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楹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媒介與欲望
——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觀點
黃怡楹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論文在對拉康欲望與鏡像理論的簡單闡述的基礎上,分析媒介與人的欲望及需求的關系,試圖表明在當代社會中媒介起著鏡像的作用,承載著心像與完形的形象,成為受眾認同的目標,通過完形和心像的誘捕力使受眾產生特定的欲望,進而付出行動,而這種行動通常是為精英階級統治服務的,維護了階級間的剝削,維持著現狀的運行。
媒介;欲望界定;鏡像階段分析;拉康式精神觀點
在進行下面的闡述分析之前,需要對欲望及其相關概念,如要求、需要、驅力等概念進行區分。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系統里,這幾個概念有著獨特的意義,其意義通常跟我們日常理解有所偏差,這樣的區分是必要的。
1.欲望
拉丁文désir,在英文的標準版詞典中通常被翻譯為wish“希望”,這讓翻譯者產生了希望與欲望之間的兩難選擇,它傳達了一種持續性的力量的意義。欲望作為拉康理論的核心概念,相對于佛洛伊德來說是“一個比佛洛伊德概念更加寬廣而抽象的范疇”。
拉康依循斯賓諾莎的觀點主張。欲望在言詞中被說出來的程度是有限度的,言詞與欲望之間有一種根本的不相容性,因而欲望總有剩余或者無法符號化表達的部分,這產生了欲望的無限性。
“人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意思是欲望成為他者欲望的對象,被他者認可的欲望,只有當人不欲望身體,而欲望他者的欲望時,才是人的欲望,人被欲望或是“被愛”,更應該說是他的價值“被認可”。它的運作機制是這樣的透過欲望另一個人所欲望之物,我可以使另一個人成人我能擁有此物的權力,從而使這個人承認我優于他的事實。人渴望優于他人,他被強制性地進入這個循環。
因為欲望不可能對擁有之物產生。欲望的對象總是持續被延后,它的根源在于鏡像期對破碎身體的恐懼,是無法得到解決的。例如耳機發燒愛好者對器材的追求是無限的過程,即使他有無數的經濟資本,總有出現更加難以得到的欲望之物,剛開始是耳機的工藝,后來變成了稀有金屬制造的線材,這是個無止境的游戲。
2.需要
需要是純粹的生理本能,是依據有機體的需求而出現的欲求。它與欲望不同的是:它是可以被滿足的,雖然是暫時的,當被滿足就會減緩,這包括食物、溫度和性的需求等。欲望與需要的區分是人與動物的區分,人除了需要以外還有欲望,而動物滿足了需要就會心滿意足了。但人的需要是要在很長時間內靠環境也就是大他者來滿足,而動物則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自立。這在拉康看來,是人相對于動物不完善的一面。
3.要求
要求是人主觀性的呼喚,它最初來源于嬰兒的哭喊“哭喊插入符號體系內所組織的共同存在”。拉康認為,嬰兒的哭喊“早在幼兒可以接合可識辨的字詞之前,就已經在語言結構中被組織了。”換句話講,哭喊是一種語言。要求是符號化的動作,它與欲望之間有著深刻的斷裂。
4.驅力
驅力欲望是單一力量的特殊展現,它促使主體行動,常常是不計后果。佛洛依德認為,人有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兩種驅力,通常死之本能會形成一種駕馭人行動的力量,讓人奮不顧身,義無反顧地行動,即使毀滅自身肉體也在所不惜。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欲望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運作過程,是一場無終點的競賽。在滿足了需求的情況之下,欲望滿足的多少沒有實際的意義,因為滿足的背后還有無限的欲望有待滿足,而當代社會中人的需求是最容易滿足的。要想得到媒介內容與欲望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從鏡像階段分析闡釋。
鏡像階段是理解拉康體系的關鍵,也是論文試圖闡述問題的關鍵點。
鏡像理論來源于鮑德溫的一個特殊試驗。試驗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嬰兒和黑猩猩之間的辨別標準,他發現了一個明顯而有意義的差異:嬰兒看到自己鏡子里的影像時,會產生極大的興趣,感到喜悅并把它當成自己的身形,而小黑猩猩很快會發現這個影像只是幻影而失去興趣。
拉康的鏡像期觀念不僅是試驗,它還代表了主體性結構的基本面。它是幼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階段,在時間上從六個月大到十八個月大,同時也是一個伴隨人一生的主體性的永久結構。鏡子階段是一種展示,主體永遠深陷其中,被自己的影像吸引、迷惑,它是一個典型,代表個體與身像之間不可或缺的“欲力關系”。它是二元關系具有沖突性的證明。
1.鏡像現象發生的關鍵
拉康認為:嬰兒其實是未成熟就出生了,其他的動物出生后很快就可以脫離母親的照顧,而人類的哺乳期大大超過了其他動物。這里也有一個規律:越高級的動物哺乳期也就越長。在6個月大的時候,嬰兒的協調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善,他還不能自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肢體,他有時會把自己的手腳當成不屬于自己的部分來啃食吮吸它們。但是,這時候的嬰兒已經有完整的視覺系統,這就形成這樣一個沖突:嬰兒可以看到自己的完整形象“完形”,但卻無法完全控制它,這個合體過程與身體的不協調產生了對照,使嬰兒感受到了“破碎身體”的經驗。形象的完整使主體感受到了不能控制的肢體的威脅,嬰兒一開始就把自己與形象之間看作一種競爭關系。這形成了一種帶有攻擊性的緊張。為了緩解緊張,主體在想象中認同這個形象。面對自己產生最初的認同,這是自我形成的基礎,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的欺騙。欺騙的目的,是為了緩解緊張,隨著緊張的緩解主體接受自己的形象,當成自己的所有,這是一個喜悅的時刻。這是一種誤認。主體帶著喜悅把自己的形象當成自己的所有,下一瞬間,他就會把頭轉向身邊的成人,他渴望獲得他者的認同,這是一種安全感的需要。
