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武

南頭中學是深圳市第一批、南山區第一所國家級示范高中。學校自1801年創辦至今已有212年歷史,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嘉慶年間的“鳳岡書院”。學校曾是深港兩地的最高學府,學子遍布海內外,被譽為“深圳教育的根”。兩個世紀以來,學校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進入新百年,學校于傳承與創新中,確立“用教育家文化滋養每個孩子”的辦學理念,推動學校教育向縱深發展。
理念踐行:教育家文化的支撐體系
(一)創新管理文化:激發教育者自主成長
管理文化是教育家文化建設的保障和助推器。學校建設了“方向、激情、專業、品位”為核心的管理文化。
以教育家文化建設為方向,通過層級清晰的管理機構,分行政和專業兩條線推進教育家辦學的實踐,實行學校學術委員會、教育科研獎勵、中層干部競聘、家長委員會、教師專業標準、職稱聘任等系列管理制度,明確文化引領、內涵提升的目標。倡導每一位教育者保持教育的激情,通過明天教育家論壇、明天教育家工作室、明天教育家家長學校,以及各種研討活動,為教育工作“保險”,遠離職業倦怠,激發工作熱情。激勵每一位教師走向專業,邁向教育家型教師的個人目標。通過學校教師專業標準、教師發展規劃、對話教研、發展性評價等措施,引領每一位教師走向專業的課程建設,筑就成長的階梯。努力讓每一件教育教學工作從精細到專業,發展為品牌,形成學校個人的品位。
“用教育家文化滋養每一個孩子”的理念,提倡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在教育家文化的引領下,構建了“三核拓展式”學生人格養成模型——以五大文化結構板塊促進學生“陽光、服務、責任”為核心的人格養成,此三個人格核心是創造性人格中最有效的動力源,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二)創新課程文化: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需求
課程文化是教育家文化的核心,是教育家文化實踐的主要途徑。
在教育家文化指引下,學校著力建設了課程文化,建立“設計課程就是設計學生未來”的課程價值觀,確立了“每一門課程都是需要,每一個學生都是唯一”的課程理念,把“讓每個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表”作為課程建設的方向。課程建設的基本模式為“規范+選擇”,建設策略為垂直充實和水平充實,實施途徑為“四大整合”。構建“生成性、多元性、選擇性、發展性”的學校課程體系,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為每一個學生的未來學習和發展奠基。
課程整合是實現輕負高質、解放學生的有效途徑,是滿足學生需求、發展特長愛好的孵化器,也是幫助學生體驗學科關聯、進行知識創新重組的催化劑,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成長。基于課程整合,開展“四大整合策略”,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壁壘,跨越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邊界,設計兼具深度和廣度的課程,設置有生活氣息的課程,促進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技能。
建立拓展課程體系,建立完全的無邊界課程。按知識拓展、特長培養、課題研究、項目實踐和活動體驗五大類別,共開發校本課程近200門,編纂有計30萬字的《校本課程說明書》,每學期有40多門精選課程供學生網絡選課。在課程構建中全員參與、全程參與、自主參與的“三參與”模式,曾被《中國教育報》報道。
(三)創新學習文化: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
“自主學習、深度思維、學用結合”的學習文化是教育家文化的基本特征。通過各種實踐,促進學生、教師和家長多思、好問、博學、創新。把自主學習、深度思維和學用結合的追求融進課程,通過課程整合提供促進個性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內容;融進思維課堂,建立對應的教學模式,融進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圖書館讀書、社區實踐活動等,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創新課堂文化,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是創造性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學校提出建設“思維課堂”,其核心內涵是“問題導學,深度思考”,其主要目標是“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其文化特質是“鼓勵挑戰和創新,包容錯誤和失敗,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質疑探究與動手實踐相結合,激勵思維的獨特性,強調反思的深刻性”。
