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睿
(天津市北辰區瑞景小學 天津 300134)
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材的呈現方式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應注意用生動形象的事物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注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發,再回到科學在生活和社會的應用中去。”因此,科學教學應盡量貼近生活,立足生活,想方設法地架起生活通往科學的一座橋梁,幫助學生通過科學實驗認識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喜聞樂見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在生活與科學教學之間建立一座認知“橋梁”,激活探究的原動力,激發探究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把科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產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情感。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
例如:教學《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時,在觀看了老師操作的米飯遇碘酒和淀粉遇碘酒 2個小實驗后,學生們知道了米飯、淀粉遇到碘酒,顏色會發生變化,這種藍色的物質是一種不同于米飯和淀粉的新物質,于是躍躍欲試,希望自己嘗試一下這種神奇的變化。筆者讓學生拿出課前分組準備好的食物,再給每一活動小組分發碘酒、滴管和實驗記錄表格。分組活動后,幾個小組指派代表展示、交流結果,呈現結論并加以分析。在大家的補充和整理下,得出玉米、土豆、紅薯、饅頭等食物都含有較多的淀粉,滴上碘酒后變色非常迅速且明顯;而黃瓜、洋蔥、西紅柿、菠菜等食物中均不含淀粉,滴上碘酒后沒有變色。
又如:在教學《做一個生態瓶》一課時,筆者在課前讓每個小組都回家準備一個小魚缸,尋找小魚、田螺、水草、浮萍、沙子、石頭、自然水域的水等材料。在課堂進行實驗之前,先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因為孩子們準備的材料豐富多樣,而且參與了整個準備過程,對這些采集到的水生動植物生活的環境比較熟悉,在制作生態瓶過程中考慮也更周到。所以,實驗之后對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非生物之間的密切聯系了解得也更為透徹。
如果在每堂課上都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實驗能力將會得到逐步提升。教師設計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領”學生進入探究活動的作用,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科學課不僅要能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理解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還要能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并能夠回歸生活。
為了能讓學生們體會生活與科學的密切聯系,知道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可以回歸于生活,筆者在實驗之前先設計一些開放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先進行假設,然后再根據自己的假設小組進行試驗,從中體會科學實驗是能夠回歸于生活并服務生活的。
例如,在講解《防止鐵生銹》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師:既然鐵生銹與空氣和水有關系,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防止鐵生銹呢?你們有什么好方法嗎?
生 1:既然是與空氣和水有關,我們就想辦法不讓鐵和空氣、水接觸不就行了。
生2:我認為可以給它們刷上油漆。
生 3:我不完全贊同你的說法,如果是鐵架子和鐵柱子的話可以,那如果是家里做飯用的鐵鍋和菜刀,就不能刷油漆了。我認為鐵鍋和菜刀用過之后要將它上面的水擦干凈,就可以防止鐵生銹了。
生 4:上次有同學說到了自行車,對于防止自行車生銹,我想這兩種方法都不太實用,現在很多自行車的車條、車架子等有的地方噴了漆,有的地方做了電鍍,這樣也能防止鐵生銹的。
一個個富有開放性的問題,喚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它不枯燥,而且非常有趣,從而更加喜歡進行科學探究。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現象不能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的廣闊天地。布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有助于學生將課堂學得的科學知識、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學以致用。久而久之,學生也樂于對周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并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想辦法探究解決。
例如,在學習了《鐵生銹了》和《如何防止鐵生銹》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外作業:“尋找自己生活環境的周圍有哪些鐵制品?”“人們是如何防止它生銹的?”“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防止鐵生銹?”等問題,并做好記錄。又如,在學習《陽光下的影子》一課后,筆者給學生們布置了 4個活動任務:①在陽光下快速找到自己的影子;②很快把影子藏起來;③變化你的影子,你有什么發現;④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想盡辦法去踩到別人的影子。
通過這些課外活動,孩子們認識到“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一理念,教師則順勢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和研究生活,得到經驗,然后將得到的知識再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實現了“從生活中走進科學,從科學走向生活”。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要以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為對象,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并適當地將這樣的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堂以外的生活中去。教師要不斷學習并實踐新的課改理念,因地制宜地為學生搭建學習科學的生活化平臺,還學生一個真實地探究科學的情感世界。同時,還要為孩子們搭建好聯系生活與科學的這座“橋梁”,讓他們能夠從生活走近科學,再由科學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