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開辟繼承傳承書法藝術的陣地,開設書法寫字課,讓教師利用四十分鐘教會學生寫字,還要寫好字。但是,當改革遭遇傳統,教與學發生變革時,我們該如何考慮有效性這一問題呢?
一、寫字教學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系
現實事物都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內容和形式是
反映客觀事物內在要素與外在表現方式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于內容,這是教學辯證法,寫字課堂教學也不例外。
二、借助多樣而合理的形式服務于內容是內涵延
伸的一種手段
目前,寫字課堂已依靠多種教學手段和形式基本
形成了一種教學模式,即激發興趣—學生觀字—分析結構—教師范寫—學生練寫—教師點評—生生互評—修正再練—匯報小結。如,在教授“以點為主筆的字”一課時,某教師在激發興趣環節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激趣,故事大概內容為:一位大學畢業生去應聘找工作,其他都很完美,可就是寫字這一關過不去,因此沒有被錄取。在教師教寫帶點畫的字(料、疼、熱)之前,先讓學生觀察點畫有幾種寫法(左點、右點、長點),然后教師示范寫,邊寫邊提示要領,接著全班練寫。之后進入學習“料”“疼”“熱”三個字的環節。一節課下來,每個環節都做到了,看似完整,但從結果來看有效性不強。我認為導致此結果的原因是它采用的形式不夠合理,從學生對點畫的書寫情況可以看出,而應聘工作的故事在為下一環節服務的作用上實效性不大。如果換一個故事,故事中有水滴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明白了點畫的基本要求。
三、依托內容,促進寫字教學內涵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漢字體現了漢族的
社會生活。如有一些用“女”作偏旁的字,如妄、奸、妖、妒、婪,則表現出古代對女性的歧視。如果在寫字教學中能適當滲透一些漢字文化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準
確地理解,掌握漢字的形、義,還能讓學生充分領略我國漢字文化所蘊含的無限風光。
總之,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理清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力求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切實從學生角度出發,采用合理而科學的手段為內容服務,同時能注重內涵的挖掘,一定能提高寫字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施雙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0(11).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