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腐敗發現是治標的有力抓手,著力腐敗發現可以為治標奠定堅實基礎。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指出:“反腐敗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這段擲地有聲的講話不僅表達了我們黨反腐敗的堅強決心,也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層面提出了一個深刻而又管用的治理腐敗的手段。這就是要充分認清腐敗發現的重要性,從腐敗發現上狠下功夫,出現一個、發現一個、查處一個,讓腐敗行為沒有藏身之處,讓腐敗分子心存敬畏,不敢貪腐。
腐敗發現就是當腐敗行為發生后,發現、揭露腐敗行為,使腐敗行為曝光的過程。腐敗發現分為主動發現和被動發現。主動發現是紀檢監督機關通過檢查、巡視、監督、審計等發現腐敗行為的過程。被動發現是紀檢監督機關通過接受信訪、舉報等形式發現腐敗行為的過程。腐敗發現既是一個動態的發現過程,又是一個靜態的結果。它的本質是揭露,是將隱藏的違法違紀行為公之于眾,將罪惡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給各級領導干部帶來了諸多影響和挑戰,各種侵蝕無孔不入,各種干擾無時不有,黨員干部沒有生活在真空里,對腐敗問題沒有天然的免疫力,如果意志不堅定、防線不牢固,就容易受到腐敗的侵蝕,甚至跌入腐敗的泥潭無法自拔。因此,及早及時發現腐敗是實現“治標”的必然要求。黨中央反復強調全面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要求各級紀律檢查機關和紀檢人員“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聚焦中心任務,突出主業主責,強化監督執紀問責,不斷開創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新局面。黨中央準確把握反腐敗內在規律,提出“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的工作思路,使“治標”突破了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是對反腐敗斗爭規律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也理順了當前“治標”和“治本”的關系,抓住了反腐敗斗爭的關鍵。堅持“治標”,攥緊拳頭,就是要在反腐敗斗爭中保持高壓態勢,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以儆效尤,使違紀違法者膽戰心驚,頂風作案者及時收手,積小勝為大勝,不斷為“治本”蓄積正能量。
發現是預防和懲治的前提和基礎。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是國家反腐敗戰略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總結反腐敗工作規律,把反腐敗工作規劃成兩個方面,一是預防,二是懲治。懲治腐敗是反腐敗的重要方面,而腐敗發現則是懲治腐敗的重要環節,對任何腐敗行為的懲治都是從發現揭露腐敗行為開始的,沒有發現這個環節,懲治就失去了基礎和條件。
習近平指出:要讓每一個干部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制止腐敗行為的發生不在于法律的嚴厲,而在于犯罪被發現概率的高低。從人類行為理論角度分析,根據“理性經濟人”假設,任何“理性經濟人”在參與社會行動時的最大動機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當其選定目標后,會根據成本—收益的理性計算權衡各種可行方案,從而作出最佳選擇。腐敗被發現的可能性和所受處罰的程度是腐敗犯罪可能支付的預期法律代價或成本。腐敗被發現的可能性越大和受處罰的程度越重,就意味著腐敗可能支付的成本越高,絕大多數人就會因得不償失而放棄非分想法。我國的腐敗現象研究也發現:當腐敗行為有50%以下被發現時,腐敗分子就會心存僥幸,仍然去犯罪,腐敗發生率很高;當腐敗行為有80%被發現時,腐敗分子的僥幸心理就會徹底消除,腐敗發生率大大下降,即腐敗發現率和發生率成反比例關系。此長則彼消,所以提高腐敗發現率是遏制人性向惡、遏制腐敗發生的重要工作。
反腐敗工作的統率機構是紀檢監察機關,它的職責主要是查處腐敗并予以懲治。但是,其潛在的影響力卻是它對腐敗分子的威懾力,當它發現腐敗的手段多、能力強時,犯罪分子就會畏其能而不敢越雷池,就不會肆意貪污受賄、腐化墮落。當前,我國的紀檢監察機關沒有腐敗發現的專門機構,而是以監督代替了發現。監督包含了發現,發現是監督的的一個方面,腐敗發現是監督的目的,發現是監督的終極結果。但是,以監督代替發現就會削弱發現的力量,其結果是腐敗被淹沒在監督的過程中,而不能達到發現腐敗的目的,也不能有效提升紀檢機關的威懾作用。人無敬畏就會什么事都敢干,我們要建立一個讓有貪婪之心的人心存敬畏的機關,起到震懾犯罪的作用。
