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薇
摘 要: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和生活實際,不斷地挖掘現實材料,把數學與生活緊緊“鏈接”在一起,讓學生去學習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發展的數學。
關鍵詞:數學;生活;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從小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本文以《11-20各數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為例,來談數學教學如何走近學生生活。
一、讀懂數學,體會數學源于生活
教師通過零散的10根小棒就是1捆,來理解“10個一是1個十”,接著教師出示10塊零散的橡皮。
師:生活有很多東西都像這樣滿10個就包裝在一起變成了1個十,比如10塊散裝的橡皮是10個一,裝在一盒里就變成了1
個十。
生:10個一是1個十。
師:再出示10個零散的乒乓球和凌亂的10支鉛筆,問學生是幾個幾,裝在一起里就變成了幾個幾?
生:10個一是1個十。
師:你覺得“10個一”和“1個十”比起來怎么樣?
生:“1個十”比較整齊,整理起來比較方便。
師:而在數學中,我們一般小棒滿10根,就捆成一捆,成為1個十。你能把10個一變成1個十嗎?怎么變?
同桌兩人合作數出10根小棒把它捆成一捆。
接著讓學生拿12根小棒,要求:看起來最清楚,速度最快,大部分學生能想到1捆加2根的方法,并通過比較體會1捆加2根的拿法的方便之處。
反思:
11-20各數的認識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也是今后繼續認數的一個重要基礎。其中“10根捆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一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且習慣于一個一個地數,因此幫助學生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模型,初步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處理理解“1個十”時,把這個問題植根于現實生活中,聯系生活中的實例,用10塊橡皮裝在一盒,10個乒乓球裝成一袋,10支鉛筆裝在一盒這三個學生熟悉的情境,來強化“十”這一數學模型,讓學生能夠比較直觀、形象地認識“十”這個計數單位,并深刻體會“1個十”的方便之處。
二、讀懂生活,體會數學用于生活
認識11-20各數之后,教師安排了以下活動:
師:在生活中你見過這些數嗎?在哪里見過?
1.尺上的數
尺上有數(出示沒有數的尺)你知道尺上的數是怎樣排列的?第一個數是?尺上的數從左往右在越來越?從右往左呢?
不看尺你能從7數到17,從11數到20嗎?
2.紅綠燈上的數
(出示紅燈12)這個是什么意思?一起倒數。
3.書上的數
老師說一頁數,看誰最先找到!
找到數學書的第15頁,找到第19頁。
請小朋友數出數學書的10頁,捏一捏看看有多厚?1、3、5組捏著這10頁書不動,請2、4、6組小朋友數出20頁,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同桌兩人比比看誰厚?厚了多少?
4.超市食品上的數
(出示20千克的大米)今天老師帶來了一袋大米,它有多重?
5.電梯按鈕上的數(1-16的數)
這個電梯最高到幾樓?
猜猜老師家住幾樓:現在電梯在11層,我還沒有出電梯,我可能住幾樓?
6.公交車站牌上的數(18路)
鬧鐘、溫度計、門牌、日歷……
小結:生活中的數還有很多,下課后請小朋友們繼續用善于發現的眼睛去尋找它們。
反思: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我們應該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教師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生活中11-20各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對于數的理解富有了現實意義,同時課堂上在教師的鼓勵、肯定、表揚中,學生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和數學學習的快樂,真正達到了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
三、鏈接生活與數學,打造生活化課堂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那么教師應如何引領學生走近生活,更好地學習數學呢?
1.合理選擇體現數學內容的生活素材
數學對學生來說可能是枯燥的、抽象的,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其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觀、具體的感性材料。基于學生現狀,在教學中教師要尋找適合學生的,能體現數學內容的生活素材,并對此作出合理有效的加工,形成正確數學觀的重要資源,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那么抽象的數學就會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
2.精心創設服務數學課堂的生活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就會體會到生活中充滿數學,生活真有趣、學習真有趣、數學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課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是數學課堂還是必須體現數學味,我們應借助現實、有趣的內容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系,精心創設自然貼切、合乎情理的生活情境,使之成為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的一種輔助手段,為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提供服務,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數學學科的教育功能
得以全面發揮。
3.有效喚醒建構數學知識的生活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其實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積累了一些初步的數學經驗,比如玩積木的時候在父母的指導下認識了形狀,買東西的時候認識了人民幣及換算,但是這些粗淺認識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統的,也許還有錯誤隱藏其中,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喚醒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己去試著感知、發現、探索,把生活經驗提煉為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
數學教學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不斷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富有生命力和時代感。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