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寶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良好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知識與情感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設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發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決問題,從而發現規律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巧設愉悅性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的愉悅輕松原則是根據認知活動帶有體驗性和人的行為效率與心理激奮水平有關而提出,該原則要求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情境或氣氛中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展開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尋求答案,分辨正誤。這一原則指導下的教學,思維的“過程”同“結果”一樣重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把思考和發現體驗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強迫或負擔。
例如三年級上冊的《周長的認識》新課導入環節,教師根據小學生好奇、喜歡充滿童趣的情境的心理特點,利用多媒體創設了有趣、形象的螞蟻與甲蟲運動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螞蟻沿樹葉的周邊爬動一周,自然地把周長的含義融入其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表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彰顯了情境的設計直接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宗旨,凸顯情境創設的愉悅性原則。
二、巧設實踐性情境,培養學生多維觀察
創設具有探索性、創造性、挑戰性的,并具有一定難度的、有趣的問題情境,能給學生設置一定的思維障礙,從而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活動,促使學生深入地鉆研、充分地發揮學習潛能,激發學生靈活地運用已有數學知識和經驗進行創造性地學習,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學生在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后,教師要求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尋找周圍物體表面的周長,學生找到了教材封面的周長、筆盒蓋的周長、黑板的周長和尺子的周長等。通過尋找身邊其他物體表面的周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物體表面的周長。這樣的實踐性情境創設,讓學生感知自己身邊的周長,做到學以致用,不僅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更培養了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分散思維得到發展,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三、巧設互動性情境,培養學生合作學習
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互動性情境,讓學生積極互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與習慣。
在《認識周長》一課中,學生知道用毛線量樹葉的邊線,邊線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可是由于樹葉的形狀不規則,個人獨立操作難免手忙腳亂。這時教師乘勢引導學生先在小組中討論協作方案,然后再分組分工,充分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合作欲望。結果在匯報交流時,有的小組先用毛線測量樹葉的一半,再測量樹葉的另一半;有的小組直接用毛線繞樹葉一周測量出樹葉的周長;還有的小組轉動樹葉來對應拉直的毛線等,學生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呈現出多樣性。這樣的教學設計,放手讓學生互動操作,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感受測量周長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化,既鞏固對周長的認識,為后續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做好準備,又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培養合作意識,積累活動經驗。
四、巧設探究性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情境創設必須為教學內容服務,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使用時機要恰當,該出手時才出手,才能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兒童遇到挑戰性問題時,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而探究性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發揮,促進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設挑戰性和探究性情境,能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探究狀態,引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
《認識周長》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在自主建構周長概念和探索周長計算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對現實空間和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中,教師通過例題教學,學生對周長及計算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能理解物體表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周長,但這種水平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小學生往往會將圖形的邊線和圖形面的大小相混淆,兩者不易剝離,所以建立清晰的周長概念對學生而言還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題組練習,教學情境分三層面展開:第一組兩個圖形形狀、大小不同,周長也不一樣;第二組兩個圖形形狀、大小不同,但周長一樣;第三組兩個圖形形狀不同、大小相同,但周長不同。學生通過比較這三種情況下的周長,更深刻地理解周長的含義。這種探究性情境的創設,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在比較活動中發展了空間觀念,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巧設情境是一門精妙的教學藝術。創設情境既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又要追求愉悅性、實踐性、互動性與探究性;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既要妙趣橫生又要內涵豐富;既要鮮活生動又要科學合理,還要加以巧妙運用。唯有如此,它才能成為課堂的催化劑、生花的妙筆,讓學生在情境中愉快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積累經驗,才能達成學生快樂地學與教師快樂地教的樂享教育的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三都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