反腐倡廉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保證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保證著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但是由于大量“腐敗黑數”的存在,使人民群眾對黨的反腐倡廉政策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偏差,使我黨的形象受到了不利的影響。加大腐敗發現的力度就會使人民看到我黨反腐敗的決心和態度,人民也就會自覺起來維護公平正義,和腐敗現象做斗爭。腐敗發現要靠大量的信訪舉報,當人民群眾的行動得到認可,人民群眾看到自身價值的實現,就會起來奮不顧身和腐敗作斗爭。當大多數人的正義行動得到肯定,就會引起“群體效應”,就會帶動更多人參與反腐敗斗爭。
接受信訪舉報是被動發現腐敗行為的最主要的手段。從中紀委公布的2012年全國的數據來看,立案調查的案件中,線索來源于群眾舉報的占到41.8%,在各種線索來源中最高。接受群眾舉報是堅持群眾路線打擊腐敗的最好體現,重視及充分應用信訪舉報工作可以培育群眾中的反腐敗土壤,調動群眾參與反腐敗的熱情。對于信訪舉報要認真對待。一要對信訪舉報人員熱情接待,充分肯定舉報行為對反腐敗的積極作用,鼓勵舉報人提供更多翔實、有價值的線索。二要做好保密工作,在情況不明時不能隨意泄露舉報內容,切實保護舉報人的聲譽和人身安全,讓舉報人充分相信紀檢監察機關的誠心,以便舉報人放下心里包袱,大膽舉報。三是對舉報內容要進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科學分析,從中找到有價值的線索。四是要建立有信訪舉報必須查究制度。只有建立有信訪舉報必須查究制度,才不會遺漏有價值的舉報線索,才會有更多地發現腐敗的機會。建立有信訪舉報必須查究等于在犯罪分子面前安裝了千萬個攝像頭,腐敗分子就會畏于人民群眾的監督而不敢產生非分之想,實施犯罪之行。五是建立舉報有獎制度。根據舉報的案值、案件的影響程度進行獎勵,通過獎勵產生激勵,進一步產生群體效應,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主動揭露身邊的腐敗行為的行動之中。就是對不實舉報問題的調查也會對當事人敲一警鐘,讓他看到他的行為還是有很多眼睛在盯著,這個警示作用不可低估。六是建立完善舉報平臺。開通互聯網、微博、微信電子舉報,電話、手機聲音舉報,信函紙質舉報,接待來訪面對面舉報,健全信訪問題分類處置制度,加大對舉報信息的及時梳理、綜合分析和研判,從中篩選有價值的線索。
我國已經實行了財產申報制度。但是,我國的財產申報制度存在很大問題。首先,腐敗犯罪的當事人是財產申報的主體,他想報多少就報多少,組織部門和紀檢機關的統計也只能以當事人的申報來決定,財產申報不能真實反映申報人的實際財產狀況。其次,貪污受賄者為了躲避法律的懲處采取各種手段將財產藏匿,“房叔、證爺”就是很好的例證。要使財產申報制度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要建立與財產申報同步的財產核查制度,對身處要職的人員和管錢管物管人的人員要定期進行財產核查;對新提拔任用的干部要進行任職財產核查;對離職退休人員要進行離任財產核查。從歷史的、全方位的財產核查中通過比對財產變化,掌握真實的財產狀況,掌握收入情況、財產轉移情況,從不正常的財產狀況發現腐敗問題。
述職述廉是一項有效的監督制度。但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人都會對自己給予高于實際的評價。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的述職述廉都是講成績多,講問題少,文過飾非,越是有問題的領導述職述廉越是說得好,讓述職述廉制度監督領導干部,從述職述廉中發現腐敗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將述職述廉制度的作用發揮出來,只有建立與之配套的專項質詢制度。對重點工作要進行質詢,對大項工程的每一個環節要進行質詢,尤其對自我標榜的政績工程更要進行認真質詢。通過質詢看權力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是否符合民主決策程序。質詢中對說不清的問題要立即進行嚴格的審計,通過內查外調發現腐敗問題。
腐敗往往與生活腐化緊緊相連,要發現腐敗不僅要監督工作,還要從生活監督入手,把八小時以外作為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要看被監督者八小時以外在干什么?情趣高雅者必將與書為伴,以家為居,若是天天進賭場、進舞廳、進酒店者,必定意志消退,沉湎于酒色財氣。這些人在工作之外的圈子就決定了工作之內必然要利用權力謀取個人私利,以滿足自己奢靡的欲望。要看被監督者八小時以外和誰交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志趣相投者必將形成一個群體,看和誰在一起就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情趣和志向。每天和老板在一起免不了權錢交易,每天和女人在一起免不了權色交易。要看花錢的程度,一擲千金絕不是工薪階層的公仆所能為的,其后必然有利益鏈的支持。監督八小時以外的活動就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是一個發現腐敗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規定,反腐敗機構應有必要的獨立性,能免受任何不當影響,有效履行職能。