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寧
加強挫折教育是在挫折中得到磨煉,受到教育,提高學生戰勝困難、對付挫折的一種教育活動。成長中的困難和挫折,沒人喜歡,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對孩子來說,它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又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如果他們沒有經歷過困難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經歷過苦難,就永遠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挫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受益終身的教育。作為教師、家長應把承受挫折的權利還給孩子,抓住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一、教育學生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
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應使他們懂得,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前進道路上的挫折總是難以避免的。挫折是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必定會經歷的,面對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戰而敗。挫折具有雙重性,它既可以產生破壞力,使人一蹶不振,又可以產生再生力,使人從錯誤和失敗中得到教育,變得更堅強。因此,教育學生在遇到挫折時要客觀、冷靜地應付,要有“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有戰勝困難和挫折的信心和一定的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鍛煉自己的好機會,就能將挫折變成再生力,壞事變好事。
二、分析受挫原因,因材施教
“人之逆境,十有八九。”學生受挫是經常發生的事,稍一疏忽,就可能使學生走向消極的起點。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避免不了解實際情況,主觀武斷、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學生批評指責,要注重實際,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性格進行教育,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要察言觀色,從外表把握內心,要個別談心,多做安慰、鼓勵、引導等方面的工作,給學生講清失敗的價值和意義,共同分析受挫的原因,找出戰勝挫折的途徑,使學生在挫折中奮起,從困境中走出。
三、培養學生耐挫能力的方法
1.在教學和課外資料中滲透挫折教育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原則說明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而挫折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我們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去解決。但是一旦他們遇到挫折時,光對他講道理,很難收到實效。關鍵是引導學生正視挫折,怎樣正確對待挫折,迎頭趕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學中的一些講述勇于面對挫折,對待挫折的教學案例。不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勇敢面對挫折的能力,而且還利用報紙上的、現實生活中的、身邊發生的挫折事件及時、直觀地進行教育,鼓勵學生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使學生充分認識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2.創設情境,提供機會
學校可多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學生與社會的交流。活動任務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又是他們力所能及的,讓學生積極應對困難,必要時老師給予提示、鼓勵,發揮其創造力,去戰勝困難,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現在的小學生可以說是在泡蜜缸里長大的。他們自幼嬌生慣養,獨立生活能力低,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因此,我們應通過各種渠道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學習、勞動、體育等方面的障礙,對學生進行反復的挫折教育。如,陳曉明(化名)是班里的學習尖子,各科學習成績不錯,但驕傲自滿。因此,在課堂上,我先肯定他的成績,然后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讓他也嘗嘗“失敗”的滋味。過后,我又鼓勵他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幫助他解決難題,使他明白學習的道路是曲折的,唯有虛心學習,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又如,張鑫(化名)最怕勞動,勞動時嫌臟嫌臭,常借故避開。為了磨煉他,我故意安排一些比較難苦的勞動讓他干,使他嘗到“苦”“累”“難”的滋味和品嘗戰勝困難的快樂和喜悅。使他們懂得人生的道路并不一帆風順,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應該學會與困難作斗爭的本領和勇氣,勇敢地去克服困難,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從而使意志堅強起來。
3.樹立榜樣,增強信心
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跡,讓學生了解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迎接挑戰,都可以取得成功。再者,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讓學生看到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沒有逃避和退縮,而是勇于面對,用信心和勇氣感染學生,讓學生注意到自己是以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對學生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再者,利用現實生活,提高學生獨立生活能力。例如,打掃房間,替父母買東西等。在這些活動中他們常常會遇到困難挫折,父母應要求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在排除這些挫折的過程中,使他們進一步地成熟起來,提高他們獨立處事的能力。
在當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每個人都要面對挫折和失敗。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讓學生明白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要敢于面對挫折,挑戰挫折,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耐挫能力。耐挫能力增強,在教育中學生的創造性、自覺性、主動性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一種內在動力,加強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