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娟
(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大連 116036)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2013年第1期發表文章指出:“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當前,認真貫徹和落實群眾路線就要敢于面對群眾,敢于面對矛盾,踏實地做好群眾工作,才能保持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
毛澤東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群眾,是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目前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矛盾凸顯的背景下,黨的群眾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敢于面對矛盾,創新工作思路,是履行群眾路線的關鍵。在矛盾面前,一般會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回避,不敢正視矛盾或避重就輕,甚至為了政績而“捂”矛盾,不會主動尋找矛盾的解決辦法;第二種是只看到矛盾的表象,由于能力不足,找不到解決矛盾的切入點,具體表現為拆東墻補西墻,手忙腳亂;第三種是敢于面對矛盾,知難而上,采取積極的態度,創新工作思路與方法,善于做群眾工作,盡力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努力化解矛盾。對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應唾棄的不作為;第二種是應摒棄的行為;第三種是積極的工作態度和實際行動。要想在矛盾面前,控制局面,把握主動權,底氣十足,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加強領導干部自身能力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加強干部自身能力建設,切實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只有每一位干部的素質提高了,才能形成合力,使整個干部隊伍素質得到提高。每一位干部都有處理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責任,大部分黨員干部是不回避矛盾的,也在積極尋求解決問題和矛盾的辦法,但是能力不足是當前一些干部無法解決問題的一大瓶頸。在當前四大考驗的嚴峻形勢下,我們黨能力不足和脫離群眾可能會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而加強干部自身能力建設,尤其是處理突發問題、棘手問題的能力,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是貫徹群眾路線、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一環。加強領導干部自身能力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素養。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決定著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通過理論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解決實際問題積累知識,儲存能量;通過向群眾學習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反思教訓,培養大局意識,全局意識,舍小家為大家的胸懷。領導干部只有具備堅定的政治信念、鮮明的階級立場、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責任感。
二是提高文學素養,會用百姓的語言開展群眾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得到百姓的理解與支持。與群眾溝通是需要語言藝術的,同樣的內容由于語氣、手勢、眼神的不同,會呈現不同的效果。通過對群體事件的分析,我們發現由于當事人(主要指領導干部)用語不當而激起民憤引發的群體事件占有相當比例。因此,通過學習,提高文學素養,提升語言的表達水平和能力,是同群眾溝通暢通的前提。
三是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當前社會矛盾較尖銳、復雜的情況下,百姓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比較多。在眾多亟需解決的問題面前找到一個切入點,這需要我們黨和各級領導干部的大智慧。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領導干部的智慧在于能不能依靠集體的力量創造輕松的氛圍,集思廣益,廣泛征求來自群眾的意見和借鑒兄弟省市的先進經驗,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依據本地區、本部門的特點,找到解決問題和矛盾的突破口。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實踐中來,要敢闖、敢試,只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哪怕犯了錯誤,也會得到群眾的擁護。
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貧下中農給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我們代表了無產階級,代表了人民群眾,打倒了人民的敵人,人民就擁護我們。”黨的權力來自群眾,只有依靠群眾,黨的執政地位才能鞏固;反之,黨群關系惡化,大則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小則引發群體事件,絕非危言聳聽。群眾對黨的工作滿意,黨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這就需要我們黨要真誠虛心地接受來自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在不斷改進的基礎上,加強和完善黨的建設,使我們的黨成為廉潔自律、執政能力強、實事求是的黨。只有這樣,黨和各級領導干部在面對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才底氣十足。黨的工作要想得到群眾的信任,發揮百姓的巨大能量,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建設:
