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 阿拉爾 843300)(2 塔里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多為本地生源,來自新疆各地州、縣(市)、鄉鎮、兵團各師、農牧團場和連隊,主要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等。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新疆共有普通高校34所,在校學生284 172人,其中少數民族大學生106 893人,占總人數的37. 62%[1]。高校是國家表達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新疆高校站在新疆教育領域的最前沿,引導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疆項目“加強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研究”課題組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對新疆七所高校組織了問卷調查,包括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塔里木大學、喀什師范學院、伊犁師范學院、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共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問卷992份,其中無效問卷34份,有效問卷958份,有效回收率95. 8%。問卷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歷史觀教育總體狀況。據此次調查,我們發現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識的主流呈現積極、向上的特點,他們對新疆史實認識客觀、全面,體現出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歷史觀,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調查顯示,部分高校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新疆高校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課程主要是《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它是教育部規定的地方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求全疆各級各類的大學生都要開設該課程。然而,出于經濟利益最大化和教育資源利用最大化等原因部分高校出現壓縮課時和未對在校所有學生開設的情況。
調查顯示,學生比較喜歡高水平的教師和直觀、能調動其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如“看電教片”、“社會實踐、演講、辯論”、“專題報告”等。盡管新疆許多高校已經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但新疆的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落后東部地區,社會氛圍時常出現緊張情況和氣候干燥多風,很多內地的人才不愿意來新疆發展,而新疆本地的人才有限,校際和省際學習交流沒有內地方便,造成新疆高校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總體較低,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教師缺乏。
學習態度不積極。調查發現,對于歷史觀的課程學習,45%的學生表示“看老師講得好不好”,15%的學生“為了學分,不得不學”,31%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只有9%的學生“很感興趣”。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民考民學生的漢語基礎較弱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上世紀80年代至今,新疆一直存在雙軌制教育,即漢語言教育和民語言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中教育一直并存。民考民學生一直上的是民語言學校,進入大學后接受全漢語的教課書和漢語教學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漢言水平影響著他們的知識理解和掌握。
高校信息多樣化、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給境內外的分裂勢力有了可趁之機,他們通過網絡、短信、非法書刊、音像制品、潛入高校或以課題資助等方式傳播錯誤歷史觀。他們將一些歷史事件按主觀的邏輯意圖加工,“企圖將錯誤的歷史觀和反動思想灌輸到少數民族大學生頭腦中,控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以實現其分裂國家的目的[2]。”
經濟問題政治化。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新疆與內地發展的差距較大,敵對勢力將經濟問題政治化。他們制造出“東部經濟發展掠奪西部資源”的言論。
攻擊現行政策。例如,新疆南疆部分地區,由于土地貧瘠,農業、牧業均不適宜發展,僅有的旅游業和本地企業不能滿足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就業需要,于是政府為當地民族群眾提供有組織的外出務工,以解決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敵對勢力卻利用狹隘的民族意識形態制造出“政府強迫農民打工是有組織地進行民族同化”等反動言論。又如,2007年以來國家在新疆推行雙語教育,培養民漢兼通人才,敵對勢力卻制造出“滅絕少數民族文化”、“剝奪了少數民族使用自己語言文字的權利”等反動言論。
挑撥民族關系。一方面,敵對勢力在新疆周邊國家相繼建立了一些廣播電臺,對新疆進行零距離宣傳鼓動活動。另一方面,通過現代傳媒工具的開放、快捷和隱蔽的特點,對新疆歷史和現實情況大肆歪曲、造謠和污蔑。甚至打電話到學生宿舍進行滲透,在民族大學生中制造思想混亂,激發民族仇視和對黨及政府的不滿。
新疆高校主管部門應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重要性,對于所直接涉及的課程《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應保質保量地完成。量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數量即要對所有民族學生開設;二是課時數量,即要嚴格按照教育部規定的地方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課時安排上課。質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硬件設施,如多媒體教學、課外實踐的人力、物力保障,選用更有針對性的教材等;二是軟件條件,即師資隊伍的建設。
第一,整合課堂教學的各種優勢。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通過改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鼓勵學生課堂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對待歷史的講解不可非黑即白,無限放大或無限貶低,要做到客觀公正地講述。對于那些敵對勢力的反動言論,教師不應回避,而應積極應對那些錯誤論調,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客觀、全面認識國家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產生的社會矛盾,“增強學生對國家發展的信心[3]”。
