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亞
(天水市行政學院,甘肅 天水 741018)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四國時,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做演講中,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從而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指明了方向,也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省區向西開放提供了政策支持。天水作為絲綢之路咽喉要道和西出長安的第一重鎮,必須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戰略構想,按照甘肅省委、省政府《“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的要求,充分發揮我省的地理區位、歷史文化資源、能源和產業基礎等優勢,緊緊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著力建設三大戰略平臺,推進六大重點工程的目標要求,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一步提升天水作為重要節點城市的支撐能力,牢牢把握和利用好戰略機遇,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努力把天水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大城市。
進入21世紀,黨中央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從國際層面講,順應了時代潮流,符合和平發展主題,對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造福人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從國內來講,對于推進向西開放、構筑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西部地區經濟加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加快我國和沿線國家全方位合作交流,進一步拓展我國發展空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甘肅省區位特殊,地位顯要,自然資源豐富,人文資源特性鮮明,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絲綢之路和諧安全,保障物流、人流、信息流暢通中擔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在推動絲綢之路發展,深化各領域合作中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可能,在提升文化軟實力、擴大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天水作為甘肅的東大門,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人文和自然景觀,都應當成為建設繁榮絲路、人文絲路、綠色絲路、和諧絲路的重要力量和支撐。因此,抓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發展機遇,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是拓寬了對外開放的渠道,提升了開放共建水平。有助于擴大天水與沿線國家和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對外貿易經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
二是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擴大了天水對外聯通能力。目前絲綢之路已由駱駝時代向高鐵時代過度,有發動機的現代化駱駝已經將沿線國家連接起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助于加快天水與沿線國家和城市建成鐵路、公路、航空、電信、能源管道的互聯互通網路,加強資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方面的合作,激發新的發展活力。
三是加快區域開發步伐,加速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有助于推動西部大開戰略的深入實施,形成以大開放帶動大開發、以大開發促進大開放的良好格局,加快天水城市化進程,建設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
四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產業合作對接。有助于承接東中部產業,發展產業集群,實現與沿線城市優勢互補和錯位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
五是弘揚優秀歷史文化,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有助于充分發掘天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復興絲綢之路文化,特別是伏羲文化、石窟文化、大地灣文化以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伊斯蘭文化,促進文化產業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方向發展,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把天水的旅游文化資源延伸到國外,使天水成為絲綢之路旅游文化發展鏈條中的重要環節。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的天水,曾經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今天,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大潮中天水需先行謀劃,勇當“排頭兵”,打造甘肅東段西進戰略的橋頭堡,為國家實施向西開放戰略、構筑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做出積極貢獻。應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按照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要求,以建設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為目標,以構筑隴東南立體大通道為基礎,以加強商貿流通、文化旅游、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領域的合作為重點,緊緊抓住機遇、積極主動作為、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互利互贏、努力把天水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開放的戰略高地、觀光旅游的著名勝地、交通物流的主要樞紐、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基地。因此,必須明確作為節點城市的戰略定位,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節點城市建設,確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理清發展思路,盡快研究提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長遠規劃和近期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明確中央的戰略部署和對甘肅段建設的基本要求,學習理解好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把握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規則》出臺后的整體規劃。應加快制定切合天水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按照甘肅省委、省政府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建設繁榮絲路、人文絲路、綠色絲路、和諧絲路的中間力量和重要支撐”戰略目標定位,充分發揮我省的地理區位、歷史文化、資源能源和產業基礎等優勢,緊緊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著力構建蘭州新區、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國絲綢之路博覽會”三大戰略平臺,重點推進道路互相聯通、經貿技術交流、產業對接合作、經濟新增長極、人文交流合作、戰略平臺建設等六大工程,進一步提升蘭(州)白(銀)、酒(泉)嘉峪關、金(昌)武(威)、平(涼)慶(陽)、天水、定西、張掖、敦煌等重要節點城市的支撐能力,努力把甘肅省建設成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人才交流的橋梁紐帶戰略部署。