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就是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素養(yǎng),而在小語教學中如何學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綜合能力,就必須依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自主學習中不斷提高。
一、重視預習,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剛開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預習,只是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就可以了。這個方法在實踐中檢驗發(fā)現(xiàn)存在一定的不足,效果不佳。于是我就反思。怎樣才能讓預習更有效?這就成了備課中的重要一環(huán),要指導并教會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在課前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但很多學生都是出生在鄧小平爺爺逝世以后,對他了解甚少。因此,我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時,認真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通過閱讀、上網(wǎng)等有效途徑搜集鄧小平爺爺?shù)墓适隆㈩I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小資料,了解他的豐功偉績。然后指導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對鄧小平爺爺有個感性的認識,于是就帶領學生進入課堂,有感情地朗讀送偉人的場面,結(jié)合課后習題,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通過點撥和啟發(fā),一個偉大的形象就牢固地留在了學生的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預習還要講究方法,老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認知水平的差異提出不同層次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在預習中學會感
知、主動探究。
二、討論交流,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點撥引導,設法讓學生參與討論。在備課時要重視學習過程的預設,使學生能深入探究,真正從不懂到懂,由認識到理解。
在教學《愛之鏈》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說明愛是可以延續(xù)、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就會更美好。教學第二部分時,引導學生圍繞“女店主是怎樣的人”這一問題展開。讓學生自由朗讀體會女店主工作認真、對人熱情關心。然后讓學生說說“懷孕至少8個月、極度疲勞、但臉上帶著甜甜的微笑”體現(xiàn)了女店主怎樣的品質(zhì),在學生積極的討論中,教師適時點撥,喬依和老婦人素昧平生,可是愛將她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同樣的,老婦人也將自己的愛傳遞給了女店主,相信女店主還會把愛傳遞下去,而且,相信之前喬依也曾得到過別人的幫助。就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限延伸,就形成了一條愛之鏈。人人參與討論,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熱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
三、合作探究,提升自學能力
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你們見過珍珠鳥嗎?如果給你這個題目,你將寫些什么?課文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這一系列的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欲,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通過查閱資料、合作學習、集體探究。從而真正實現(xiàn)“我心如文,文入我心”的境地,真正提升了每一個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分層設計,張揚學生個性
在教學《螳螂捕蟬》這個成語故事時,我根據(jù)學生不同的需求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作業(yè)讓學生自主選擇:
基礎題:把《螳螂捕蟬》這個成語故事講給家人聽,并閱讀相關課外書。
提高題:學了《螳螂捕蟬》一文后,你想對其中的人或物(吳王、少年、大臣、螳螂、蟬等)說些什么,任選一個對象,用“ ,我想對你說……”的形式來說一說,寫一寫。
拓展題:以《“螳螂捕蟬”給我的啟示》為題,寫一段話。
這樣的分層設計既面向立刻全體學生,又充分張揚每一學生
的個性,讓每一學生在自己發(fā)展領域得到長足的進步。
事實上只要我們善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確
立主題意識、主人翁意識,就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空間健康主動地發(fā)展。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