我國現行紀檢機關置于同級黨委的領導下,屬于同體監督,監督權力的行使受到監督對象的制約,違背了監督制衡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紀檢監察機關的工作受同級黨委領導,紀檢機關只能監督下、不能監督上,失去了監督的重點對象;在案件的立案、推行預防制度的強制權力等方面只能請示匯報,不能自行決斷,失去了獨立決策權;在案件的調查、“雙規”的使用方面只能聽領導的口氣、看領導的眼色,而不能獨立行使職權,對違法違紀問題的干預失去了獨立執行權;在重大工作、重點人員、重要時段及隨機性的監督等方面得不到黨委的授權就不能進行監督,失去了監督權。能否介入,怎么監督都不是自己能說了算,在這種權力分配的格局中紀檢工作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切工作都得聽黨委的安排,大大削弱了紀檢監察工作的效能和作用。同時,紀委是黨委領導下的下設機構,級別低于黨委,紀委書記列同級副職之后,地位低下。我國民眾是一個非常認同行政級別的國家,單位行政級別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紀檢監察機關級別低于同級黨委,沒有相應的地位,造成了干部群眾對紀檢監察工作重要性認知程度下降,紀檢工作受到了群眾的認知制約;紀檢監察機關依附于黨委后,受到了黨委的權力制約;制約以權力為目標后,受到了當權者的行動制約。在種種制約下,紀檢監察機關開展工作就困難重重,腐敗現象發展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香港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四次調整和強化反腐敗機構力量,但反腐敗依舊困難重重,直到設立直屬總督的廉政公署,反腐敗斗爭才發生了轉機。建立獨立于黨委的紀檢機關,將紀委升格,在省級以下(含省級)將其與黨委平級,在行政上、財務上、人事任免上不再接受同級黨委領導。紀檢機關只接受上級紀檢機關的領導。紀委在垂直管理后,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現有機構的基礎上設置調查室,負責腐敗發現。
(1)賦予紀委完全獨立的決策權。賦予紀委對腐敗行為調查的啟動、調查的方式、案件立案、“雙規”、“誡勉談話”、推動預防制度的強制執行等方面自主決定的權力。
(2)賦予完全獨立的監督權。監督內容、監督時間、監督方式都由紀委自行決定和實施,監督過程結束后,要向上級紀委寫出監督情況的書面報告。
(3)賦予完全獨立的執行權。在案件的調查、“雙規”的使用、對違法違紀問題的干預,應賦予紀委獨立的執行權。尤其要賦予紀檢機關特別偵察權、強行搜查權、對財產的查封扣押權、要求有關人員提供犯罪證據權、要求嫌疑人申報財產權、限制財產轉移、復制銀行賬目等特殊權力。在紀委執行權行使完成后,違紀問題需要作出組織處理的要移送組織人事部門,違法問題要移送法院、檢察院進入法律程序,接受法律處理。通過這些特殊權力廣開信息之源,提高發現率。
現行設立的行賄罪,實際上將行賄人和受賄人綁在了同一條船上,要么一起活,要么一起死,你行賄你去揭發,你也得和受賄人一樣被判刑。這樣,有哪個行賄人敢去揭發,這就使一大批受賄被隱藏了起來。這也是很多貪官被抓后,很少有人愿意出面指證其受賄的原因,以至于每次公布貪污數額時,后面都附帶一大筆來源不明財產,這筆財產就是行賄人不敢揭發的那一部分。設立行賄罪實際上是為受賄人打起了一把“保護傘”。取消行賄罪就會有很多行賄人出來揭發受賄人的受賄行為,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腐敗發現率,還會使受賄者畏于行賄人的揭發行為而不敢收取任何賄賂。
(1)注重發揮新聞媒體作用。開展電視網絡問政,讓領導和重要工作的負責人面對電視鏡頭,網絡界面現場回答問題,接受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特約評論員的質詢和評議,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質詢、評議發現有價值的信息。
(2)組織媒體暗訪。采取集中暗訪、體驗式查訪、隨機抽訪等形式查訪曝光“四風”問題、庸懶散奢現象,從小現象中發現大問題。
(3)加強信訪舉報工作,完善信訪舉報受理機制,暢通傳統信訪舉報渠道,健全網絡舉報和受理機制,鼓勵和保護實名舉報,加快構建便捷高效、反饋及時的信訪舉報平臺,健全信訪問題分類處置制度,加大對舉報信息的及時梳理、綜合研判,從中篩選有價值的案件線索。
(4)推行紀檢監察督導巡查制度,針對黨風廉政建設薄弱環節部位、腐敗問題多發易發部門和群眾關注的熱點領域,組織力量開展督導巡查和特定問題專項調查,主動出擊,著力發現案件線索。加強案件線索的集中管理,嚴格按照五類標準處置線索,對重要案件線索定期進行分析評估,開展集中排查。
(5)建立健全資源共享機制,整合信息匯集和管理平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基礎信息的收集,促進人口、房產、工商、金融等信息資源共享。
(6)加強辦案人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分級建立辦案人才庫統一調度,優化配置,積極推行案件主辦人制度,加強對辦案人員的專業培訓,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愛崗敬業的腐敗發現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