一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機制搭建百姓批評與監督的平臺,給百姓話語權,讓黨的工作公開、公正、透明,減少“暗箱操作”的機會,還百姓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氛圍。當前,一些百姓的氣不順、易動怒,重要原因在于自身受到了不公正對待,或是看到了社會中的不公正現象,同情弱者。我們發現,很多群體事件中參與其中的百姓幾乎沒有政治目的,只是發泄一下內心的不滿情緒。這些問題的出現與黨的一些領導干部在使用公權力時的不公正有必然的聯系。因此,應加大制度建設,使百姓參與其中,約束和監督公權力的實際操作過程與結果。這就要切實完善實名舉報制度和獎勵措施,保護舉報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切實出臺網絡舉報法律法規,發揮網絡的強大優勢;切實加強公示制度建設,保障百姓的知情權、監督權和檢舉權。
二是要完善政績觀建設。政績觀是領導干部在履行職責時所表現的態度和認識,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行動。共產黨人的政績,說到底就是百姓能看得到、能感受得到的暖人心、聚人心的實事。完善政績觀建設的核心是百姓,而不是上級領導,是對百姓負責,而不是對少數領導負責。長期以來,干部政績的考核脫離了群眾,“GDP”掛帥,百姓是否幸福,過得好不好,沒有放在第一位。百姓不滿意,黨群關系不順暢。當前,全國有很多地方實行綠色“GDP”、民生幸福指數等為指標的政績觀建設就是一大進步,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是否經得起群眾檢驗是關鍵。
三是加強和完善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我們的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成為實行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在社會轉型時期,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和黨內的情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解決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和緊迫。當前,百姓最關心和矛盾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黨的腐敗問題,反腐倡廉建設的好壞關系到百姓對黨的信心和信任度,關心到黨的生死存亡。而黨的反腐倡廉建設與黨的群眾路線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密切聯系群眾,聽取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督,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被調動起來,反腐倡廉建設才能真正開展下去。
毛澤東說過“‘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里的‘諸葛亮’”。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之所以具有科學性,是因為它是建立在人民群眾智慧的基礎上,只有發揮廣大群眾的力量,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在經過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毛澤東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經典論斷向我們展示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沒有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就不知道百姓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及需要什么?只有經過調查研究,我們才會真正認識到:百姓所需要解決的是其最關心的實際問題,而不是領導干部頭腦里主觀臆斷的;群眾不是出于自愿而決定的事,不是哪個領導拍板就能解決好的。一廂情愿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只有黨員干部堅持群眾路線,搞清百姓所想、所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從認識論角度看,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從群眾中來”,就是放下官架子、官脾氣,深入到群眾中了解情況,與群眾打成一片,傾聽意見,收集原始資料,對群眾內心所思所想有充分的把握。在這一基礎上,將收集上來的分散的、不系統的,甚至感性的材料和意見,經過加工、整理、分析研判、提升,形成政策性的文件或措施再貫徹到群眾中去。“到群眾中去”,就是把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辦法、措施或政策拿到群眾實踐中去檢驗,在實踐中修正不足,使認識在豐富和發展中不斷趨于完善。而要做到這一點,又離不開調查研究。一次又一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調查研究過程,是領導干部決策逐步成熟的過程,也是百姓進一步滿意的過程。
要想調查研究順利地開展下去,只有以制度建設為保證,以制度管人,黨的威信才更高。一是要建立調查研究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并建立相關配套的考核制度、監督制度,避免走形式、走過場。各級領導干部對深入群眾了解的情況,掌握的第一手資料,應通過筆記、匯報或感想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存檔。二是要創造寬松的、暢所欲言的環境,并建立獎勵制度,鼓勵百姓講真話、出實招。“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對于百姓提出的建議和意見,要敢于面對。我們黨的官員要聽得進反對的聲音,甚至是被罵的聲音,讓百姓敢說話而不被打擊報復。如果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有這樣的胸懷和氣魄,并對群眾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進行采納,群眾才會真心地愛戴你。
[1]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6.
[2]毛澤東.論聯合政府[A].毛澤東選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3]毛澤東.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人民群眾[A].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581.
[4]毛澤東.組織起來[A].毛澤東選集(第 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