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 趙偉
摘 要:區域環境創設已經受到學前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但就當前情況而言,學前教育在區域環境創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需要探討的問題。從材料體驗的角度來看,深入細致地進行材料體驗的幼教方法探討,不僅會促進區域環境創設朝著更加人性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而且會在幼兒身心成長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幼兒園教師在創設區域環境時,需提升幼兒的主體地位,通過合理地設計規劃,把區域環境創設變成幼兒體驗豐富材質的有效平臺。
關鍵詞:幼兒;材料體驗;區域環境創設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區域環境創設作為塑造區域活動空間、提供區域活動道具、營造區域活動氛圍的設計活動,已經受到學前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從材料體驗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在區域環境創設中幼兒參與度不高,使幼兒缺少材料體驗的機會;另一方面,多數幼兒園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所投放的材料有限,因而幼兒能夠接觸到的材料也相對較少。針對這些問題,幼兒園教師在創設區域環境時,需提升幼兒的主體地位,通過合理的設計規劃,把區域環境創設變成幼兒體驗豐富材質、認知多彩世界的有效平臺。
區域環境創設中幼兒的材料體驗指的是幼兒在參與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動覺及言語等多通道方式與材料對話,加深對材料的特征、加工的技法以及組織的形式的理解。與此同時,幼兒也將獲得身體、情感、認知等多方面的發展,個人的經驗也會得到不斷地積累和修正。
在幼兒園里,幼兒天真未鑿,只要抓住他們好動和熱愛模仿的天性,帶他們做一些簡單的手工并不難,這就為幼兒參與區域環境創設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都可以根據幼兒的現實情況,選擇幼兒可以操作的環節讓他們參與進來。
一、為幼兒提供與材料充分接觸的機會
1.教師需具備材料發掘的洞察力
教師能夠主動發現身邊的有趣材料并以多樣的方式完成材料收集工作,如實物收集、圖片記錄或是視頻記載,同時要做好材料的分類保存工作。必要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材料觀察,認識材料的顏色、形狀和功能。
2.為幼兒創造與豐富材料接觸的機會
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教師預設的材料列表中,除了常規的紙材、瓶、罐外,還可以去添加一些更加接近人的原本生活氣息的東西(植物、布匹、繩線、黏土、羊毛氈等),讓幼兒體驗不同材質所帶來的視覺、觸覺、聽覺等多重感官刺激。此外,教師可以把幼兒帶入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尋覓創設材料,領著幼兒去客觀情境中感受真實場景中的材料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幼兒活動身體的需求和認知世界的渴望。
3.鼓勵幼兒以自己的方式與材料對話
在確保幼兒操作安全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對材料的特征、加工的技法以及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進行探究和嘗試。例如,給幼兒陶泥時,由于陶泥質地柔韌、手感潤澤,他們就會試探性地用手去戳一戳、揉一揉。經過一段時間的把玩之后,他們還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塑形。當給他們一些安全的工具時,他們會根據工具的形態進行功能的預測,比方說選擇棍棒類在陶泥上敲打、筆狀物在陶泥上刻畫、紙張則可以用來包裹或裝飾。這種與不同材料接觸的過程就是幼兒體驗材料的開始。雖然沒有明確的活動目的,但是與材料、工具盡情接觸的過程往往能給幼兒帶來游戲的樂趣。這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材料的感知與體驗,而且有利于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
二、為幼兒提供材料加工的必要指導
1.為幼兒明確區域環境創設的主題
幼兒的心智和生理都處于發育的初級階段,他們還不具備成年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在參與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幼兒對區域環境的設計構思不像成年人那樣理性與實際。他們表現出來的狀態往往是將構思、設計、制作和游戲結合起來的。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明確區域環境創設的主題,讓幼兒明白在大家在做什么。
2.為幼兒準備多樣的創設材料
