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近幾年,我所閱讀的教育著作百本有余,而一線數學教師寫的著作卻較少能夠讀到??吹健缎W數學教師五項修煉》這本書,出于對同行出書的好奇,我先細細地研究了一下整本書的目錄,想對整本書的內容做一個大致的了解,再進行細讀。讀完目錄,第一感覺便是,這本書是作者從教以來自己教育生活的見證,是作者由一位新手到專業教師的成長見證。
全書共分了五個章節來寫小學數學教師的五項修煉。第一項“讀懂孩子”,第二項“理解數學”,第三項“有效研究”,第四項“追隨智者”,第五項“全面學習”。從這五項的標題中,可以清晰地循到作者從教以來不斷提升自我的行走軌跡。
一、研究學生,讀懂孩子
在第一項“讀懂孩子”里,作者說“‘研究學生,讀懂學生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保證和基礎,不僅對學生的發展有幫助,對于教師的成長也大有裨益”。這一觀點我極為認同!翻閱兩年來的教育隨筆,我發現隨筆的內容逐漸由記錄自己的教育失誤與精彩到記錄學生的精彩,再到怎樣研究學生的學情,研究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問題的根源及對策。應該說,我的教學記錄已由研究教師自己轉向了研究學生??吹阶髡叩倪@段話后,我隨即產生了一種思維上的共鳴,這種教育隨筆的記錄方式其實是教育研究的一種“由表及里”的必然狀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路徑之一。
雖然讀過很多教育案例,但從“讀懂孩子”里,我那些已不太敏感的神經仍能被一些課堂細節所觸動。在“是你的觀點,還是敘述別人的觀點?”的語言指引下,孩子自然會說“我的觀點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對他們獨立觀點的保護與中肯評價,不僅僅要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培養,還應在其它學科的課堂上得到應有的鍛煉,這需要每個科目教師的教育自覺和自知——即知道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教師語言的適當引導得到提高,便自覺地在備課、授課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引導。
我所知道的主題教育活動,大多是請個專家給學生做報告。而作者給孩子們請來的是畢業于他們廈門小學,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學哥學姐們,報告內容也跟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年齡的微小差距,不僅讓孩子們樂于接受學哥學姐們的觀點,而且在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們也能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從“讀懂孩子”的角度出發,舉辦這樣的活動才能真正地觸動孩子們,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二、理論支撐,實踐研究
小學數學教育的真諦是什么?“小學數學教育應該是既‘有營養又‘好吃的美餐”,我為這一觀點叫好,但作者并不滿足這一答案,而是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追問,使答案離她更近。在“理解數學”這一項修煉中,有一段作者與孔凡哲教授的對話??追舱芙淌谡f:“一線教師要做‘頂天立地的研究?!表斕?,就是要有先進的教育理論支撐;立地,則是研究要從實踐中來,要能真正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而作者在自己的教學中做的就是“頂天立地”的研究。
在案例“雞兔同籠”的教學實踐與思考中,作者課前研究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掌握了對“雞兔同籠”這節課的編排意圖后,開始進行自己的教學實踐。這節課的可貴之處在于作者對學生先進行了前測,在了解了學生習慣用哪些方法解題后,讓學生在自學中思考三個問題:(1)課本在解答問題時用的是什么方法?(2)課本中三個表格在解題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你還能想出與課本中不同的方法嗎?一般情況下,未曾認真研讀教材的教師會停在滿足于學生會解“雞兔同籠”問題的層面,而不會深入到對這一問題多種解法的探索層面,更不會在意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積累屬于自己的解題經驗和能力。而作者所提的這三個問題,足可以證明她對新課標“四基”“四能”的深刻解讀,并能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駕馭教材的能力。這三個問題,不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問題(如書中的定義),而是以思維為基礎的問題。在數學教學中,以思維為基礎的問題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不可預知的力量。從作者描述案例后的“意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看似耗費時間的教學方法,讓倒數第一的“差生”也有了將“路程問題”類比為“雞兔同籠”的問題模型并成功解決的能力。
肯在課堂上花時間讓學生培育屬于自己的解題思維,從專業角度來說,作者的前兩個問題能鍛煉學生的分析性思維,第三個問題能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目前,我們教師的職責已經是越來越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作為數學教師,作者做到了讀懂教材,真正擁有了“頂天立地”的研究姿態。
善于思考的人必是善于研究的人,對于一次作業設計作者也是“費盡心機”。課本中的小資料,在教學進度的擠迫下,往往僅是可看可不看的內容,而這在作者的眼里卻成了一次教育的良好契機。于是就有了這樣一道作業:(1)請計算你家現在的恩格爾系數。(2)訪問你的家長,計算他們小時候的恩格爾系數。(3)比較兩個數據,寫出自己的想法。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作業設計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從知識技能角度來說,學生計算恩格爾系數時用到了百分數的知識;從過程與方法角度來說,學生經歷了搜集數據、篩選整理數據的過程;從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角度來說,作業很好地拓展了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學生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懂得感恩父母給予他們的一切,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筆者認為只要有研究之心,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看似雞肋的作業設計都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學習交流,勤于寫作
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有話可說,必須不斷學習,勤于寫作,無捷徑可走。從作者摘取的教育隨筆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非常勤勉的數學教師。她在東北師范大學培訓的過程中,寫下了“教育要讓誰滿意”“聆聽大師講有效教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大智慧”“教學應追求‘悟其漁識”等有深刻見解的散記;在聽課后,記錄每次聽課的感受;在公開課后,記錄典型案例進行研究,反思解決策略;調查研究后,記錄自己的深度思考;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便記錄所思所惑;在網絡研討和教育著作的閱讀中,與專家對話??梢哉f,只要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活動,作者都會擠出時間學習并寫下自己的觀點。而現實中有多少老師浪費了培訓提高的機會?有多少老師從來不閱讀一本教育著作?有多少老師從來不寫教育隨筆?從本書可以看到,作者是一個勤于學習、善于反思的教師。作者不斷寫作的過程也是其不斷反思的過程。通過寫作,作者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教育教學理念才得到了不斷地提升。
回望自己走過的路,雖然我也寫過教育隨筆,做過課堂觀察記錄,外出學習也曾留下點滴思考,但與作者的學習態度相比,我缺少作者對教育的執著精神和深度思考的力度。讀完作者的“五項修煉”,才知只有潛心研究教學,善于積累,在成長的旅程里曾經流下的汗水才能凝為專業領域里的“珍珠”。而經思考沉淀后的文字,便是作者成長的深深軌跡。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市福山區崇文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