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燕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5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72年發布了一個名為“學習做人”的報告。這個報告深刻地指出,到20世紀70年代,“社會的一部分正在開始拒絕系統化教育所產生的成果,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當這種教育體系所授予的資格和技術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時,社會便拒絕接受這些畢業生。”教育與產業脫節已經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問題。傳統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企業卻招不來實用型、技能型的人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地各類大中專院校,特別是民辦職業教育院校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緊密結合各行業的工作崗位需求,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養,采用“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學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校企合作是校企資源共享的“雙贏”模式。
商務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ESP)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任務是培養學生在國際貿易活動中英語運用能力。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兼備英語在外事、經貿、文化等方面翻譯、管理的工作技能。這樣商務英語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滿足國際市場和企業的要求。通過校企合作,結合企業的資源和設施來實施教學,商務英語專業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國際市場和企業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從而調整專業設置,制定出人才培養方案,為畢業生從事商務貿易工作提供優質的教育。目前高職院校為了培養適合市場和企業需求的人才,不斷尋求適合商務英語專業發展的校企合作的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大多數專業已經開始脫離了本科辦學的藩籬,如加強學生實習實踐,與企業共同辦學等等。不像工科類專業那樣可以直接在教學中就讓學生進行實操,就業可以集中安排大量學生到企業或工廠實習等,商務英語專業因其工作業務的特性,在探索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上進展較慢。
首先,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無法批量安排到企業頂崗實習。學生就業崗位主要是中小型企業的外貿業務員、跟單員、單證員,這些崗位單一的企業需求數量不大,校企合作的企業無法批量接受學生到企業實習。商務英語專業的實習生只能分散到各企業進行實習鍛煉,但是這樣就不利于教師集中歸納和總結本專業學生實習概況,也難以從企業那邊獲取學生實習的信息。
其次,缺乏校內外實訓基地。在校內外建立實訓基地,須與企業保持緊密的聯系,并需要資金的注入。企業在合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較多,如業務的跟進與學生上課時間的矛盾、出現問題時風險的劃分、商業機密等,因此商務英語專業難以建立真正長期穩定的校內外實訓合作基地。校外實習基地的缺乏,就不能體現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辦學特色,學生只能通過紙上談兵的方式體會交易過程,無法在真實場所體驗商務交易的經驗。
再者,缺乏“雙師型”指導教師。校內教師大部分都是師范專業畢業,進修和下企業鍛煉的機會也不多,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教師的課堂教學與實際業務指導就存在明顯的差距。而尋求合作的企業一方面也很依賴教師的社會資源,沒有企業的工作經歷,社會資源也相對匱乏。而校外指導教師即企業工作人員因其工作繁忙,無法定期兼職學校課程,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傳授太多知識和經驗。
如果無法找到雙贏的方式,校企合作難以長久維持,這離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
當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普遍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參觀企業、邀請企業專家到學校講學、推薦學生到校企合作企業實習、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等。這些校企合作模式雖然為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培養了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徑,但是這些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制約性。
1.帶學生到企業實地參觀。參觀企業生產和運作,和員工交流,學生可以了解企業外語的使用,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情況,并了解他們今后就業將面對的問題。但是這種短期的訪問參觀也只能讓學生初步了解企業的部分運作和文化,無法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實踐工作中去。
2.邀請企業人員或專家到學校開設講座,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這種方式對于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提前了解職業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是能起到推動作用的。但是,實際上企業人員工作繁忙,他們無法長期或定期到學校講課或兼職指導。企業培養自己的新人尚需幾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在為數有限的講座或者課堂上能傳授業務的經驗是相對較少的。
