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首要具備的一項,因此,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受人關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擔當起孩子的“心理健康醫生”,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為他們的成長導航把舵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優化課堂教學氛圍,營造良好的心育環境
1.創設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是保證有效教學的主要條件。”教師首先要增強民主意識,實行民主化的課堂管理,允許學生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行為規范應盡可能地爭取學生的認同后再執行,課堂上偶發事件的處理要借助大家的力量來解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放開膽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
2.教師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語言去創造有利于師生情感溝通的課堂氣氛
我從教以來,深深體會到幽默的語言帶來的好處。教師幽默的語言可以激活課堂氣氛,調節學生情緒,學生心情舒暢地學習與惶恐畏懼地學習,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而且,教師的幽默能潛移默化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樂觀地面對生活,對生活充滿樂觀的理念。
二、善用語文教材,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一篇篇課文便是一個個生動的例子,例子參照得好,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感人的形象可以激發起學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學生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對學生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學生受到了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誘發情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抓住對人物性格的講讀,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使他們體味到人物的心靈美和社會美。
比如,九年義務教育教材語文第八冊《爭吵》一文,就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如何正確與人相處”教育的好文章。假如班級中有學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而苦惱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此文來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試。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引領學生走進人物心理,體會人物不斷變化的心理活動,理解父親說的幾句話。整個過程其實就是在教育學生如何正確地與人相處。
三、諄諄誘導,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因而它在培養和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引導學生“吾手寫吾心”,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以人為本、追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學的重要途徑和保障。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自覺主動地運用心理學,對學生的智力品質問題和非智力品質問題進行隨機輔導,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學生增強寫作活動中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與效果,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心理輔導活動。
四、多贊揚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理
當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別人的贊揚時,通常我們都會感到非常高興,工作的積極性會更高,從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對待學生,我們也應該學會贊美,這樣可以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教學實踐中發現有很多種表揚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更可以讓課堂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學生回答正確,教師自然要表揚學生愛動腦,不怕難題,使學生仍然處于興奮之中,更加積極地思考。即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一些違紀行為,教師也要選擇婉轉的語言,盡量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有值得贊美的地方,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閃光點,并積極地加以肯定和贊美,對于一個學生來說,一句贊美的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別是班級中學習困難的學生,有時,教師一句鼓勵的話,可以成為他學習的新動力,使他們從心理氛圍中感受到成長的自豪和自信,這樣就能以個性特長的發揮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促進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各項素質的逐步提高,增強對集體的熱愛和未來的憧憬,重新揚起生命的風帆。
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員,我知道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及對它的認識還很膚淺,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也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我相信,經過不斷的探索和認真的實踐后,今后的教學工作定能不斷完善、不斷進步,我也相信自己定能走得更好、更遠。
參考文獻:
張敏.新課程語文教學方法淺談[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0(0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