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莎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公正是無國界的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同時也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結構轉型的推進,社會道德滑坡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不管是“釣魚執法”還是“彭宇案”亦或者是“小悅悅事件”,都讓我們看到社會的道德體系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社會的公正原則遭到破壞,社會公正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其社會公正意識是否完整對于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一個國家的接班人如果連最基本的社會公正意識都不具備,那么這個國家的發展也就前途堪憂了。只有一個國家的接班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公正的社會意識,才會在管理國家的過程中追求公正,在制定原則的時候關心公平,才會真正有利于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及可持續發展。對于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斷地發展的一個群體來講,追求社會公平公正,既是其在追求自身的思想品德進步的表現,也是其價值觀念不斷成熟的表現。所以,為了實現大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國家未來的持續發展,應該更加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的培育,加強對其社會公正意識的教育。
大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形成的對于公正的認識和對公正內在價值的感知、評價和追求,以及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公正的體會、認知和評價的綜合體就是大學生的公正意識。從人類思想的發展史來看,大學生的公正意識涵括大學生對公正的認知、看法、評價等。通過調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對于加強大學生的公正意識,完善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體系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目前我國處于社會的轉型期,當代社會的整體發育相較于發達國家還比較低,社會和家庭對于大學生引導的失范性和無序性導致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降低。通過對大學生的公正認識、公正行為、公正期望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整體的公正意識存在偏差,大學生的公正意識與社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階段出現斷裂的現象。其問題主要表現為:
大學生的常態生活是“課堂學習”和“日常生活”,并且大學生的常態生活比較穩定有規律,在常態生活中大學生遇到非公正現象的機會比較少,所以他們對公正的認知比較模糊。通過調查問卷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的親身經歷對于其認識公正的影響遠不及課堂教育和網絡傳播;而在公正認識這一問題上大部分同學也顯得很模糊,超過一半的人對于當前社會的公正意識的現狀表示不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當前大學生對于公正的認識比較模糊,應該在對大學生進行公正意識教育的過程中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公正意識。
公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利益關系的問題。在問卷中我們涉及到“個人利益及集體利益的抉擇問題”,超過85%的學生選擇為了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但是在對如何面對生活中身邊人遇到的不公正現象,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默不作聲或者是發發牢騷,而沒有采取實際行為;在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例如在學校的貧困生的申請中遇到不公正的現象,接近一半的學生選擇忽視或者是像身邊人抱怨。這也可以顯示出,大學生沒有鮮明的公正行為的原則,在進行公正判斷的時候大多是依靠感情而非事件體現的正當利益關系。這使得大學生在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為了獲得利益會暫時忽視公正。
大學生對公正進行評價的方法對于其對公正的認知具有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理論中蘊含的公正觀,是我們系統認識公正、對公正進行評價的思想基礎。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劇烈,以及西方價值觀念的傳入,這也使得大學生的公正觀和道德觀遭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混亂,在對當前社會進行公正評價時難以采取正確的衡量標準,甚至會采取西方的公正觀。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較強的公正意識的最高標準是國家利益至上。但是,大學生在進行公正評價時,沒有綜合國家、社會、集體、他人、自己等多方面的利益,因而缺乏理性。
一個社會的制度的制定是其發展的基礎,也是其社會能否實現公正的基礎。鄧小平同志在《鄧小平文選》中提到“好的制度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制度的制定對于維護社會公正,構架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支持和倡導作用。由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當前我國的制度建設存在滯后性的特點,這也導致了制度執行的變形,也是當代大學生社會公正意識存在偏差的原因。
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家庭的影響對一個人而言是最深刻的,也是終身的。父母在生活的中言談舉止都會對孩子的行為起到較大的影響,父母對于社會公正問題的認識當然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于社會事件的關于公正與否的評價會對孩子進行最初的公正意識的教育,也會影響到孩子公正觀念的樹立和發展。隨著社會上道德滑坡現象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再鼓勵孩子做好人好事,而是要求孩子少管閑事,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方面,父母對于孩子事無巨細的照料,使孩子對于社會的認識非常淺薄,喪失了生活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孩子完整的價值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父母對其的寵愛更是沒有底線,過分地溺愛,使孩子對于父母的付出漸漸麻木,甚至認為這是父母理所應當的行為,這也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忽視他人的感受,缺乏對社會的責任心。