思維課堂的包容、自主的文化氛圍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問題導學的合理方向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保障,深度的思維活動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關鍵。課堂中,教師或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結合學科內容,提出想深入研究的問題;關注社會熱點,提出對比研究的問題。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每個學生能夠自主表達觀點,學習中不同觀點的“交鋒”和相互借鑒成為常態。在集體展示中聚焦學科體系,對問題的探究和解決在發散和聚合間靈活切換,提倡思辨,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創新環境文化:涵養創造性人格
學校歷史文化、校園文化、班級文化、教育家型教師文化共同構成了學校的環境文化,一切為了學生的自主發展,是滋養學生成長的重要基礎。
創新歷史文化環境。傳承學校三大文化傳統:書院文化傳統,繼續以“道”為核心的人文精髓,濡養今日的書香校園和詩意校園;革命文化傳統,繼續民族精神和集體主義教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海洋文化傳統,繼續“多元、包容、開放”的文化思考,不斷拓展現代教育的視野。
創新學校文化建設,營造支持成長的和諧環境,是學校一直以來的追求。文化環境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校園是創新人才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靈動的校園文化,能夠解放、呵護學生的身心,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創新人格,讓學校成為創新人才萌發的溫床。
培育教育家型教師文化,開發“四梯四力”教師專業標準,把創新導學和關愛學生定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內容,重塑價值觀、人才觀、教育觀,以教師的價值導向、情感關注、過程陪伴、成長激勵,推動學生成長。學校“重道敬業、崇實惟新”的教風,“三個論壇”(專家論壇、名師論壇、青年教師成長論壇)的開設,“鳳岡青年聯合會”“讀書會”等學習型組織的建立,“明天教育家工作室”、學術委員會、文化工作室的誕生,學科對話教研、中外合作教研的開展等,形成了探索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理念成效:教育家文化下的“南中質量”
(一)活動推進,陽光成長:人才是“長”出來,不是“教”出來的
以“陽光、服務、責任”為主旨的德育主題活動。兩年來,開展公民教育、契約精神教育、社團文化行動、綠色網絡行動、快樂家訪行動、幸福家長行動和“中華民族魂”等主題文化教育系列活動,推動學生陽光成長。
以“詩社、詩刊、詩歌網、詩歌節”為載體的詩教系列活動。我校詩社為全國百佳,詩刊為全國中學生文學社示范社報刊,詩網是全國第一家專門性中學生詩歌教育網站,詩歌節一年一屆,詩教是常態課程,一批小詩人在校園里脫穎而出。
以“南中大講堂”與“讀書廣場”為常態的書香活動。共開設講座200余場;每年度進行書香學生、書香教師、書香班級的評比,
以“國學修身”等為代表的特色課程活動。國學修身課程,自編了30余萬字的校本教材; “CPS” 等德育綜合課程,每年有3千人次的學生參與實踐;辯論、戲劇等社團品牌課程,辯論社獲深圳市中學生辯論賽四連冠,戲劇社獲深圳市中學生首屆名著新編短劇大賽一等獎,創意社獲中國創意年度大賽一等獎等。
以美術體育為代表的特色藝體活動。近兩年共向高校輸送藝術、體育專業學生近百名,先后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美院、北京電影、中國傳媒、浙江大學等名校錄取,近兩年本科率高達100%。
(二)經驗成果,文化效應:做有使命感的領跑者
以理念文化的戰略構建,完善制度建設。健全了五個組織:即學校領導小組、專家指導組、文化工作室、家長委員會、校友會。推進了四大機制:即動態與長效機制、推進與監控機制、評價與激勵機制、分享與推廣機制。
以創新方法塑造文化品牌。三個途徑:校園文化網、社團文化節、十大文化行動。三個結合:理念文化與學科教學活動相結合、文化活動與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主題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三個聯動:學校與家長;學校與校友;學校與社區。
南頭中學的學校理念文化逐步產生了品牌效應,在區內外乃至全國范圍內產生一定的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
“用教育家文化滋養每個孩子”,這是南中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以文化創新促教育變革,實現教育愿景,也是學校素質教育的歷史使命與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