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四年前,我有幸參與到生本實驗教學中。剛開始實驗時,我是又激動又有點恐慌,因為之前沒有真正接觸過生本教育,所以心里有負擔,感覺很艱難。在著手實驗時,我就查找與“生本”有關的書籍和視頻進行閱讀和觀看,并仔細研讀教材,分析生本教材與以往教材的區別。
所謂“生本”當然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發展學生為本。郭思樂教授說:“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關注和弘揚的理念是:人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教育應充分發揮人的潛能;人具有學習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順應人的天性;人具有發展的需要,人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尊重、信任、依靠學生,是教育的成功秘訣。生本教育要求在數學方面:大感受、小認識、在研究中熟練;要求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這在生本教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生本教材的每一單元都是由感受、認識和熟悉部分組成的。“感受部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注重感悟”的重要體現,與傳統教材中的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有很大區別。大感受通常由游戲、活動和工作組成的。在生本數學傳授學科的規范之前,大膽地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直覺感悟作為內容呈現的基礎,用現實的自然和社會中學生可以接觸到的、可以感受到的真實的問題和現象作為題材,在非學科規范的層面,讓學生去感受所學知識的豐富背景和知識間的豐富聯系,去嘗試運用形式化之前的經驗和直覺猜測,對面臨的問題和現象進行描述和交流。在“熟悉”部分主要是通過練習形成必要的技能,并通過知識的應用形成相應的能力。
一、因為生本,所以學生快樂
了解了一些生本理念后,我就開始著手“生本教育”的實驗教學,首先是培訓學生大力開展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這是生本課堂的重要組織形式。郭思樂教授說過:“沒有小組討論合作,就沒有生本教育。”我先將所帶班級的學生按4人一組進行分組,每組搭配有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各組選出小組長,小組長由組內學習較好、責任心強的學生擔任。學習小組要分工合作,互幫互學,培養小組長的管理能力,充分發揮小組長監督、幫助、帶動本小組成員學習的作用,小組獲得統一意見匯報成果時,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發言,給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小組展示成果時,我發現學生的膽子大了,自信心強了,而且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學中我著重從這幾方面入手:
1.布置前置性作業
前置性作業一定要低入高出,精心設計。一年級數學的前置性作業主要是根據下一課的內容,找身邊的、生活中相關的數學例子,這種帶例子是一種既有一定范圍,又可以發揮學生自主性的活動。帶來的例子可以用書面或口頭進行交流,無論是對是錯學生都會在討論中獲益。
2.教會學生傾聽
在小組內或全班交流時,發現有些學生不注意聽講,不關心其他同學的發言,所以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只有學會傾聽才能質疑,有了質疑才會有探究,才能在生本課堂中有收獲。
3.教會學生總結和評價
不論是組內交流還是全班分享,都要總結。同時還要會評價,能夠指出哪些學習小組在學習中存在不足以及有哪些優點是值得自己學習的,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總結和評價中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生本讓老師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生本教育是寬厚的教育:因為寬厚,所以深刻;因為簡單,所以極致;因為靜待,所以蓬勃”。出差到廣州駿景小學聽了陳武校長的介紹,讓我不禁為她的理念喝彩: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生活是快樂的,孩子的發展是全面的:自信、聰慧、創新能力強……在駿景,教師的成長是幸福的。駿景小學的陳主任和數學科組的老師給我們講了他們生本數學基本課型和集體備課的做法,生本課程他們已經做了13年,數
學生本課堂的基本模式:大感受—小認識—勤熟練。而好課的標準是: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教少學多。具體表現在各個學科就是:語文推進大閱讀了,數學抓住根本了,英語和其他學科形成活動,那么如何評價一節生本課?看學生:狀態第一,獨立自主,超越與創造。看老師:是否把學生作為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實現借力,教少學多。好老師的最高境界:不現自我,從“拉牛上樹”到“驅牛向草”。
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注重做好兩方面的教學工作:
1.注重單元大感受、教材的重組與整合
單元教材的整合,這學期我打算將表內除法(一)(二)整合,減弱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教法,強化質量單位、平移與旋轉及統計教學。
雖然不用生本教材了,但是生本的理念是我的支撐,做好單元大感受的計劃訂出目標,抓住單元的重難點和知識點,上好認識課。及時作出大評研和小評研,評研可以是一個知識點的評研,也可以是一個單元的知識整理,也可以是一冊書的綜合知識的檢測。本學期大的方向是彌補生本教材缺失的教學內容,繼續開展扎實的計算教學,能很好地做到生本教材與人教版教材的融匯。
2.做好這學期的我的小課題研究:課前三分鐘
起始階段,我給學生限定范圍,讓學生把數學名人故事、趣味數學題、數學家軼事等作為講話的內容,可從網上下載,也可以從報紙雜志上裁剪,且在講完故事后談點自己的感想。我確信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講,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在此基礎上,我會趁熱打鐵讓學生從身邊的數學現象說起,讓學生明確生活中處處是數學,處處需要數學的理念。然后,在欄目的選擇上把范圍擴展到可以講解“上節課知識總結”“自編同步練習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小難題”等可以讓學生動手動腦,發展創造性思維,增強數學應用的小欄目。這樣與過去的教師布置作業不同,學生在準備這“課前三分鐘”的過程中,應該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濃厚的興趣。不僅數學學習氛圍空前高漲,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也會大大
增強。
“課前三分鐘”是數學陣地的重要戰場,它享有天時、地利之優勢,如能科學利用,操作得當,每一個三分鐘都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學習生本教育理念,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成長,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也要學著做一個魅力老師,從而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魅力!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