第二,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歷史觀教育增彩。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歷史觀教育的內容融入知識競賽、辯論賽、主題晚會、書畫展、雙語演講等多形式的課外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些活動最好由學生來組織、參與和完成,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入到比課堂更深層次的歷史觀的思考之中。
第三,充分利用網絡等新興媒體。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日益完善和發展,大學生手機普及率已達到95%以上,甚至有部分學生形成了手機依賴,他們的信息主要依靠手機獲得。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公共QQ群號,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傳播正能量,與學生一起分享網絡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新情況。
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肩負著發展新疆的重任,對他們進行歷史觀教育是構建和諧新疆,實現新疆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歷史觀教育的內容和目的要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從中華民族的整體高度,使各民族學生認識到“各具特色的民族”締造了中華歷史[4];其次,教導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上的民族產生、民族發展、民族交往、民族斗爭和民族整合的現象;最后,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和歷史人物評價法,正確看待歷史上出現的少數民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歷史人物。
高房價、看病貴、養老難、就業難、教育公平、貧富分化、腐敗等一系列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正展現在國人面前。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不應回避,有些是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的后果,有些是體制改革帶來的后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從體制設計上、從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去找出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法和對策。面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教師應及時正確地為他們分析和解讀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注重思維引導,從原理上去分析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源,對于學生提出的尖銳問題要有信心、有勇氣、有理論地去回答,讓學生心服口服,教導學生相信科學,尊重自然和社會規律。對于那些對社會現象存在明顯偏見和偏執的學生,除了教師的講授之外,教師自身所表現出的品德也會在日積月累中對學生起到循循善誘的作用。
大學之大,在于大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對于歷史觀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教師要對講授的課程內容熟悉,重難點吃透;備課要與時俱進,通過廣泛閱讀、深入思考來補充知識,主動了解最近、最新、最熱的國內外大事,豐富課堂內容;要積極參與學術研究,站在學術的前沿,把最新的成果帶進課堂提升歷史觀教學的成效;要深入學習新疆少數民族的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和宗教知識等,只有這樣才有更好地了解學生、融入學生、影響學生和教育學生。
其次,教師要有強烈的人格力量。在通過一年的預科語言學習之后,面對全部的漢語課本、漢語授課,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中理解、接受和消化知識的能力出現很大差異,漢語程度好的學生理解得多,不好的理解得少;另外面對非母語教師的授課,尤其是傳授人文歷史知識的教師,教師的人格力量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和堅信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動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具有融理想、信念和教養于一身的強烈的人格力量才能為學生撥云開霧解答現實生活的實際困惑。
最后,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和學生。每一次上課,每一次答疑,都能體現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尤其對于民族班的學生,他們在接受用漢語表達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論的時候比較不容易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誨人不倦,這種態度傳遞給學生,如星星之火,在每個學生的心中燃起對教師的尊重,對知識的渴求。遼寧大學孫正聿教授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表彰大會上說:“作為大學教師,教師是我們的職業,教學是我們的生活方式[5]。”有了對教學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歷史觀教育的教學成效會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是一個長期要堅持的工作,本文僅討論了學校教育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方案。但從更大的一個范圍來看,歷史觀教育也受到諸如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宗教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只有全方位、多維度地普及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才能真正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深入每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中[6]”,使他們明辯事非,有抵制反動勢力的強大內心,在日后的工作中成為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
[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2013 [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589-596.
[2] 張玉祥,陳珺.論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的內涵及重要性[J].前沿,2012(20):21-23.
[3] 李國良.對新疆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新疆社會科學,2011(1):78-80.
[4] 張旭東.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加強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J].商場現代化,2012(03):102.
[5] 孫正聿.哲學通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337.
[6] 徐艷,吳新平.論信息理論視閾下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1(0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