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珍
《媽媽的愛》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這首兒歌,從兒童的視角,以清新、明快、樸實的語言風格,敘述媽媽為“我”做的幾件事,細致而形象地再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和細膩,也抒發了孩子對媽媽的愛。全詩語言樸實易懂,并沒有過多的修飾,但可以看出詩人極其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采用對比外,五個比喻的運用精妙準確,與所選擇的故事渾然天成,讓人直觀地感受母愛的神圣和偉大。
一、巧妙導入,在激情中感悟
課文的生活細節幾乎發生在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身上,但正因為司空見慣,成長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深挖生活中母愛的具體表現,用學生自己經歷的“細節”來充實文本,感悟內涵,有個老師是這樣導入的:
1. 吟誦《游子吟》。
師: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是母愛,如果沒有它,我們怎能茁壯成長。讓我們帶著對媽媽的感激之情,讀一讀這首詩。(生讀)
師: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母親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讓我們帶著深深的思念,再讀一讀這首詩!(生再讀)
師: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讓我們帶著對媽媽的愛,再讀一讀這首詩!(生三讀)
2. 深情讀課題。
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凝聚著媽媽的愛,媽媽的愛是春風,請同學們把標題輕輕地讀一讀。(生讀)媽媽的愛,是寒冬里溫暖的棉衣,讓人終生不能忘懷,慢慢讀一讀(生讀)。摔倒時,傷心時,失敗時,成功時,媽媽的愛陪伴著我們一路走來,再有力地讀一讀!(生讀)
這一導入調動了學生的母愛情感,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場”,為全文的理解與感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反復的朗讀訓練,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也是一種最為有效的言語訓練。
二、多法結合,在歸類中突破
本課生字較多,共有15 個,其中要求會寫的有8 個。教學時要根據字詞的特點,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多法結合,有選擇地予以突破。如“扇”是多音字,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學,是事物的名稱時讀第四聲,是表示動作時讀第一聲。“裳”“燙”“濕”通過觀察字形,理解字義來識記。“謊”“批”“誨”等,可以聯系熟字換偏旁等方式來學習。“熱”和“涼”這對反義詞,可以結合課文語境和生活經驗學習,結合擴詞訓練,認識生活中熟悉的詞語。這樣識字與學詞,與生活,與已有認知緊密聯系,多法結合,識字教學變得高效而又快樂。本課要求會寫的8個字,其中“熱、 涼、校、抱、 摸 、評”是學生熟悉的字,“批、責”是本課剛剛出現的生字。兩種情況的字均應重視書寫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嘗試,發現字的部件、結構的特點,觀察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安排、騰讓挪移。如“涼、校、抱、摸、批、評”都是形聲字,可以引導學生用換偏旁的辦法記住字形,提醒書寫時的左窄右寬。“熱”字筆畫較多,用部件組合記住它,書寫時提醒“執”的點不要漏掉。這樣的指導細致入微,學生舉一反三,動腦動口又動手,生字教學扎實有效。
本課詞匯活潑新鮮,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詞語的特點,發現詞語與語段之間的聯系,串起詞語的鏈條,讓教學條理清晰,簡明有效。比如可以出示五個小節的生字詞語,讓學生一行一行地讀,邊讀邊想象故事的畫面。再出示課文內容,指導朗讀。對于文章中“很熱很熱、很涼很涼、很燙很燙” 之類的詞語,可引導學生發現特點,在對比中體會其不同的表達效果。如“很熱的夜晚”和“很熱很熱的夜晚”對比,然后拓展“ABAB”式的詞語。 “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責備的目光、親切的教誨”,可以歸為一組,連起來讀,以“媽媽的愛還像什么”來鏈接生活,拓寬思路,為仿說仿寫做好鋪墊。
三、抓住關鍵,在朗讀中體會
文章五個小節敘述方式基本相同,教學時可以重點指導學習一小節,其余的小節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或自學,遇到問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先出示自學提示:“一讀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再讀課文,說說你懂得了什么;三讀課文,把你的感受讀出來。”讓學生根據學習建議自主學習,然后集體交流反饋,教師點撥提升。文中的五個比喻句是理解把握課文內涵的關鍵所在,作者用“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責備的目光,親切的教誨”來比喻媽媽的愛,將抽象的愛真切實在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愛變得具體形象。細細品析這些比喻句,有助于深刻感悟課文的內涵,也為仿寫句子創造條件。
交流時,根據同學的回答,教師作相機的引導,重點抓住五個詞語來體會“媽媽的愛”。假如同學匯報到:我懂得了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時,教師則要追問,為什么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引導同學根據文中的描述體會到媽媽為了我,自身不怕熱,不怕累和困為我扇扇子,帶來了清涼的風。這實際上就是媽媽對我的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同學聯系實際談,然后,指導這一小節的感情朗讀。其他的幾個小節可以放手讓學生運用第一節的學習方法,聯系自身的實際來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母愛,在反復的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深刻體會作者運用比喻說法的好處。
四、回歸生活,在表達中提升
當學生對課文的內涵有了比較深入的感悟后,可以把其注意力引向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記憶的長河里尋找媽媽的愛,說說生活中媽媽關心、疼愛自己的事,體會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此時的表達不再是停留于詞語的搜索,而是讓孩子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生活中事例。有位老師是這樣設計拓展練筆——聯系實際夸媽媽的:
師:同學們,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是責備的目光、親切的教誨,媽媽的愛還是什么?回憶一下,媽媽最經常為你做什么?最經常說什么?媽媽最希望的是什么?(生思考)
師: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
①清晨,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深夜,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下班的路上,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烈日炎炎的假日里,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狂風暴雨中,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②我做錯了事時,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我終于學會了,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我傷心時,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我孤獨時,媽媽 ?搖 ?搖?搖?搖?搖?搖?搖
(讓學生根據提示,同桌互說,再指名說)
③媽媽的愛是?搖?搖 ?搖?搖?搖
此時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發現媽媽的愛——“香甜的蛋糕,可口的巧克力,豐富的午餐,甜甜的蜜水……” 精彩的發言表明在孩子們的眼光里,媽媽的愛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是“無處不在”的。這一切說明,孩子們已真正理解了文中的五個比喻句,同時,在“語用”方面得到了扎扎實實的訓練。
師:媽媽的愛像無邊的大海,我們要怎么回報呢?
(出示:我要?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
師:你們瞧,只要把我們剛才說的,整理一下就是一節小詩了,大家試試吧!
(引導學生進行筆練,然后匯報交流、評點)
在以上設想中,一方面引導學生把作品還原現實,以獲得真切的感悟;另一方面,巧用課文這一例子,聯系現實生活,學習運用語言文字,讓閱讀與習作向兒童生活開放,向社會生活開放,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