在此政策支持和發展機遇下,天水即將進入黃金發展期、戰略機遇期和奮力跨越期。國家深入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重視和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天水被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國家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裝備制造業循環基地,列入六盤山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連片特困區,這些都為天水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基礎不穩,發展不快是天水市這些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問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必須在追求速度的前提下,縮小和周邊地區的差距。只有如此,才能在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建設中,提高天水的作用和地位。
按照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理論和政策支持,絲綢之經濟帶建設將沿著隴海——蘭新線成串珠狀展開,作為城市經濟帶建設的重要節點,必須以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利益最大化。和周邊地區權衡,天水有比較明顯的資源和產業潛能。
1.旅游資源優勢。旅游資源天水市具有發展旅游業的最大潛能。現有旅游景區景點228處,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圣地伏羲廟,5A級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等眾多景點。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天水麥積山石窟入列其中,麥積山作為我國四大石窟之一是天水市的旅游招牌,也為我們融入絲路之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升了天水旅游資源的檔次,使天水市的旅游資源進入國際級水平。大地灣遺址正在提升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其余如古民居、古建筑、古墓群、古戰場、古石窟等名勝古跡眾多,山、水、林、泉等自然資源和城、寺、觀、閣等人文資源交相輝映,已成為我國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礦產資源豐富,能源供應充足,具有形成基礎產業的條件,具有投資開發最大潛力。天水是全國十大礦產資源富集區之一,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35種,其中非金屬礦20多種,金屬礦10多種。據專家考證,天水在鐵、金、銅、鉬、銣等方面具有成大礦、富礦的條件,尤其是超大型稀有金屬銣礦的發現,其規模初步判斷處于世界級別和國內最大級別之一,將會對全球稀有金屬礦產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一旦這些礦產得到開發利用,將進一步為天水市成為資源性城市提供發展空間,為城市產業形成新的支撐提供保障。
人力資源充裕,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具有開拓創業的良好空間。天水是甘肅省人口第一大市,市內科研單位、大中專院校和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集中,技術工人整體素質較高。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有60多萬人常年在外務工,“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羲里媧鄉家政大嫂”等勞務品牌深受國內外勞務市場歡迎。同時,金融、保險和現代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投資環境不斷優化。
2.文化資源優勢。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形成文化產業提供了條件。
3.生態資源優勢。生態環境良好,氣候條件優越,是西北最佳宜居城市之一。天水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境內植被豐茂,小隴山、關山、秦嶺三大林區林地面積1026萬畝,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30.2%。天水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先后被評為甘肅省文明城市、甘肅省衛生城市、甘肅省園林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城市,目前正在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游城市。
4.政策資源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天水市搶抓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等歷史機遇,發揮優勢,跨越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快車道,相繼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全國循環農業示范市”等稱號,多次被命名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優秀地市”等榮譽稱號,目前正在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游城市”,這些榮譽的獲得將為天水的發展積累后發優勢。
5.工農業產業優勢。天水工業基礎較為雄厚,裝備制造工業體系逐步形成,是我國重要老工業基地之一。國家“三線”建設奠定了天水現代工業基礎,通過長期發展,逐步形成以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建材、能源化工為主導的六大產業集群。裝備制造業總量占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三分之一。國家級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和25個縣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已成為承接我國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平臺。
特色農業發達,是我國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產基地之一。天水農林土特產品質優品繁,其中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秦州櫻桃、下曲葡萄和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等瓜果蔬菜在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天水具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北山生態產業示范園、南山花牛蘋果產業園,林果、畜牧、蔬菜三大支柱產業,中藥材、花卉、航天育種等特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特色農業、循環農業和農業科技示范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絲路沿線國家,語言相通,風俗習慣相近,而且在歷史上交往比較好。由于民族、宗教、文化的相近相通而形成的強烈認同感,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奠定了堅實基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強化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旅游文化的交流是最快的切入點。
