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超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6)
高校輔導員這一職業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主要職責是在于對大學生的思想德育進行輔導,為學生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指導與服務,可以說,高校輔導員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保證。因此,對當前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進行調研,有助于了解當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環境,也有助于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質量,進一步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高校教書育人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幸福感這個抽象的概念存在著兩個方面,一個是主觀幸福感,一個是心理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是指主體對幸福的主動感知,或是通過調整對幸福的認知來感知幸福。而心理幸福感則是通過心理上的滿足,通過對心理因素的影響,從而造成對幸福的感知。因此,通過對幸福感的深入研究,學者們提出幸福感是一個綜合的抽象概念,包含了主觀與客觀、快樂與心理滿足。因此,本文定義幸福感是人們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對自我存在狀態(身體狀況、心理功能、社會能力及個人綜合狀態)的整體性、肯定性評估,是由動機、目標、認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與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是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展、力量得以增長的持續快樂體驗。因而,幸福感既是生命的一種存在方式,又是對自身存在狀態的主觀感受、評價和體驗,是主觀心理體驗與客觀心理功能狀態的統一。
而高校輔導員這一職業的職業幸福感,就是通過職業中一些特質來讓輔導員在工作中形成固定的成就范圍,從而生出成就感,通過職業理想的實現,將自我目標與工作目標相統一,從而產生出一種職業性的、持久穩定的幸福感。
1.學生工作繁瑣細致
高校中,輔導員的工作比較繁重,除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的管理,同時也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負責,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人多事雜是輔導員工作的一個重要特征。在輔導員工作開展中,精細化的要求日益加強,開展談心記錄、主題班會、心理就業指導、微博管理、微信平臺、職業生涯規劃等等學生事務性工作較多。
2.新一批95、96年大學生的出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輔導員面臨著新一批90后大學生的新挑戰,其中95、96年大學生的出現給思想政治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一批大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個性極為突出,這也使得學生管理的突發事件增多,增加了輔導員管理工作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輔導員如果不能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及時調整,修正自己的職業價值觀,一旦處理事件不得當,則會對工作以及輔導員自己的生理造成一定的影響,降低工作質量的同時,也造成輔導員對自我評價態勢的降低,使得輔導員自身處于疲憊的狀態,滋生負面情緒,難以獲得成就感,職業幸福感也隨之降低。
1.外部環境的偏見
高校輔導員的位置在實際工作中是十分微妙的,雖然處于教師隊伍當中,但實際上很少教授課程(或專業課)或者帶隊科研,僅僅是處于學生管理工作階段。學生工作任務重,事情繁多,疲于應付各種突發事件。但是身份定位不明,加上輔導員平均年齡偏低,普遍以80后為主,給人造成誰都可以做的片面印象,從而影響輔導員的整體形象。外部環境的不認同,成為了高校輔導員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2.學校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在學校的考核制度當中,大多數高校并沒有專門針對輔導員的工作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同時,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雖然十分繁雜,但大多十分抽象,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當中,對學生的事務進行干預和管理,因此,難以通過量化標準考核工作成績。所以,對高校輔導員的考核大多是通過一些主觀的判斷和來自學生的評價,這樣使得輔導員的工作難以得到客觀的評價和公正的對待,進而影響其職業幸福感的形成。
根據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內涵和影響因素的探討,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增強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建議。
1.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是形成正確的職業操守的保障,也是高校輔導員在職業中獲得幸福感的基礎。由于高校輔導員是一個與學生接觸交流的角色,在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實際上的問題與麻煩,因此,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并不是短時期內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師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在工作崗位上注重自身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為人師表,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有是非觀,有正義感。一言一行以人民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嚴于律己,加強自身修養,表里如一。同時,注重心理素質的磨礪,將職業看做自己的事業,將個人目標與職業目標相統一,這樣,才能夠通過提高自己的職業認同感和能力水平主動獲取教育工作中的主觀幸福感。
2.合理規劃職業生涯
一個具有成長力的職業環境,才會給從業者帶來工作的動力。因此,作為高校輔導員,要想增強其職業幸福感,明確職業目標,合理規劃職業方向是十分必要的。在工作中,將職業生涯按長期和短期發展進行規劃,明確各個階段的不同的職業目標,同時調整個人的目標,將其與職業目標相結合,從而產生內在動力。這樣,輔導員能夠在工作中享受工作,從而提升工作質量,在工作中充分展現才干。在提升工作質量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標,也提升了自己的個人能力與業務水平。輔導員在學生、院系或學校的資歷和信任度就開始不斷提高,從而拓寬自己的工作范圍,拓寬個人影響力,最終獲得職業幸福感。
3.將成就感與學生的成就聯系起來
輔導員的工作是面向學生展開的,工作內容是為學生服務,而目的則是為國家培育人才。在這樣的環境下,輔導員應主動調整心態,用心體會育人所帶來的成就感,從而在工作中能夠用心投入,熱愛工作,關心學生,在工作中體會職業所帶來的快樂,同時將從自己學生的進步和成長中體悟到職業的內在價值和生命的升華。通過將職業成就感與學生的成就聯系起來,高校輔導員才能在工作中占據主體地位,對自身的職業充分認同,最終獲得充分的職業幸福感。
4.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和諧的工作氛圍,不僅能夠使從業者身心愉悅,熱愛工作,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在外界環境上,應當重視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當中的作用,對其工作給予高度肯定的同時,也應當向社會廣泛宣傳,改善外界對輔導員的看法,提升其職業地位。其次,在校園內部,建立對輔導員的考核機制,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評估,從客觀上對其工作進行肯定,使其工作成果能夠被尊重。協調好各部門職責,為輔導員的工作開展和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職業環境,搭建發展平臺,展示輔導員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良好形象。
[1]張維平.大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缺失與追尋[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5).
[2]馬婷.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缺失與重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8).
[3]封福霖.道德情感: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價值取向[J].教育探索,2008(5).
[4]凌霞,黃韞慧.高校輔導員幸福感與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5).
[5]黃淑婷.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