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武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擁有無數的生命而精彩。”我特別喜歡這句話,這句話是對“兒童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基礎”所作的最好詮釋。然而,如何體現生活活動的課堂,讓學生生命在課堂教學中充滿活力?怎樣讓學生在自己的生動活潑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呢?我認為充分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全程參與活動,全體參與活動發揮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探究性,進而體現主體地位、培養各種能力的重要一環。
一、課前營造生活化的活動氛圍
品德與生活(社會)的預習總起來說就是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它包括人物資源、文本資源、音像資源、環境資源、網絡資源等;搞調查、做訪談、參觀、寫小調查、小論文、參加過的社會實踐活動等保留下來的活動資料(錄像、照片)等,要完成需要動腦動手,親力親為,或在家長的指導、小伙伴互助合作下完成。要想搜集好資料,就必須設計好預習問題。
活動是學生學習的初始,只有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認知,在活動中感悟,才能提高學習者的道德修養。在教學《我愛我的家人》這一課時,我設計了調查問卷(要求學生課前完成),主要是學生在家的一些表現以及對家人的了解,并要求學生開展“我為家人獻愛心”的活動,并真實地記錄活動的全過程和自己的感受,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在短短的幾分鐘的體驗活動中萌發出愛的情感,是諸多說教無法比擬的。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生活
品德教育的內容、形式只有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才能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
啟動式教學的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當然,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發揮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作為教師要恰到好處地選用,注意學生的參與活動。如,在教學《誰的朋友多》一課時,我就運用了猜一猜、摸一摸、唱一唱、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演一演等多種活動形式來展現教育主題,激發了兒童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兒童樂于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全體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使兒童在多項活動中反復體驗和感悟,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三、整合教材,拓展生活實踐空間
教材處理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過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才能使課程變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改造和重組;發揮同伴的合作交流作用,通過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教材的溝通、對話與應答,共創共生,求異創新。教師在處理教材時,不僅僅把目光局限于室內及教材,還應轉向室外,轉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視為素材庫、信息源。
例如,在設計《我愛家鄉山和水》活動時,與學校組織的班隊會有機地結合,緊密聯系本地區的情況,讓學生自己扮演小導游,在比較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介紹本地的旅游景點(如蒙山、海螺寺、大洼等),并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展示收集的圖片資料,使學生感受到家鄉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建設及發展的愿望。教師將課程內容變成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將有利于兒童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四、模擬樂學的生活氛圍
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不能依靠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的說教來實現。因為,教師再精彩的講授也不能直接轉化為學生的品德,而必須通過學生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只有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才能真正領悟知識,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觸及和調動,態度和價值觀才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活動,比如,采訪、調查、辯論、表演、辨析等,讓學生自己調查、自己畫、自己說、自己表現,在活動中成長,讓課堂充滿活力。所以,教師除了認真備好課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深入調查,讓學生提出疑問,參與活動過程的安排,以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評價中營造自信的生活氛圍
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多種形式的評價。如,教師評,學生自評,師生互評。教師評,以激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在教師的贊賞性評價中,得到心理的滿足和成功的喜悅,但也需要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不滿足,爭上進。學生自評,可以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師生互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互教互學,使評價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對話的過程。如,我在教學《我自己會整理》一課時,我設計了“做爸爸、媽媽的好幫手”模擬活動,在教室里布置相應的情景和物品,然后讓學生進行自我服務性勞動,如,收拾餐桌、洗碗筷、疊被子等,大部分同學能完成,但其中一位女生什么也不會,于是我問她會什么,她說會穿襪子,其他同學一聽笑了,我抓住這一閃光點,立即表揚她自己能穿襪子,不用爸媽幫忙,也是好幫手的表現,像這樣就是家里的小主人公。為此,學生既在道德認識上又上升了一定高度,又使情感得到內化。
在新課標中,強調對兒童學習活動的過程評價以及評價多樣化,特別對兒童在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付出努力的程度及創意性表現的評價,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抓住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以恰當的評價來調控學習過程,增強學習效果,實現情感內化。
生活就是教材,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要尊重他們的自然生活,不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束縛。兒童是一道風景,老師是背景。所以說,在品德與生活課程實施過程當中,必須去挖掘生活的意義、生活的價值。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