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榮

某中學根據縣教育局統一安排組織期末考試,最后一場結束,班主任組織學生集體訓話,特別強調學生要及時回家,途中不得下河塘洗澡。可偏偏有學生把老師的話當耳旁風,一出校門口就迫不及待地與人往河邊竄,后來不幸溺水身亡。家長找學校鬧,說學校提前放學,班主任事先不打電話通知家長……
某中學一走讀生,在當天放學回家后,瞞著祖父母騎著家中的摩托車在外游蕩,不幸與路口處駛來的一輛三輪車相撞,當場身亡。家長找學校鬧,說“我的兒子死在從學校到家里的路上,學校要償命”……
盡管很多老師在教育學生方面已經恪盡職守,可不管你多盡心盡力,出了問題就是老師的責任;盡管很多學校逢會必講“安全第一”,還訂立種種安全責任狀,但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出了問題,責任往往總能牽扯到學校。在這種教育“無限責任”的威懾下,老師教育學生肯定不能打(哪怕是輕輕的敲他一下),也不能批評太重(萬一他想不開呢),工作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整天為學生安全提心吊膽。難怪乎,越來越多的老師表示不愿當班主任了;一些學校為盡最大可能地確保學生“不出事”,禁止過去會組織的學生野外郊游、假期實踐活動,甚至連體育課上稍有風險的“跳馬”“單雙杠”等項目都取消了,做的只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哪還敢讓學生經受鍛煉與磨煉,去塑造和完善學生的人格與能力?
學生畢竟要長大成人,走向社會。可是,這樣“安全‘圈養”、“精心‘呵護”出來的“花朵”,能經受住社會的風浪和生活的摔打嗎?到時,他們受的傷害可能會更多,而這是為人父母者當初所希望看到的嗎?作為家長,愛子心切完全可以理解,但應為之“計深遠”,自己首先要負起“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挑起“第一責任人”的重擔,不當“甩手”家長,把一切都寄望、歸責于老師和學校;要給老師和學校一定的教育空間,尊重老師和學校的“懲戒權”,支持老師和學校對學生進行合理、適當的鍛煉與磨煉,理性對待學生出的問題,寬容與諒解老師工作的疏漏,和平協商或通過正常法律途徑解決家校間的糾紛與矛盾。作為老師,要不斷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提高教育藝術水平,積極學習、深刻領會相關教育法律法規,了解中小學校園安全事故的案例、成因、預防與處理辦法,時常警醒自己,及時消除和化解安全隱患,努力規避學生校園安全事故;加強家校聯系,積極取得家長對老師和學校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在學生事故面前,面對家長的蠻橫、無理取鬧,學校首先要擔起責任,頂住壓力,依法維護老師和學校的合法權益,可以單獨或聯合聘請專門的律師作為學校的常年法律顧問。學校雖然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經不起折騰,但遇到此類“學鬧”,也不能用所謂人道主義的方法去化解問題,讓“哪個鬧得兇,學校就賠得多” ,以致陷入惡性循環。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做好《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支持老師和學校依法執教,保障老師和學校的權利,對學生事故的處理,可設立專門的糾紛調解機構,并積極參與校方責任險的投保,減輕學校的經濟理賠責任。
教育不是萬能的。老師和學校的有限責任如果演變成一種無限責任,不僅是教育的悲哀和無奈,也是家長和社會的自傷和失敗。只有讓老師和學校從無限責任中解放出來,獲得寬松、良好的環境氛圍,教育才能真正健康地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永州市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