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木玉
摘 要:開放式教學模式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教學內容開放、教學過程開放、教學時空開放的特點,結合高中生物教學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如何構建開放式的高中生物課堂。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開放式
基于建構主義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自主發展,創設一定的條件和環境,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時間、空間、信息資源學習情境中,自定目標、主動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在課堂中首先要確定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開放教學過程,運用引導、探究式的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完成知識的有意義建構;開放性作業和課堂練習,布置不追求統一、標準答案的題目。在開放式教學過程中,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參與課堂活動,體驗成功。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構建高中生物的開放式課堂。
一、開放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生物學魅力
在傳統生物教學模式中,迫于升學、考試的壓力,教師只圍繞著教材和考點內容進行講解,學生有時并不能透徹理解所學內容,只能靠機械的背誦和記憶來應付考試。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比較沉悶和乏味,學生感受不到生物學的魅力,自然也談不上興趣的培養和激發。生物學是一門涉及領域廣泛、知識面比較廣的學科。在平時備課中,我們要善于挖掘、整理、積累現實生活中的教學素材,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多舉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鮮活的生活實例、最新科學技術或熱點時事,或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現象,突破生物教科書的限制,補充拓展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內容就會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學生也會覺得生物課通俗易懂,興趣盎然。
二、開放教學過程,注重學生主動參與
傳統教學過程往往是“填鴨式”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潛能沒有機會展現。開放式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點撥、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學習,形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動教學模式。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1)聯系生活實際,例如,在教學“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兩者之間的關系”時,提出問題“當你的身體某個部位被針扎了,你總能迅速感受到針扎的部位;而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后,體內血糖濃度下降,但沒有一個準確的反應部位。”這樣變抽象知識為生動的實例,引發學生興趣。
(2)捕捉現代社會新技術和熱點問題,生物領域中有許多新技術,諸如“基因工程”“測定癌細胞吸收激光比例”等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引入這些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導入新課,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同時激發學生探索生物知識的積極性。
2.引導參與,自主探究和發現
以講授、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從“接受—驗證”式向“探索—發現”式轉變。在活動過程中,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適當采取延時評價,做到學生能獨立操作、總結和發現的,老師絕不包辦代做。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團體的合作和交流。將討論式學習、辯論式學習引入課堂中,使課堂活動精彩紛呈。
例如,在教學“光合作用”時,先對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向學生做出初步解釋。這時學生可能會對這個解釋是否正確產生疑問。于是我便讓學生分組設計一個檢驗綠葉在光下是否能夠制造淀粉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斷發現新的現象和問題,而產生疑問,又去進一步地探究和驗證。比如,為什么葉片要部分遮光?直接用碘液滴在葉片上行不行?綠葉為什么會變成黃白色及酒精為什么變成綠色?等等問題。這樣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的及時點撥、誘導下,使學生主動思考,建構知識。
又如,在教學“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的分裂”時,如果只是按照課本給學生講解分裂過程,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很難理解,但如果我們讓學生自己制作標本,利用顯微鏡觀察,同時判斷該細胞處于什么分裂時期的狀態,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有趣,學生也會印象深刻。
三、開放教學時空,布置開放性作業和練習
生物課堂不應局限于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工廠、大自然等都是廣闊的生物課堂。現代生物科學發展迅速,也應讓學生從更豐富、多元化的渠道接收信息,生物教學可以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延伸到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
布置課外作業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將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相結合,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生物素養。
1.口頭作業
口頭作業有時會比書面作業的反饋效果更好,它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呼吸作用”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口頭作業:我在家里陽臺上養了很多花,可現在冬天來了,氣溫降低,我擔心花會被凍死,于是把花搬進臥室。但是從這以后,我經堂夜里感覺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請同學們分組進行課后討論,根據所學知識解釋一下原因。
2.資料收集
在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通過網絡查詢、閱讀書籍等途徑搜集、整理相關信息和資料,使生物知識的學習不拘泥于課本,同時提高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整理歸納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獲取知識的習慣。例如,在教學“激素的調節”前,讓學生搜集糖尿病形成的原因和特點,在平時飲食方面應注意哪些等。以這種方式讓學生的生物知識面更加開闊,同時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3.實踐活動
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使抽象的書本知識變得生動和鮮活,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創造,完成創新。例如,讓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運用所學生物知識自釀美味的葡萄酒、米酒、自制可口的泡菜等,既豐富了課余生活,又體會到了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感受生物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總之,高中生物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單一、封閉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每位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實踐,發揮這種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和效果,使高中生物教學更具生活性、實踐性、趣味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德梅.探討高中生物課外作業的開放性[J].速讀,2014(4).
[2]韓凡.如何看待高中生物的開放式教學[J].學周刊,2014(6).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