2014年6月22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歷時八年,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項目涉及甘肅省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和玉門關遺址等五處遺產點。申遺成功把天水市的旅游資源納入了全省以至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旅游視野,為天水市的旅游發展更上檔次打下了基礎,提升了天水旅游的魅力,提升了天水市旅游資源的國際影響力,也證明了天水的文化實力。必將對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建設起到助推作用。同時,貫穿在絲綢之路這條大通道上的歷史遺產、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觀光文化等資源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賦予了“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獨特的資源稟賦。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產業大有可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4年2月10號公布了西部大開發九大重點領域,提出西部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為我們發展旅游文化事業提供了政策支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機遇將越來越好。
一年一度的伏羲公祭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是集名優產品展示推介、特色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節會,對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東段“橋頭堡”,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文化大市建設,提高天水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2014年的伏羲大典與往年相比祭祀規格高,由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僑聯和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國家領導人,港澳臺,社會各界代表廣泛;首次實現兩岸共祭,在臺灣嘉義市大天宮與伏羲廟同時進行伏羲祭祀,通過赴臺交流參祭,贈送伏羲圣像,播放兩岸祭祀伏羲錄像專題片等系列活動,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宣傳影響也逐漸加大,2014年有中央、省內為三十多家主流媒體對公祭大典進行現場直播,新聞宣傳和專題報道,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拍攝《人祖伏羲》系列專題進行宣傳,伏羲文化的影響力正在擴大,為天水旅游文化的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機,使天水旅游文化進入快速發展期。
古絲綢之路的本質就是服務于亞歐之間的商貿和物流通道。要把絲綢之路從“商貿路”變成產業和人口集聚的“經濟帶”,一定要有現代交通和物流的基礎保障,這樣才能吸引企業入駐,才能形成產業生態鏈。要實現互聯互通,絲綢之路需要信息化支撐和系統化服務的現代物流。首先,要在現有的交通樞紐和工業區基礎上,建設適合的物流園區和信息平臺,建設園區平臺。其次,要規劃和嫁接好貫穿東西的鐵路和公路等物流主干線。嫁接物流干線是連線。再次,要完善運輸干線與倉儲分揀、信息服務和區域配送相結合的物流網絡。建設物流網絡是鋪片,“點線片”結合的交通物流體系,才有利于區域融合,建立城市經濟帶。目前,中國正在積極推動與中亞國家間建成鐵路、公路、航空、電信、電網、能源管道的互聯互通網絡,發展與中亞國家的資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信息技術打造黃金經濟帶,重塑絲路輝煌,已成為各方共識。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就是發展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現有的產業過程中,要提高科技含量。
目前,亞洲合作對話——絲綢之路經濟帶務實合作論壇已經開啟,這是我國首次舉辦的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主題的大型國際論壇,是帶動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各國了解甘肅,認識甘肅,全面提升甘肅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提升我省對外開放水平,推進與亞洲各國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的戰略平臺,必將極大地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建設,促進我省對外開放上新臺階。因此,天水要以務實合作論壇為先導,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為平臺,多層次、全方位的開展論壇參與國家的合作交流,力爭在交通對接、工業協作、旅游聯動、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緊緊抓住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全面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大力開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動,積極吸引央企和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與天水企業進行戰略合作、企業重組,努力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城市交流協作,加強與陜西、新疆等絲綢之路經濟帶節點城市的政策協調和經濟合作,建立經濟帶沿線城市高層協商會議或聯席工作機制,研究省域間的產業對接和經濟互補性,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的共同參與下,圍繞基礎設施、能源、環保商貿和文化旅游進行交流和合作,必將帶動新一輪的經濟和生態文化建設,在此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尤其重要。我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都是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確立綠色絲路理念極其重要。要在推動省內小循環、絲綢之路經濟帶內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構筑以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生態工程為基礎的綠色絲綢之路。堅持打好天水最具優勢的“生態牌”,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源頭保護制度,多措并舉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繼續實施天寶二期、三北五期、國家生態公益林、中小河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加大城鄉環境特別是農村污染整治力度,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最大限度防止污染事件發生、減少霧霾天氣出現。推動區域實現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按照甘肅省委、省政府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目標定位,“著力推進經濟新增長極工程,促進區域開發開放”的要求,立足天水的比較優勢,圍繞天水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定位,發揮好節點城市在產業功能方面的優勢,全力打造天水新的增長極,提升天水在節點城市中的地位和支撐能力,構建隴上名城。