學校教育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手段,對于當代大學生形成完整的思想道德體系,及正確的社會公正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的教育以應試為主要目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應試制度可以對學生的文化素養或者專業技能進行等級判定,但是對于道德素質卻很難做出分數評判。一個學生對于道德思想認識深刻,張口就是“仁義禮智信”,但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卻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忽視集體利益,這樣的人恐怕不能用他對于“道德思想的深刻認識”來評價。正是由于思想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不具有完全統一性,所以不能用一個人道德思想政治課的成績來判斷他的人品。就像在考試的時候,雖然每個學生都知道作弊是不對的,并且對于誠信應考是認同的,但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還是有部分同學鋌而走險,降低對自己的要求,進行作弊行為。應試教育本身還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習與社會生活脫節,使學生過分關注學習,而成為生活的“弱智兒”,對學習以外的事情毫無興趣、漠不關心。對公正意識、社會上公正事件的接觸比較少也導致了他們的公正意識存在偏差。
經濟影響因素主要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由于市場本身就具有較大的不可預估性和難以操控性,再加上我國處于初級階段,自身積累的經驗比較有限,國外經驗可以適當借鑒,但是可供借鑒的方面少之又少,因此我國市場系統還未達到完善的地步。市場秩序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整治,很多人為了獲得更高市場效益,破壞市場秩序,通過非正當的手段獲得利潤,使不正之風擴散。除此之外,我國處于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在收入分配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要在保證收入分配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去實現其他方面的公平。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的可監控性較弱,有一部分人往往偷鉆法律的漏洞,無視市場的規則準入,一意孤行,為了達到自己的經濟利益采用一切不正當的手段,以此來獲得較高收入,卻因為相關保護法律的缺失等其他原因,使工作人員沒有辦法得到及時的管理,使得大學生對自己接受到的教育產生懷疑,大學生的公正意識發生動搖。
對于當代大學生進行公正意識的培養,由單一的一個方面并不能夠完成,而是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的共同協作。
加強我國的各項制度的建設,有利于為大學生的公正意識的培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首先應該加強關于社會個體權利保障的制度的完善,使大學生保障自我權利的意識增強,在進行自我全力維護的時候有制度可依。大學生對于相關保護個人權利的活動應積極參加,并為此做好一定的宣傳,不僅讓自己認識到權利維護的重要性,更要讓其他人認識到權利維護的重要性,培養大家的公平公正意識。其次要推進機會平等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強化大學生的平等意識。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相關制度的審核和制定,讓有關執行部門做到有法可依,這樣才會有法必依,在全社會營造一個比較好的氛圍,促使大學生形成公平公正的意識。通過各種保障社會公平的制度的確立,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個公平的起點,社會權利和社會義務實現對等。
除了社會的努力之外,家庭也要從小幫助大學生形成公平公正的意識。首先,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家庭民主,尤其當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的時候,更應注意這一點。一個民主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利于幫助孩子從小養成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對以后的生活都有很大的益處和指導。其次,父母不能侵犯孩子的權益,從小為孩子樹立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孩子要遵守承諾、團結集體、敢于承擔錯誤等優秀品質。權益維護的意識從小必須根植在孩子的腦海中,如果從小沒有權利維護的概念,以后在社會上遇到觸犯權益的事情將會難以有效維權,很有可能因處理不當造成進一步的傷害。最后,父母在生活中還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父母對于社會中不公正事件不妄下斷言,評價要公正合理,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榜樣,引導孩子更好地立足于社會,正確地維護自身的權利。
大學生的年紀正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定形時期,因此加強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公正觀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完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體系,使學生接受成體系的教育,使學生對公正有深刻的了解,并不斷深化其對公正的認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正觀念。其次,對大學的各項公正制度進行完善,使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公正。比如完善評優評先制度、完善入黨制度等等。最后,要強化老師的公正觀。老師的言行都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大的影響,老師應該做到對每一個學生都公平以待,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社會公正觀念。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3.
[2]代冠秀.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正意識及其培養[J].赤峰學院學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