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評價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標志。長期以來學生作文興趣的匱乏、寫作能力的低下極大地制約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為了改善學生在作文課上面面相覷、無從下筆的窘
境,教師應從平時的語文教學入手,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進而提高習作興趣,增強習作能力。
要想使學生言之有物,就必須幫助他們積累習作材料。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沒有為學生提供搜集寫作素材的機
會,學生就無法完成習作,作文教學的現狀也就得不到改善。學生沒有生活經驗,在習作中就會無內容可寫、無話可說。即使確定了新穎的題目,加上老師費盡心機的點撥,明確寫作內容和方法,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內容空泛、語言平淡。為了改變學生不留心觀察生活、生活圈狹小、課外閱讀量少、不注重寫作素材積累的不良現象,教師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要從問題的源頭入手,幫助學生積累寫
作材料。
一、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果要創作出精美的文章,就要經常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果要引導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就要養成處處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的良好習慣,觀察自然界的萬千變化,并把觀察所得的各種現象、自己的細微感受都及時記錄下來、隨時積累。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尤其是觀察方法的指導,通過教師課內獨特的分析講解、課外細致的指導示范,如果要寫人,就應該從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入手;寫景物要教會學生如何由整體到部分地全面觀察、如何根據事物特點的集中觀察、及時捕捉,由此及彼、互相對照、發現異同的比較觀察。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主動實踐,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觀察,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積累寫作素材,為寫作做好準備。
二、參與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積累寫作素材的契機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離開了體驗生活的喜怒哀樂、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學生在作文課上只能憑空臆造,搪塞應付。在各種活動實踐中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在早會、班隊活動、文藝表演、體育比賽、科技活動、學校特色活動、傳統節日宣傳等綜合活動課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和校內勞動實踐。這些都會帶給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給學生帶來無限的愉悅。例如,學校每學期開展的抱球比賽、讀書活動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內活動。在每次開展這些活動后,學生總是急于把這些感受表達出來,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離開校門走進社會,學生每周都有機會參與學雷鋒活動,每學期都可以開展參觀體驗活動。只要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留心觀察,不但會幫助他們積累寫作素材,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關注自然,保護環境,關注社會,體驗生活,通過實踐,走向成熟。而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獨特體驗,就成了他們作文課上寫作的源泉,同時也成為他們形成積極人生態度的
基石。
三、從閱讀中汲取養料,豐富詞匯,積累寫作素材
一個人80%的知識都是從閱讀中汲取的。要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必須把作文教學與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結合起來。首先,要引導學生多關注國家大事,養成愛聽新聞、愛看報紙的好習慣。參加作文試驗的學生都在課下至少訂閱了一兩種報紙。他們關心時事,還把重要的新聞摘錄下來,這種良好的習慣,不但可以積累典型的素材,還可以使他們增加見聞,拓寬知識面。此外,教師還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使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吸收足夠的養料。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增強語言的運用表達能力,進而豐富寫作的素材。為了開啟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學校在每個班級設置了“圖書角”。在學生積極踴躍的分享圖書后,放入圖書角,歸類保存,建立合理的閱讀制度,這樣可供全班傳閱,共享圖書資源。另外“讀書交流日”,及時更換新穎的報刊文章、發表學生的習作、張貼讀書的心得體會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班里還號召學生每月訂閱適合自己閱讀的雜志。這樣提倡鼓勵和指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極大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也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隨時動筆圈畫和及時摘記,形成讀書卡片、筆記,都會豐富學生的詞匯,進而在獨立習作時揮灑自如,提高語言的優美度。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