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濤,湯 英
(蘭州交通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政治認同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不可回避的問題,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其政治認同狀況如何,既是大學生提升自身政治思想素質的關鍵,也是維系國家政治體系穩定,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前,我國社會改革處于矛盾凸顯期,面對紛繁蕪雜的新事物,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也備受嚴峻挑戰。因此,通過分析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因素,拓展加強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路徑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人們依據一定的政治態度、政治目標確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黨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與這個政治組織保持一致,支持這個組織的路線、方針、政策,這就是政治認同。
大學生政治認同就是大學生對當期國家現行政治體系及其運行方式的認知、認同和踐行。具體而言,大學生是認知、認同和踐行國家現行政治體系的主體,而國家現行政治體系則是被認知的對象。在主體與客體長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主體通過自身對客體的感知、感受和體驗,逐漸對客體所產生的認知和認同,并自覺踐行客體的各項要求,以期達到主客體價值取向的一致性。
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新媒體技術等日臻成為社會發展主流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多重因素沖擊著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使大學生政治認同危機初現端倪。
大學生政治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政治心理的影響。當前,我國大學在校本科生基本上是“90后”,“95后”的大學生也在逐年遞增,他們個體意識較強,個性張揚,遇事較為沖動,缺乏穩定性,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個人情緒的轉變易受個人對事物的喜好甚至是感覺的變化而變化。相比同齡人,在校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識等表現得更為強烈,但是由于大學生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相對較淺,他們對政治認同還存在偏頗。譬如:部分大學生在政治知識認知和理解上存在誤區;部分大學生的政治情感豐富,情緒嬗變,缺少穩定性。大學生存在的部分不良政治心理將會誘導其產生各類“失范”行為,最終導致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政治信仰比較迷茫甚至是產生懷疑,對政治價值的認同搖擺不定、不知所向。大學生自身所存在的特點和不良政治心理都不利于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發展和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同時亦是在校大學生政治認同形成和提升的有效途徑。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內容不能緊跟學生的實際需求,時代性和針對性不強,從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首先,教材時代性不足。現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原則上是一年修訂一次,但是相對來說教材內容的更新周期還是較長,不能夠把最近的內容吸納到教材中,使得大學生不能及時地學習和掌握黨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成果,也就不能把社會“正能量”及時傳遞給大學生,導致部分大學生只能看到社會消極的因素,并把消極因素影響無形放大,導致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和中國共產黨的信心逐日減退,在這其中不乏有政治信念動搖的大學生,這些不良現象直接會影響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其次,針對性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不能緊緊貼近大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狀況,無法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也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就更不用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能與大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了。這些缺陷的存在,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部分大學生政治參與熱情降低,政治態度淡漠,政治認同度低。
全球化已然成為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其憑借在經濟、科技、網絡、新媒體和文化產品等方面的優勢,把其所倡導的“正義、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當成世界各國通用的“真理”,不斷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滲透,持續不斷地沖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教育國際化和境外旅游、文化產品輸出等途徑的不斷增加,西方發達國家以更加隱蔽的方式推銷他們的資本主義價值觀,不斷肆意歪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降低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媒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數字化和社會化的趨勢日益凸顯,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娛樂和獲取信息的主流渠道,大學生已經成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和受眾群體,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新媒體具有傳播時效性強、不受時空限制和集群效應巨大等特點。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為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徑,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傳播的時空限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提供了廣闊的政治空間。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參與政治社會活動,對政治對象的認知會受到各種社會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影響,這既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也增加了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難度。
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有效地培育和加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事關國家政治穩定、社會和諧。在當前形勢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加強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共同作用。
首先,應該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提升其政治信仰認同度。大學生政治信仰是認識政治形態的心理前提和基礎,是大學生對當前國家政治形態的價值認同。但是,隨著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日趨加深,各種外界因素不斷撞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使得大學生的政治信仰也悄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大學生政治信仰認同度的提升也成為了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途徑還是要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作用,把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中,循循善誘,使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其次,應該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其對國家的認同度。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為了祖國的利益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愛國主義把個人的生存發展和祖國繁榮昌盛、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起來,因此,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價值觀是人們心中的深層信念,是判斷是非的標準,是行動遵循的準則。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一個判斷的重要標準就是這個國家是否具有人民高度擁護和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十八大報告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高度凝練地概括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體現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新認識的同時也為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貫穿到大學教育教學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此外還要加強大學生基礎專業知識的教育,還應該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多種實踐途徑和方式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成為大學生的基本遵循,最終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
馬斯洛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需要是推動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最終源泉和內驅動力,社會的進步發展需要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同時個人的全面發展也需要政治參與。故而,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和需求,高校應該積極組織和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部分高校通過開展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研究生支教團、政策宣講團和就業體驗等多維度、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拉近大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加深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使大學生可以更好地把課堂上學到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更加從容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同時還有利于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念,激發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和需求,提升大學生政治參與效能。
中央16號文件指出,“要主動占領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也要充分重視和發揮網絡的作用,積極引導并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高校要不斷加強校園網站、黨建團學網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專題網站的建設,為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搭建一個雙向互動交流的平臺。平臺的搭建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的需求出發,在不斷增強網絡的服務功能和網站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同時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融入其中,積極引導并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
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需要一支師德高尚、政治素質過硬、專業基本功扎實、網絡信息素質較高和思想政治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作為基礎。這支隊伍既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又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此,打造大學生政治認同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漸加強,高校需要定期對在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師德、政治信仰、專業知識、教學科研能力和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以增強教師隊伍的“含金量”,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此外,高校應該經常性地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開展交流互動活動,及時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解決大學生思想和心理存在的困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10-111.
[2]教育部社會科學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06.
[3]張安強.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研究,2011(1).
[4]尹建鋒,鄧磊.高校公民教育視角下大學生政治認同觀的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9).
[5]杜海坤.新時期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7).
[6]陶文昭.論全球化時代青年學生的政治認同[J].思想理論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