣離岸市場,金磚各國的貨幣可以相互兌換流通,加大循環力度,促進國民儲蓄在金磚國家之間的流動,有利于金磚國家的貨幣實現國際化。同時,金磚國家可以依托金磚銀行減少美元資產和美國債券投資,而轉向相互之間的股權投資和產業投資。這不僅會改變長期以來的全球資本循環格局,形成新的金融聚合模式,也必將扭轉全球財富失衡的局面。
金磚銀行還可以調節世界資本的動向,在解決某些項目的主權擔保及風險分擔上,有一定優勢,可以推動一些單一國家金融機構不易操作的項目,進一步促進南—南資本流動和技術合作,讓有發展潛力的國家獲得更多資本,讓資本獲得更多的回報。金磚銀行成立后,將面向發展中國家,垂青新興市場。

然而,金磚銀行挑戰國際金融秩序說易行難。雖說金磚銀行具有1000億美元的體量,其面向的新興市場也是一個廣闊的金融市場。但是,金磚銀行面臨的對手是西方老牌金融機構,無論是WB,還是IMF,都是深耕經營了70年的金融大佬,而金磚銀行畢竟是才出世的嬰兒,想挑戰美歐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與其平起平坐,為時尚早。
首先是主導權問題。無論是WB還是IMF,美國都是一家獨大,占據絕對的主導權,歷來頗受詬病。但美國的主導權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WB和IMF成立當初,二戰臨近結束,世界各國飽受戰亂煎熬,經濟千瘡百孔,百廢待舉,需要銀兩,而美國卻大發戰爭財,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有求于美國,美元乘勢而起,成為國際貨幣流通的首選。美國占據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導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有了美國這個金融“磐石”,70年來,WB和IMF確實也運轉正常,度過了數次金融危機,為國際金融市場穩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金磚銀行從醞釀、籌劃到成立,堅持平均、平等的原則,從平均出資到商定總部,極力避免某一國家主導金磚銀行的局面,平等色彩一直貫穿始終。平均有平均的好處,大家地位平等、利益均占、平起平坐、心情舒暢、一團和氣,能夠保證金磚銀行順利成立,但人多嘴雜,決策難斷,商機稍縱即逝,民主決策容易淪為清談扯皮,未必能保證后續正常運轉。從長計議,金磚銀行還是需要有主導力量,關鍵時刻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最終貸款人”的形象出資,避免各家在風險發生時大難臨頭,各奔東西。
其次是“去美元化”問題。成立金磚銀行的初衷,就是要與美元脫鉤,打造具有金磚特色的貨幣體系。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正在推動貨幣多元化,實際上就是“去美元化”。烏克蘭危機后,俄國擔心受西方制裁,以“去美元化”先發制人。美國重罰巴黎銀行時,89億美元的罰單“吃掉”其一年利潤,法國財長號召歐元區貿易使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去美元化”潮流讓金磚銀行得“人和”之利。
但拋棄美元后,再以哪種貨幣取而代之呢?是中國人民幣、印度盧比,還是俄羅斯盧布、巴西雷亞爾,抑或南非蘭特,目前不得而知。平心而論,上述貨幣,無論哪一種,眼下還沒有能力完全取代美元的國際地位。如果要創新一種貨幣,更是關山阻隔。
再次是如何應對風險。目前美聯儲正積極醞釀QE完全退出的問題,一旦QE退出市場,全球流動性將回流到發達國家,包括金磚五國在內所有的新興經濟體都將受到劇烈沖擊。而金磚國家金融體系成熟度相對較低,抗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弱。屆時,因為受平等機制的制約,無人擔當主角,倘若遇到某種極端風險情況,一旦資本耗盡,金磚銀行自身也難保。
況且金磚國家并非鐵板一塊的利益共同體,由于各自國家內部的政治體制、經濟格局各不相同,利益訴求也各不一樣。而各自潛在的地緣政治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如印度與中國,從來都是面和心不和,印度的大國情懷揮之不去,在國際舞臺上總是想要與中國搶風頭。金磚國家能否團結一致,以組建金磚銀行為契機,挑戰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為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作出貢獻,變數仍然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