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秋勤
摘 要:實現學生全面的發展是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重點,其基本形式是課堂活動,讓學生實現切身的體驗和感受,使學生的思想和認識等方面得到發展。由此可見,小學思想品德課對于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性,主要根據小學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式,以此實現開放性教學。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道德塑造;教學活動
隨著人們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以及教育意識的不斷加深,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踐迫切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讓學生在充滿自由、健康的課堂環境中真正的學習到知識。小學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道德塑造課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性,這些特性對開放性教學的要求越來越緊迫,因此實施小學思想品德開放性教學是一個必要的趨勢。
一、開放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小學思想品德課針對的是抽象思維的塑造,它是以糾正學生錯誤世界觀、塑造健康認識為目標的一門課程,它突破了傳統的知識本體論,進而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完成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時,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局限在課本之上,教師要大膽地實行教學內容的開放。在制訂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塑造,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按照教材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授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外拓展來不斷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授課之余讓學生多讀幾篇名人軼事,采用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講故事方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高尚品格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例如,在學習《認識廣告》這一課時,學生通過學習可以了解到廣告起源和發展的一些知識,能夠認識到廣告的傳播方式以及如何看待商業廣告,學習到公益廣告傳達出的一些正確價值觀,使學生能夠關注到身邊的公益廣告。不僅如此,在學習之后讓學生能夠掌握公益廣告的創作內容,提高學生對廣告的認知能力。學生在這種多元化教學內容的培養下,能夠增加知識儲備,夯實認知基礎。
二、開放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活動不應該是一個死板的過程,而應是一個動態、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它需要開放性元素的不停增加來為教學活動創造活力。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性要求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活動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之中,因此,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課后帶學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讓學生學習到“孝順”這一傳統美德。還可以帶學生到公共場所進行垃圾的清理,讓學生不僅養成不隨地扔垃圾的習慣,還能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節能環保的意識。小學思想品德課讓學生學到的不僅是做的原因,而且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這些行為的影響,進而做出同樣的行為,因此,這就需要學生進行充分的實踐和參與。如,可以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醉美家鄉”研學活動。啟發學生利用各種途徑先了解城市文化,搜集資料,開展交流、討論,加深對家鄉的認識與了解,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妥善安排學生親身實踐,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發現家鄉的美。活動結束后,可以讓學生說說、寫寫、畫畫,贊一贊家鄉,歌頌美好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在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在初次接觸社會的過程中還能夠增長自己的認知,提高自身的知識涵養,從而實現綜合的發展和提高。
三、開放探索空間,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知識再發現和再探索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注重開放學生的探索空間。在進行知識的講授之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的方式可以是一個事件或者是一則故事,教師讓學生在聽完故事之后講出自己的感受與心得。在完成這一環節之后教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通過一個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提問,讓學生逐漸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所在,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出答案更利于自身的吸收和消化。
四、開放教學關系,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師生那么簡單,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流露和表達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尊重他人的性格,性格是一個人特點的直接體現,是有別于其他人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發展,通過自身的示范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其次,教師要善于轉換師生關系,多用朋友的身份與同學進行交流,以此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從而達到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初衷。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開放式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習慣,還能夠使學生的心理真正的得到有效的塑造,滿足每個學生發展的需要,使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得以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榮秋.新課改下怎樣上好小學品德課[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2]莫宇威.淺談“新課程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專業成長”[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3]趙星宇.讓情感之花在品德課堂上悄然綻放[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