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華
(鄭州輕工業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河南鄭州,450002)
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也是國家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自20世紀末高等學校擴招以來,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數翻了一番,甚至更多。在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普通本科院校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因此,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07年初,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及《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正式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要求高等院校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2012年4月20日,教育部發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高校自我評估,健全校內質量保障體系”。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的永恒主題,它關系到高校的生存與未來發展,關系到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與否。因而構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人才培養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高校的每一個教學單位和職能部門,涉及每一位教職員工;而人才的培養又主要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因此教學活動是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教學工作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中心工作。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必須堅持全員參與的原則,人人都是教學質量的參與者,都以各種方式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人才培養活動中,同時又都是教學質量的監控者,都能夠為改善教學質量貢獻力量;必須樹立和堅持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高校的各項決策部署都要有助于教學工作,有助于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尊重人、關心人,堅持把人的因素作為首要的和本質的因素。學校的最終目標和追求,就是要培養出高水平的、全面發展的學生,使每一個學生也使每一個教師都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因此,所有的評價指標的背后以及根本問題也都是人的質量問題[1]。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必須去除“監控”的工具性色彩,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和出發點,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質量監控體系應有的作用。
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首先要制訂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教學質量標準。標準制訂的定位要準確、細化、全面。學校要做好自己的頂層設計,制訂和完善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如理論教學基本要求及規范、課堂教學規范及質量評價標準、實踐環節(如實驗、實習、課程設計及畢業論文)的教學基本要求及規范,并以文件形式下發《教學管理文件匯編》,各教學單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有所變動,但只能更加嚴格,否則必須遵循學校的統一規范[2]。質量監控要貫穿教學活動和人才培養活動的全過程,對各類型的教學環節和各教學環節的活動做到均衡監控,力戒形式主義,務求實效。
普通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可由相關的五個體系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普通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組織管理體系是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中樞指揮系統,關系到全校的教育教學決策乃至長遠發展戰略。組織管理體系可按照“黨政一把手—主管教學校領導—教務、人事、學生、教學督導等職能部門—院系、教研室”的層次構建。黨政一把手負責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頂層設計;主管教學校領導負責具體指導;教務處負責具體實施,人事、學生、督導等職能部門負責協助實施,對反饋的信息進行針對性處理,并對監控結果進行運用;院系和教研室等教學單位負責對一線教師進行業務指導和管理,對教學質量的提升負直接責任。
信息采集是教學質量監控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日常性工作。應通過多種渠道采集相關信息,如每學期期初的教學檢查和校領導巡查、期中教學檢查、師生教學座談會、期末考試巡視,以及日常的領導干部聽課和教研室同行評議、學生教學信息員的反饋等,力爭信息的完整、準確、全面,以便對教學質量做出客觀公正的評估,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做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質量評估體系是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核心部分。針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材選用及畢業設計(論文)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和環節,通過建立科學合理和操作性強的評價指標體系,使領導、同行尤其是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評價意見,形成質量評價結果,這是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的重要目的,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
在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工作中,往往會出現重視監控和評價結果、輕視信息反饋的現象,認為得到一個最終評價分數供領導決策參考和職能部門運用,就達到了目的,導致廣大師生尤其是被評價對象得不到反饋信息,這種觀念和做法應予以糾正。監控和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只有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參與評價的各個主體(領導、同行、學生和被評價對象),才有助于提升評價主體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和評價結果的客觀性,有助于學校做出正確的教育教學決策,有助于幫助一線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提高業務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從而達到教職員工個人發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和學生受益的最終目的。
監控和評價結果在教職員工的晉升等工作中要得到恰當運用,才能使教職員工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工作,主動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在學生的評優評先等工作中,把他們在教學質量監控中的參與程度和對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考慮進去,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減少評價的隨意性,提高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愛校情懷。
以上五個體系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系和促進的。只有堅強的組織管理體系,才能形成重視教學質量監控的氛圍,使這項工作能夠順利推進;信息采集是重要的保障,是評價的基礎;評價是對信息的具體運用,是反饋的前提;反饋和運用反過來會促進信息采集和評價工作,最終達到共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以文件或制度的形式明確教學質量監控工作參與主體的職責,如制定《基層教學單位工作條例》等,改善教學條件,開展經常性的教研活動和同行聽課評議活動,通過老教師的傳幫帶,提高教師業務技能。
對各教學環節進行經常性檢查和定期教學檢查。如期初檢查教師上課準備情況和師生精神狀態,以及教學保障情況;期中檢查教風和學風情況;期末檢查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考風情況、成績和試卷分析等。校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要深入一線檢查,定期或不定期地隨機深入課堂聽課,這樣既能鼓舞師生士氣,又能獲得一手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教學運行情況。
聘請學術水平高、責任心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學督導組,經常深入一線,通過聽課、調查、座談等形式,檢查各個教學環節的秩序和質量。聘請思想覺悟高、責任心強、為人正派、學習認真、關心學校改革和發展的學生擔當教學信息員,收集學生對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的意見和要求,經常與教師溝通,協助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科學合理的評教指標體系,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其次以學生為主體全員參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經常性地對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情況、教材選用情況等進行客觀評價,為每一位教師建立教學質量檔案。
對不能勝任教學管理工作的人員應及時調離或組織進修,合格后方能聘用上崗;定期通過各種業務培訓,提高干部職工的業務素質和理論水平;加強教職工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改進其工作作風。[3]
激勵機制可以促使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人員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質量監控活動中。充分運用激勵這一教育學中的重要原則,建立對教師的激勵機制,會有效調動教師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建立對學生的激勵機制,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學習動力和強化成就動機,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對教學管理人員的激勵機制,提升其晉升空間,能夠提高服務教學的質量和管理效率。
[1] 白童.高校教學質量監控及保障體系的構建[J].學園:教育科研,2011(3):65-66.
[2] 黃江麗,董春欣,趙延輝.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4):1-2.
[3] 李筱倩,張秋霞.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評價與研究[J].福建電腦,2012(7):62-64,85.
[4] 趙家坤,劉明哲.高校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意義[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2(6):61-62.
[5] 陳英蓉.高水平教學型大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3):31,33.
[6] 王光華.有效構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J].教育與職業,2012(29):100-101.
[7] 王中魁,許培援.高校學生網上全員評教的實踐與思考——以鄭州輕工業學院為例[J].中國輕工教育,2011(1):25-26,29.
[8] 周毅鈞,王傳禮,李雪斌.高校多媒體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77-80.
[9] 袁道強.我校本科教學質量控制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11(1):20-21,72.
[10] 劉海云.試論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許昌學院學報,2011(6):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