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摘要: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當代網絡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網絡文化視域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網絡媒體的發展又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遇。明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導向,積極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夯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軟硬件建設的基礎,都是網絡文化傳播中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1-0033-03
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一)網絡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當前,網絡文化作為一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子系統成為社會文化和文化傳播的當代形態。網絡文化是一種蘊含著特殊內容的文化形式,它是指建立在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技術基礎上的、人們創造的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網絡文化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出現而形成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推進,使得電子計算機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運用。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活動方式,及其這些活動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作為網絡時代的人類文化,網絡文化既具有人類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一般特性,同時又顯示出網絡時代文化子系統的特殊性。網絡文化的特殊性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1)信息的開放性。網絡因其運作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地球上的人們不再局限于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方便快捷地接觸所有最新信息和不同文化價值理念,從而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也就是說,借助網絡,人類把自身的認知和實踐活動擴展到全球,滿足了個體發展的需要,實現了自我個性的提升。(2)存在的虛擬性。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里,任何個體都可以匿名的、虛構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就某個真實或虛假的事件進行自我表現和交流溝通,與其他人或群體發生關系,極大擴大了公民的言論自由度,滿足了人們內在發展的欲望。(3)操作的交互性。在網絡中,任何個體不僅是信息資源的消費者,也是信息資源的生產者和提供者。不同于傳統文化的單向流動,這種交互式操作方式表現出信息雙向流動的特征,使人與人的交流呈多角度、 大范圍、 深層次,從而使人類的文化交往方式面臨深刻的變革。(4)網絡文化的極化性。網絡因其實時性、互動性和開放性,任何現實中有關善和惡的熱點事件往往能通過網絡在極短時間內引起數量巨大的人的關注,使得個體行為能量聚合、個體行為影響放大,產生了極其強大的群體極化效應。這種強大的輻射和催化作用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可能迅速把善放到最大,起到極大的激勵作用,也有可能夸大丑惡現象,使得人們出現信念和意識上的混亂和動搖。網絡的極化效應使得控制和引導網絡文化成為一大難題,這也是網絡文化在現實中受到抨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網絡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
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也即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網絡文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項新生事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強意識形態性與網絡文化的泛意識形態性存在著不可否認的矛盾。盡管雙方在形式和內容上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但作為矛盾對立統一的雙方,卻又是彼此融合、彼此需要的。一方面,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網絡文化的支撐。成長在網絡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學生群體,對時代特征反映最靈敏、對社會信息捕捉最及時,有著這個群體特有的生活狀態和獨特的文化形態。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和時代背景結合起來,發揮網絡手段的優越性。另一方面,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樣,致力于人的精神層面的提升和發展。人類文化承載著人類基本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網絡文化同樣承載著追求更美好、更和諧、更高尚生活的文化使命。
網絡文化視域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從教育內容看,網絡文化的泛意識形態性影響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形成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強意識形態性與網絡文化的泛意識形態性是一對尖銳的矛盾,網絡文化的泛意識形態性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主流文化的認可提出嚴峻的挑戰。
首先,我國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了挑戰。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網絡文化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滲透色彩,網絡的多元政治主張容易引起人們信念的混亂。當代青年大學生盡管已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了系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但往往欠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和清晰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很容易受到巨大的沖擊。
其次,我國主流文化受到了沖擊。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主流文化具有強大的主導力和影響力,其千百年來形成的公德、法制、秩序、責任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人文精神支柱。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非主流文化,正以一種非凡的滲透力不斷弱化著國家和民族層面的人文精神。現在,處于成長階段的大學生,其價值選擇、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不斷趨向多元化。一些學生表現出追求感性而忽視理性、追求平俗而拒絕高雅、追求實際而反對高尚的特征;一些學生對現實社會諸多倫理道德和責任的束縛和制約嗤之以鼻;一些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偏差,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泛濫成災,以致思想教育失靈和道德失范案例頻頻見諸報端。網絡文化成為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渙散力量,其結果必將削弱我國傳統文化應有的作用,必將使我國傳統的思想觀念和民族精神弱化和邊緣化。
(二)從教育模式看,網絡文化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沖擊
