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亞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地理也迎來了新的改革。新課改對初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新的課堂形式和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初中地理走向生活化,在生活中感受地理,在地理中品味生活,這將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學的最大要求,也是初中地理需要提高的地方。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育改革
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學,就是要將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將地理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對于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的理解。生活化的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樂趣,并且能夠認識到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地理,將地理作為自己的興趣學科。生活化的教學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符合新型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師在這一方面應當進行深入的研究,將地理知識進行生活化的完善。經過多方面的實驗證明,生活的信息引入到地理課堂中,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并且課堂的氣氛也會更加活躍,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也會大大提高。
一、建立地理與生活的聯系
初中生大多處于心理年齡成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最為強盛的。教師在教授初中地理時,應當緊緊捉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樂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將地理課堂生活化,不僅僅是為了讓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思考,將身邊的生活事物與地理知識相聯系,為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建立地理課堂生活化的關鍵還是在于學生,讓學生獨立地建立生活與地理知識的連接,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探索、敢于發現,通過切身體會來理解課本知識,并且能夠將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個過程也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指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尋找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例子。在學習自然地理時,由于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對于知識很難理解,教師就應當根據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讓學生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的“地球的運動”時,可以讓學生用手電筒照著地球儀進行轉動,從而更加深刻、直觀地感受地球運動的方向、意義等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不僅僅認識到生活處處有地理,還讓學生輕松地體會枯燥的地理知識,感受到地理帶來的樂趣,加強了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獨立進行知識與生活鏈接的能力。
二、加強生活化實踐,提高實踐能力
在初中地理中,知識的學習應當是和實踐相結合的。加強學生的生活化實踐,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領悟知識之外的東西,提升學生全方位的能力。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對地理學習的樂趣。生活實踐是地理生活化的一個重要的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地理帶來的樂趣與知識的靈活性應用。地理知識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與生活相聯系就會體現出地理知識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地理知識。讓學生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樂于學習地理,掌握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為日后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地理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三、引導學生善于觀察,讓地理回歸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地理知識是無處不在的。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教授、課堂的學習等途徑來學習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例如,日出日落時影子的變化。這樣,可以發揮地理學科的最大作用,也是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最大意義所在。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引,解答學生不懂的問題,讓學生保持對地理學習的樂趣。初中地理的學習一方面是為生活服務,運用地理知識來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教授“地圖”時,可設計多個活動,比如旅游、行軍打仗、科學考察等。讓學生根據不同的目的來選擇合適的地圖,在此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引,告訴學生不常用地圖的類型、作用等。還可以讓學生嘗試手繪簡單的學校或小區的地圖。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與學習積極性,也能讓地理知識滲入學生心里,讓地理知識的學習效果最大化,讓地理知識真正地回歸到生活中。
總而言之,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琢磨與教師的不斷完善。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思想,讓地理知識為生活服務,在生活中發現地理,這才是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最大意義。地理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改的基本方向,也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不斷地發現其中的問題,并且進行改進,讓地理生活化教學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楊秀榮.初中地理目標教學中的反饋:矯正[J].寧夏教育, 1997(09).
[2]李明哲.“精”中求“益”:關于初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的幾點商榷[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8(Z1).
[3]吳利民.確保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學習貫徹《湖北省初中地理調整意見》[J].湖北教育:教學版,1999(03).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