為豐富幼兒的材料體驗,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多品類的材料以供設計選擇。相對于單一材料的環境創設,這無疑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難度,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家長參與的方式進行任務分攤。在區域環境創設開始之前,教師組織幼兒和家長認識相關材料,并要求每個幼兒在家長的輔助下完成各自的材料收集工作。之后,教師將收集好的材料進行歸類,并就這些材料的常規加工方法進行逐一演示,為幼兒提供必要的參考。
3.為幼兒提供安全的技術支持
由于幼兒的操作受小肌肉發育的影響,對材料的加工制作不像成年人那樣靈活與精確。因此,教師需及時給以技術的指導,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保障幼兒安全使用材料和工具。此外,教師要正確對待幼兒工具操作中所顯現出的笨拙與粗糙,給幼兒提供不斷成長、協調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創造安全感。對于區域環境中那些幼兒無法安全實現的加工部分則應由教師來完成,組織幼兒以觀看的方式進行學習。
4.為幼兒創造寬松的思維發展空間
在幼兒創作表現的過程中,教師需尊重幼兒關于區域主題的想法,并選擇其中合理的部分進行設計嘗試,避免由于成人固有的思維模式而限定幼兒思維的發展。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在掌握基本創設方法的基礎上,將不同質地的材料進行綜合運用,展現獨特的設計效果。
三、對區域環境創設中的材料體驗進行統一調控
1.對幼兒的參與過程進行合理調控
幼兒能夠感受到良好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根據設計主題對區域環境創設中幼兒的參與過程進行合理調控,從而使幼兒對逐步構建成型的區域環境進行過程性的感知。例如,在材料準備階段,教師帶領幼兒采集并篩選有趣的、有目的性的物品作為加工材料,選擇幼兒可以安全操作的材料讓幼兒進行材料初體驗,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在材料加工階段,指導幼兒為區域環境的構建提供手工的、有一定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裝飾配件和活動道具;在材料組織布局階段,教師盡力激發幼兒對區域情境的想象力,創造貼切區域主題的活動空間,使其領悟合理的材料組織所帶來的審美快感。
2.與幼兒一同進行區域環境評價(從材料體驗的角度)
區域環境創設是一項教師與幼兒逐步交流、持續更新的設計實踐。教師除了作為區域環境的規劃者指導幼兒進行設計實踐外,他們也承擔著觀察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教師需及時收集幼兒關于材料體驗的相關信息,并將這些信息進行組織歸納,從中提取一些與材料體驗相關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評價,并針對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主動為幼兒創造相互評說的機會,讓幼兒運用童趣的語言將關于材料的點滴體驗進行相互交流。這對于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培養幼兒的反思習慣具有積極意義。最后,教師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幼兒在整個區域環境創設中的積極參與和彼此協作,幫助幼兒進行必要的知識梳理,并為幼兒準備一兩個拓展問題讓幼兒去思考、去探求。
3.組織幼兒進行材料修復與更新
作為幼兒區域活動的承載空間,幼兒園區域環境的體驗性很強。除了傳遞特定的主題信息外,更要強調幼兒在環境中的主導性作用,其中涉及的大部分材料道具應達到幼兒能看、能摸、能用的要求。區域環境中各種材料道具高頻率的使用或多或少會造成材料的破損。因此,教師需要組織幼兒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并對破損的部分進行及時修復。在材料修復的過程中,幼兒既了解了區域環境中材料的應用周期和特性,又鞏固了對該材料的加工方法以及相關工具的使用。教師可以就區域環境使用過程中的材料體驗組織幼兒進行二次評價,集中圍繞材料的適用性、材料加工的合理性、材料組織的形式美感等進行討論,鼓勵幼兒嘗試更好的加工方法,以便實現技術升級,尋找更優的創設材料得以進行材料替換,從而使區域環境更具實用價值。
在整個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與幼兒共同參與,發掘身邊的有趣主題,尋找豐富的創設材料,營造生動的區域環境。在活躍、寬松的氛圍中,幼兒借助視覺、聽覺、觸覺、動覺及言語等多種渠道感受不同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并嘗試學習使用材料進行環境構建,最終獲得各種材料帶來的審美體驗。
總之,深入細致地進行材料體驗的幼教方法探討,不僅會促進區域環境創設朝著更加人性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而且會在幼兒了解自身、認識環境、體驗生活、與人交際等身心成長方面產生更積極、更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邊霞.幼兒園美術教育與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戴維·米切爾,帕特里夏·利文斯頓.手巧才能心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