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九江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公共外交理念推廣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指出:人有“人緣”,國有“國緣”。“國緣”好的國家,被信任程度就高,為本國利益的國際運作所付出的“成本”就低。公共外交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普通人在與外國人接觸的過程中也應該有“公共外交”的自覺意識。另外,胡錦濤曾經說:“開展好公共外交是新形勢下完善我國外交布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要開拓方向。努力引導國際輿論客觀看待我國發展,增進外部世界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由此可見,公共外交已成為當前國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主人,其公共外交意識的增長對于自身的發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影響的今天,新傳媒的廣泛應用與互聯網的普及,也為大學生公共外交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如何在新傳媒語境下培養大學生的公共外交意識,則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外交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比較高尚、秘密的活動,普通公眾難以接觸。但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普通民眾在新媒體中能夠參與互動。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外交已成為我國外交事業新的拓展方向,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當代大學生群體毫無爭議地成為公共外交發展的關鍵力量。然而,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互動性的信息傳播語境,使大學生公共外交意識面臨諸多問題。例如,中國的政治制度不被其接受,被賦于特殊涵義的民主、人權、民族、宗教等問題不可能徹底從西方的政治議程中消失,西方對中國實施戰略防范、牽制和遏制政策短期內難以改變;有著豐富外交經驗,且懂得他國語言習慣的人才本來就不多,但在關鍵時刻敢說并且會說話的專家級人才卻少之又少。由于社會部分因素的影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安于現狀學習的學生比較多,而放眼世界憧憬未來又是青年的相對不足。在這種情境下的大學生公共外交教育也就顯得軟弱,缺少強有力的感召與啟示。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WTO以后,國際交往日益密切,企業的對外經營與出口貿易也直接受到外交的影響。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公共外交教育,特別是大學生公共外交意識的培養,也應從大學生的基礎公共課程教育著手,強化學生大局觀教育,放眼世界看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時代感,并利用切實有效的高校教育資源與條件,加強學生的公共外交意識培養。通過對話加強對外交流與理解,增強文化互融與互通;通過責任加強學生的社會意識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增加交流合作互信,積極搭建互通互融橋梁,奠基合作基石,提高外交活動的實時效應;通過和諧強化外交的互融互信,達成公平互利的交流合作機制,形成貼心的對外對話,達成高效的外交效應。而這些都需要當代大學生理解與學習體會,并形成良好的外交意識,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與就業資本,促進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外交已成為我國外交事業新的拓展方向。在當代大學生中實施公共外交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當代大學生群體毫無爭議地成為公共外交發展的關鍵力量。而在未來社會活動中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大學生,公共外交意識的培養應遵從國際外交的政策要求,首先要懂得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外交始終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而這些也應是當代大學生應懂得和掌握的時政信息。而在其國際交往中,更應通過對話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協調各自的矛盾與分歧,并遵循國際法則,增加國際事務責任,強化責任教育與培養,并通過和諧共處創造良好的國際外交環境與氛圍。由此可見,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在國際活動與交往日益頻繁的當代,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積極通過切實有效的教育手段,樹立“對話、責任、和諧”的大學生公共外交意識培養目標,加強學生的公共外交教育,提高學生的公共外交意識。
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公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今天,媒介素養已成為學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大學生的公共外交意識培養,更應具備豐富的媒介素養。在我校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首次學術研討會上,楊耀防副校長指出:“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公共外交研究,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勉勵大家閱讀有關公共外交書籍,推薦了公共外交研究的相關網絡資源,熟悉公共外交研究方法,邊學習邊研究,為九江學院的公共外交研究作出應有的貢獻。”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先行,首先讓教師學習公共外交媒介素養,強化專業能力提升,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公共外交研究,提高學校的公共外交專業水平,從而帶動學校的公共外交課程建設及其學生的公共外交意識的培養與提高。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談到:“現在西方世界對于中國的很多成見來自于政治、意識形態,但其實公共外交更多看重的是生活方式,是個體在文明中所享受的成果,這部分遠離意識形態。”而對于大學生的公共外交意識培養也應立足于社會生活實際,強化學生的生活方式教育與提高,實現多元文化的互融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公共外交的認識。同時,充分利用社會這個成功的大學教育,積極創建良好的公共外交情景,親身體驗外交的實際價值與作用。并利用大學良好的校際間交往,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全球化大學校際間交流活動,在活動中學習提高,在交流中增加互信與理解,在交流中不斷提高。也可積極參與政府工作實習,體驗政府外交活動,不斷通過民間組織的外交活動、政府行為的外交活動、國際團體的外交活動等,切實提高自身的外交意識與能力。
眾所周知,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與提升的樂園,而在當前的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外交意識的培養也應立足于校園,并以校園為主陣地,強化學生公共外交認識的提高,積極參與國際性的交流活動,積極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應變能力等有關公共外交的基礎性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說:公共外交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普通人在與外國人接觸的過程中也應該有“公共外交”的自覺意識。比如說我們的企業家到外國去做生意,我們的學校組織代表團出國去訪問,我們的對外友好協會出訪等等。事實上,在國際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公共外交距離我們很近,而在公共外交的學習與意識培養上應特別重視,這些正是提高認識綜合素質,培養高技術人才的重要基礎理論素養。同時,也是中國逐步步入世界大國行業的必要條件。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更應感到無比的優越與榮幸,更加努力地培養自己的公共外交意識,堅定學習提高的信念,積極參與各種外交活動,提高自己的外交能力,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公共外交是國家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橋梁與紐帶,也是向世界各國宣傳中國,讓世界人民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而在大學生的公共外交意識培養上,應以國家政府的外交行為為支撐,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事務活動,積極搭建適宜的活動平臺,鍛煉學生的公共外交能力。同時,可以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及時完善,從而提高學生的公共外交綜合素養。也可積極加強公共外交的大學教育研究,創新教育模式,積極完善公共外交的大學生培養課程體系,細化學生學習提高的評價標準,加強公共外交的政治管理與政治覺悟教育,堅定政治信念。另外,也可效仿陜西省政府的重要舉措,結合各高校暑期放假實際情況,多部門聯合開展暑假大學生到政府機關見習工作,讓學生指定到相關的外交部門實習鍛煉,利用實踐發展學生的公共外交意識與能力。
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外交已成為我國外交事業新的拓展方向,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當代大學生群體毫無爭議地成為公共外交發展的關鍵力量。然而,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互動性的信息傳播語境,使大學生公共外交意識面臨諸多問題。為了應對挑戰,要以提升媒介素養為基礎;以社會為平臺,創建公共外交實踐情境;以學校為主要陣地,培養公共外交信念;以政府為支撐,完善公共外交評價和管理體系,實現以“對話、責任、和諧”為內涵的大學生公共外交意識培養。
[1]黃星原.積極探索中國公共外交新思路[J].現代傳播,2011(8).
[2]趙啟正.公共外交向世界說明中國[N].新華日報,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