傳統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課堂講授、還是校內外實踐教育,都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面對面的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教育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具有絕對的教育優勢,教育客體對教育主體保持著尊重和信賴;教育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經過長期試驗證明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保持著教育過程和效果的可控性。但在網絡文化背景下,網絡的特性讓大學生有了不一樣的學習感受。網絡的開放性使得大學生不再滿足于教室里接受理論知識的灌輸,他們更傾向于在沒有界限的網絡空間中獲取更多信息;網絡的虛擬性讓大學生以匿名方式自由地發表意見,他們可以憑借多重身份自由發表言論和進行思想交流;網絡操作的交互性不僅使交流方式新奇有趣,更使人與人的交流雙向直接有效;網絡群體的極化效應把大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們關注的社會、政治、文化等事件中去,實現了網絡和現實社會中的政治參與,滿足了他們表達的欲望。網絡的這些優勢使得相對單調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以往的優勢,思想政治教育中總結出的經典的預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身教重于言教原則、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原則在網絡優勢面前黯然失色。可見,在現代網絡科技背景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觀念、方法、手段還是效果上,已經滿足不了新形勢的要求了。
(三)從教育實施主體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體素養和網絡技術能力有待培養和提高
首先,網絡管理是一項具有技術性的工作,從小接觸網絡的大學生在掌握信息來源、交流信息速度方面能力較強,而學校網絡的基礎設施、網絡控制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體素養和網絡技能相對落后。其次,網絡本身具有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極化性的特征,加上高職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表現出復雜性和突發性,這對學校和社會穩定來說是個挑戰。青年人往往富有激情,但又不夠理智。網絡的介入使得輿情更加難以控制和復雜,而一些高職教師處理事情的經驗和能力都有所欠缺。教育主客體掌握網絡技術的不對等性和教育工作者控制輿情的經驗和能力的缺乏,大大制約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網絡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媒體結合起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導向,弘揚主旋律文化
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導向作用,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廣大學生;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指引大學生前進的方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發揮網絡媒體的積極作用,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動權,真正把網絡建設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先進文化的思想陣地,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更加富于民族特色、時代氣息,更易為廣大青年學生所接受。同時要利用信息網絡媒體的獨特優勢,通過融導向性、知識性和直觀性于一體的網頁和媒體手段,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宣傳普及活動,形成強大輿論聲勢和濃厚輿論氛圍,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其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其愛國意識、團結意識和發展意識,促使廣大青年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解和感悟。
(二)樹立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
在網絡文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斷創新。
首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激發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在現代網絡文化的背景下,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要在教學過程中淡化學生的被動色彩,大力探索、開拓創新。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掘學生潛能,培養大學生科學的價值觀念、良好的行為道德規范和各項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教育主體要樹立平等、包容的觀念。網絡社會里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都是平等的,具有平等的話語權。網絡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樹立包容意識,要用寬容的胸懷來看待學生,尊重學生,誠懇相待,真誠交流。再次,利用網絡本身得天獨厚的吸引力調整以往灌輸性為主的傳統教育方式,變為滲透性為主的新型網絡教育。要革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通過論壇、博客、留言簿、聊天室等各種手段,組織學生開展網上論壇交流,加強對廣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針對事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和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和評價活動,不回避、不隱諱。
(三)加強網絡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軟硬件建設,夯實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動利用網絡。首先,高職院校應加強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將校園網作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加強網絡管理,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滿足學生實現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和參與權的訴求,提高社會和高職院校的公信力。其次,積極發揮網絡優勢,為學生打造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網絡文化。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唱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和高尚高雅的精品文化;要發揮網絡的互動交流功能,建立飛信、微博、QQ群等交流平臺,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狀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再次,要培養適應網絡背景下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要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建設一支包含輔導員、思政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網絡技術人員、學生干部在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團隊。
參考文獻:
[1]謝春紅,曾令輝.網絡文化傳播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1).
[2]林壹.網絡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現代遠距離育,2009(2).
[3]李德敏.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
[4]王少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
[5]陳宏建,周建華.網絡文化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
[6](美)阿爾溫·托夫勒,(美)海蒂托夫勒.創造一個新的文明[M].陳峰,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