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田
“綠色”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流行語,她象征著蓬勃的生機,代表著活力的生命,意味著人文的關懷。由此,我聯想到我們的教學,“綠色”理念也應該成為教學的追求方向。那怎樣的課堂才稱得上綠色?綠色課堂是以綠色教育理念為指導,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應是理解生命、熱愛生命的課堂;是順應兒童天性,尊重兒童成長規律的生本課堂;是洋溢和諧、互助氣氛的生態課堂;是貼近生活,激發學生興趣原動力的生動課堂;是尊重人性的課堂。那種老師眼中唯有教材無學生;不關注學生的生活環境,只追求眼前的效益而強硬灌輸;只關注個別學生的發展而漠視群體的成長等,都是與我們追求的綠色課堂背道而馳。下面談談語文閱讀教學如何追求“低碳高效”,構建綠色課堂。
一、以生為本,追求閱讀教學“低耗高效”之本
綠色追求的就是低耗高效,也就是減少教師無效的“排放量”,提升學生主動吸納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一種輕負擔的良好生態環境中成長。這就要求語文閱讀教學必須以“以生為本”為出發點。教師要從“生情”出發。事實表明,教師給予學生的信號越多,學生的思維水平就越低,這樣學生課堂收獲就少了。郭思樂教授曾用了教師是“助產士”的比喻來形象說明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做到精講少講,學生輕負精練。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學習研究的平臺,要善于抓住教材固有的規律性與學生學習的規律性,講到“點”上,在學生迷惑、疑難時進行有效的啟發、引領。
如我校一位老師在執教人教版語文第8冊的《鄉下人家》時,在檢查預習的環節,引導學生梳理了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風景,然后,讓學生說說作者著力描述的是哪幾個場景。教師依據學生的感悟,篩選出“花果瓜棚”“雞鴨覓食”兩個場景作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抓住這兩處特點鮮明,描寫細膩的句子,引領學生反復品讀,捕捉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感受鄉村美麗迷人的環境和樸實歡快的美好生活,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的方法,感悟陳醉云語言清新秀美,樸實的寫作風格和敘述順序。
這位老師在教學設計時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側重地選擇“花果瓜棚”“雞鴨覓食”兩個畫面精打細磨,以點帶面,這樣學生就有了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發言的機會多,通過品詞析句,理解感悟鄉村人家悠然歡快的生活節奏;體會蘊涵于其中的思想、情感,同時領略學習作者文本的表達形式。我們看到教師在課堂上,很關注學生的起點和學習進展,抓住文本的重點,講在文本的點上,還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這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加強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和達到教學目的所在,是三維目標,即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微觀教學細節中的體現。
二、深度解讀,追求閱讀教學“低耗高效”之根
備課的深度是準確把握文本言語形式與意義的關鍵,科學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游刃有余地突破教學重難點都與之息息相關。可見老師只有深入解讀文本,才能創造出“低耗高效”的課堂。
許多教師教學鄭振鐸先生《燕子》第2、3自然段時,往往反復追問一個問題:“作者寫了怎樣的春天?”接著引導學生分析、總結作者從“蒙蒙細雨”“微風”“柳絲”“春草”“綠葉”與“鮮花”等方面描寫春天。教師這樣處理,并沒有什么錯誤。問題是幾乎所有教師的引導都到此結束,這就留下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好像作者在這一段只是為寫春天而寫春天,并沒有什么別的用意。這豈不誤讀了作者原意?如果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能進一步深究:一篇以“燕子”為題的小品文,第1、3自然段與最后一個自然段都是在寫“燕子”,為什么偏偏第2自然段忽然寫起“春天”來了?是作者的贅筆?顯然不是。細究之,就會明白,這一段明寫“春天”,而暗寫“燕子”。從寫作技巧上講,這一自然段寫春天,正是用“春天”襯托“燕子”。在此,“燕子”成了春天的彩繪上畫龍點睛之“睛”,是春天的畫屏上錦上添花之“花”。所以,教師在課堂除了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自然段怎樣寫春天,更應該引導學生關注作者襯托的寫作技法和意圖。
三、讀寫結合,追求閱讀教學“低耗高效”之策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因而,閱讀教學不能只盯著文本內容的理解,更不能把理解感悟能力的培養作為終極目標。必須充分利用課文這一例子,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而讓閱讀引發寫作,寫作促進閱讀,讓閱讀與寫作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過程中真正地實現雙向互動、有機結合,則是追求閱讀教學“低耗高效”的一個有效策略。
如:一老師在教學《將相和》時,用默讀、跳讀、朗讀等多種讀法讓學生充分讀課文,感知課文,理清文脈,并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三個歷史故事作了評價后巧妙設計了“改寫文章,研讀文章”的環節:
1. 師:《將相和》節選自司馬遷的《史記》,文章側重于記錄史實,更多的不是生動的描寫,而是平實的敘述。那么拿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是否可以給它作一定的改寫?請選擇文章中略寫的一處或你認為寫得還不夠生動的部分進行擴寫或改寫。
生動筆寫(有的學生抓住藺相如與秦王對峙的場面,進行生動的描繪,想象添加人物的心理活動、神態、動作等;有的抓住廉頗前后不同的心理活動,想象他的轉變過程;有的抓住廉頗負荊請罪的過程進行擴寫,想象當時藺相如、廉頗兩人的動作、神態、語言等)。
2. 師評價學生的習作,比較課文的寫法與學生認識上的不同,進而引導學生再次研讀文章。
3. 師總結文章的寫作特色——平實中見細致,敘述中見議論,簡略中見深邃。
在此案例中,教者通過靈活的寫作訓練,喚起了學生對文本的多元閱讀感悟,從多個側面來詮釋《將相和》的人文內涵,讓古代的故事煥發出現代的生命活力。同時,把“語用”能力的培養落到了實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九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