在甘肅省實施建設文化大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過程中,其文化資源和各類生產要素都將得到重新配置。這一國家級戰略平臺的搭建,既是對全省戰略的確定,也是對節點城市提供的文化戰略平臺。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的目標,在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形成中,“三區”建設中以始祖文化建設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是我省文化建設的三大板塊之一,天水市應以這一戰略平臺為依據,利用我市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樹立名城意識,確立城市品牌,實施名城戰略。以天水市關中—天水經濟區辦公室為依托,設立市級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協調機構,抓緊與國家、省上有關部門銜接溝通,加強與國家戰略對接,統籌推進全市規劃編制,重大事項的協調工作。研究沿線城市的建設發展動態,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強名城實施戰略理論研究,組織市內外相關科研院所、學術機構深入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天水城市發展戰略、思路、重點任務和重大措施。
根據甘肅省《總體方案》節點城市要發揮產業集聚功能明顯的優勢和活力,以擴大開放為動力,結合功能區定位,要把擴大向西開放和承接東中部產業結合起來,積極推進高新科技、新型材料,裝備制造、新能源、中藥材、農產品加工民族用品等產業的對接,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產業集聚效應。搭乘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快車與絲綢之路沿線的開展貿易往來,實現進出口貿易。加速與中亞國家和中東歐國家的貿易,提高貿易額,借鑒多年來西隴海蘭新經濟帶、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的實踐經驗,主動參與沿線國家和城市的聯合工作機制建設,特別是參加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議、國家新歐亞大陸橋協調機制、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議等區域合作組織,共同研究探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問題,加強與沿線城市的交流和合作,爭取國家批準成立天水海關,鞏固壯大以機電產品和特色農業為主的出口基地,探索創建經濟貿易區,擴大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加快全市對外貿經濟的發展步伐,努力把天水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戰略高地。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項國際化、戰略性的重大工程,全面實施這一工程,不僅需要國際間的平等協作,國家規劃政策的強化推動,部省之間的銜接互動,更需要地方政府、市場主體和社會各界的主動作為,特別需要各個行業協會、民間團體等社會機構,組織相關企業率先行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進行互動交流,尋找合作伙伴,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開展中醫藥臨床研究,合作成立岐黃中醫學院,開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推動經濟貿易、文化旅游和人才教育等多方面的合作對接,努力開創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局面。
充分發揮天水區位優勢,在保障隴海鐵路、寶(雞)天(水)高速公路,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大通道暢通的同時,全力支持寶蘭客用專線、天水至平涼鐵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段已開工建設的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步伐;積極做好天水機場遷建、天水至武都鐵路、天水至平涼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的基礎工作,力爭及早開工建設,打通東南和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形成集鐵路、公路、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使天水真正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通樞紐和戰略通道。
切實利用好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一文化發展戰略平臺,迅速推進以始祖文化為重點的歷史文化旅游區建設。以發展始祖文化為主線,以打造全球華人祭祖圣地為核心,以豐富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為主題,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天水石窟藝術走廊、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和麥積山文化旅游區、在麥積山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后,要著力打造以絲綢之路旅游線路為核心的旅游精品線路,形成絲綢之路旅游圈、關中——天水旅游圈,把天水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特色文化大市和國際旅游城市。
立足天水先進的制造業、特色農業和商貿流通三大產業優勢,加強與沿線城市產業對接,堅持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推動產業融合與結構升級。加快國家級天水經濟開發區建設步伐,推行一區多園體制,做大做強工業園區,培育壯大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食品醫藥、建筑材料、能源化工六大產業集群,推動產業上下游配套,把天水打造成為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充分發揮天水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的引領示范作用,加強與楊凌等農業高科技示范區的合作,做強果品、蔬菜、畜牧、勞務四大產業,建設八大示范區,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把天水打造成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強化商貿流通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以實施天水商貿城、甘谷物流園、秦安小商品市場等項目為重點,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興商業業態,加快道路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發展,推行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交易方式,積極引進國內外物流企業在天水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把天水打造成區域型現代物流中心。
天水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經貿重鎮和文化明珠,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具有重要地位。要以建設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為目標,按照“東西延伸、相向對接、兩山擴展、舊城改造”的總體思路,全力打造文化天水、生態天水、宜居天水、幸福天水。大力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打造一核(秦州區、麥積區、三陽川新區構成的城市核心區)、二軸(沿隴海鐵路、寶天高速、天定高速公路構成的東西向小城鎮發展軸,沿天平高速、十天高速公路構成南北向小城鎮發展軸)的(十字形)空間發展格局,形成五區(秦州、麥積、甘谷、秦安、三陽川)、三縣(清水縣、武山縣、張家川縣)為一體的城鎮發展體系,把天水逐漸建設成為西部最佳宜居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明星城市。
[1]甘肅——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N].甘肅日報,2014-5-26(4-5).
[2]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N].甘肅日報,2014-5-27(3).
[3]希望絲綢之路[N].甘肅日報,2014-5-28(4-5).
[4]王明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及其戰略意義[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