3.推薦學生到企業實習或就業。學校推薦學生到合作企業實習,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可以了解學生工作情況,這樣對于專業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能有啟示作用。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了解到商務英語專業前沿的信息,及時調整課程設置,但是這種模式需要聯系多個企業或多職位才能大面積安排學生實習,否則學生參與實踐的覆蓋面就會很小,專業收集到的信息也難以指導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
4.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商務英語專業可通過各方資源尋找相關企業達成合作的協議,合作雙方可開展產學研合作,結合職業導向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專業還可與企業資源共享,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這種合作的前提要學校與企業的高度重視和深度交流,需要人力資源和資金的注入,否則大部分合作只流于形式。
5.依托城市或地區優勢參加各種展會,發達城市的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學生直接到會展中心參與各種國際性的展覽會,讓學生在會展現場獲得實踐機會。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商務活動現場的氣氛,了解業務流程,并能與客戶面對面地交流,雖然時間不長,但這樣的鍛煉比課堂教學更直觀。但這些模式大多只有發達城市的公辦院校才能做到。
雖然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之前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模式對于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卻不夠深入。近幾年在各大高校積極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努力下,在學校之間相互聯系和學習下,商務英語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發展,出現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1.仿真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是以真實企業工作流程為背景,以模擬教學、仿真實訓為教學手段,企業人員參與指導教學,按照教學計劃虛擬商務環境和業務流程,學生在實操中扮演業務流程中的不同當事人。商務英語專業能進行仿真課堂教學的課程有職業英語、外貿英語函電、外貿單證、外貿電商業務等,學生課前準備,通過口頭報告、產品介紹、客戶來訪、參加會議、商務談判、電話交流、郵件往來等實踐活動來提高職業技能。這一系列的仿真模擬活動,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職業技能,不僅能促進教學成效,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訂單式人才培養。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是由用人單位和商務英語專業共同制定的,用人單位根據自己的人才需要,選定自己所需的專業人才,并與專業簽訂人才培養合作意向,還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根據工作業務情況設置實用的課程,共同開發教材,最后一年實習期推薦學生到企業各個相關部門如業務跟單、文秘、船務等進行實習。學生畢業后,根據雙向選擇結果,企業將所需人員留下就業。教學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共同組織課程教學,企業派專家負責課堂教學,這種合作模式讓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相結合。學生可以強化實際操作技能,且能在校內期間就了解職業所需和參與工作實踐。
3.通過外貿電商的網絡平臺建立校內實踐基地。外貿電商就是利用電子商務進行對外貿易,包括進口和出口。因為涉及外貿,中間的環節都與商務英語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商務英語專業來說,實訓項目主要涉及商品發布、公司及產品翻譯、客服平臺、網店運營、網絡營銷手段以及海關等業務工作。隨著近年來全球電商行業的發展,電商平臺不設地域要求,利用這個優勢,部分院校聯系中小微企業,在校內建立起實訓基地,把外貿電商業務搬進校園。學生可以在校內的實訓基地組成一個外貿公司團隊,負責網絡平臺的業務、跟單、營銷、客服、技術處理等工作。在校內建設外貿電商實訓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商務英語工作實踐環境,學生在此環境中學會了電子商務平臺的操作,掌握了網上找客戶、拉訂單的外貿技巧,豐富了外貿實戰經驗,重點是這種方式擴大了商務英語專業實習生參與實踐實習的規模。
4.校辦企業或者企業進校園。以往較好的校辦企業基本集中在研究型大學,現在高職院校也為了便于學生從事就業準備和學習勞動技能而在學校內開設企業。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可以在校內自主創建公司或者引進“小微”外貿企業,把企業設在校園內,在校內設置產品展廳,企業的部分業務也可以在校內實訓基地來進行。企業只需給學校提供產品資源和定期的業務流程講座即可在校內運營一個公司。這種模式除了讓學生感受到真實商務工作環境之外,同樣也可以有效解決不能批量安排學生參加實習的問題。
實踐型校企合作模式不僅有利于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發展,對于加強“雙師素質”隊伍建設和提高學生創業意識和能力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們應該跟著全球外貿業務發展的步伐,不斷提高校企合作的目標,提升專業內涵發展,大刀闊斧地改革創新,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彰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辦學特色。
[1]吳秀文.工學結合的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8(3).
[2]徐小貞.彭朝林.一種新型高職商務英語教學模式[J].職教論壇,2005(11).
[3]宋梅梅.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商學結合”、“商英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J].機械職業教育,2008(11).
[4]王先育.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施[J].中國西部科技,2008(2).
[5]黃怡.校企合作共建商務英語網上外貿平臺模式初探[J].銅陵職業技術學校學報,20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