鏡像階段伴隨人類的一生,從某種程度來講,每個人一生都在扮演著皇帝的新衣里的主角,而媒介就是成人的鏡子。而完整的形象即鏡像中的完形,則是無限欲望的源泉。
2.媒介中的完形
完形意指一個有組織的形態,這個概念是完形心理學派根據心靈與身體之間的全形構想而來,同時用來降調身體在心理上的重要性。在拉康眼里,他明確所指的是某一種有組織的形態,也就是同一物種的另一個成員被視為統一的整體視覺形象。媒介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完形形象,這些形象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如手持奢侈品的年輕少女、開著名車的中年男子。對人來說,身體形象是一種能引發本能回應的力量,它擁有強大的鏡像誘捕力。靠著認同身體形象這個統一而虛假的完形,自我在鏡像中形成。然而,自我這想象的一致性也不斷地被分裂的恐懼所威脅,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
當代媒介中的完形形象通常呈現著一種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這是為資產階級精英服務的,擁有經濟資本的中年男性形象被塑造成最完善的完形,女性的完形則變成了物化的客體,靠著鏡像的誘捕力吸引著受眾的認同,被捕獲的的受眾無力卻義無反顧地追求著幻象的完形,再造了階級間的剝削,少年為手機賣腎,少女為手提袋向大叔獻身,欲望變成了驅力,驅力釀成悲劇。
3.完美的心像
心像由榮格引進精神分析理論中,拉康在1930年代將之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之中,它是用來強調一種主觀決定的形象;換句話說,它同時包含了情感和視覺呈現的部分。心像特別是指他人的形象,然而他們并非個人經驗的產物,而是得意任何人心靈中落實的普遍原型。心像如果刻板印象般影響著主體與他人的關系,主體透過不同的心像鏡片來觀照感知他人。
柏拉圖曾認為,蘇格拉底的胸腔中有一光輝的形象,同樣的受眾也會認為他們的偶像是金光閃閃、完美無瑕的,少有人會像蒙田一樣能看透“哲學家和國王都拉屎,貴婦人亦然”這樣的客觀事實。
4.被完形與心像誘捕
誘捕是鏡像的想象效果,它有著魅惑的意義,呈現著影響吸引人的誘惑性質。人為鏡像誘捕是為了緩解完形無限的形象與主體有限的控制這一二元矛盾所產生的焦慮和恐懼。為了克服恐懼和焦慮得到暫時的緩解,人們付出行動,就如毒品暫時緩解了機體的痛苦。由于這一矛盾是不可能克服的,欲望總有剩余,人在這循環中喪失了主體性被鏡像所誘捕而控制。在拉康看來,鏡像有著較為邪惡的力量,它會囚禁主體而使其陷入喪失行動力的固著狀態。
誘捕的力量是人發生行動的源泉,人被不同鏡像誘捕會產生不同的認同對象,使其義無反顧地付出行動,這可以造就人偉大的成就,也可以把人推向毀滅的邊緣。
媒介充當著當代人的鏡像,媒介中塑造的偶像、廣告中的形象,就充當著當代消費社會的心像。在商業化消費主義至上的運作下,它呈現的是一種扭曲的動力,造就受眾心中的神。就像楊麗娟事件一樣,受眾為追求心中的圣像,可以奮不顧身。劉德華對楊麗娟來說并非一個血肉之軀而是一種心像,她對其有著宗教般的熱忱。鏡像中的商品將受眾捕獲,受眾對其產生認同,商品與完形產生了關聯,為了消除焦慮,渴望完形的受眾只能通過消費來暫時滿足,消費使受眾靠近了完形,暫時消除了焦慮,產生了快感,但這是一個無止境的循環過程。
分析媒介與人的欲望及需求的關系,試圖表明在當代社會中媒介起著鏡像的作用,承載著心像與完形的形象,成為受眾認同的目標。媒介扮演著鏡子,承載著完形的形象,受眾對鏡中完形產生認同被其捕獲,為了填平完形與實際主體控制力的溝壑,暫時從焦慮中獲得瞬間平靜,受眾付出行動,而行動則維系著宰制的運行。
[1](法)納塔莉·沙鷗.欲望倫理[M].邱澤奇,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達瑞安·里德爾.拉康[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
[3]齊澤克.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4]吳瓊.閱讀你的癥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朵爾托.心理分析與兒童醫學[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6](法)拉康.拉康選集[M].褚孝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7](日)福原泰平,王小峰,李濯凡.現代思想的冒險家——拉康鏡像階段[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法)薩福安.結構精神分析學:拉康思想概述[M].懷宇,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G2
A
1673-0046(2014)1-0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