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紅
一、借助幾何直觀,明晰領悟數理
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現行教材中的知識結論往往只有高度濃縮的一句話,看似簡單,實則內涵深刻。可由于教師個體數學知識素養的欠缺或教學思路不夠開闊,無法引導學生深刻挖掘簡單知識中隱含的“所以然”,學生不明知識中的道理,導致生搬硬套書中的結論。就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一般的教學流程是——先復習2和5的倍數特征,只要看個位就可判斷是否為2和5的倍數;然后列舉一些3的倍數,發現不能從個位進行判斷,從而猜想、驗證與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有關;最后得出結論,記憶并應用結論。山東省陳興遠老師在教學此內容時,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增加了“初步了解蘊含于2、5、3的倍數特征中的道理”環節。
陳老師借助“百數表”和“擺棋子”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討論、交流等活動經歷了探究3的倍數特征的過程。得出結論后,教師還激勵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為什么2和5的倍數只看個位就行了,而3的倍數只看個位不行,還要把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面對學生提問,陳老師引導學生借助小棒直觀圖深刻剖析了蘊含于“2、5、3倍數的特征”中的數學道理。教師先呈現“36”的小棒示意圖,借助圖說明為什么判斷其是否為2、5的倍數只要看個位就行(如圖所示)。
接著以“54”為例,借助小棒圖讓學生直觀看到:1個十被3除余一,5個十被3除,共余5個一,再加上個位上的4個一,一共9根小棒,剛好是3的倍數(如圖2所示)。
最后再用“123”這個數的小棒直觀圖(如圖3所示),使學生深刻理解:百位、十位上的數除以3余下的根數和個位的根數相加是6,6是3的倍數,所以“123”是3的倍數。陳老師借助幾何直觀這個“腳手架”,讓學生明晰“3的倍數特征”,使學生深刻領悟“3的倍數特征”隱含的“所以然”。
二、借助幾何直觀,凸顯概念本質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學生背一些概念一字不差,可應用起來漏洞百出。對小學生而言,抽象的概念晦澀難懂,不易理解且容易遺忘。如果能將概念學習與幾何直觀相結合,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形象化,隱性的知識顯性化。
例如,教學 “因數和倍數”時,由于因數和倍數是數論的開始,比較抽象。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幾何直觀的作用,只是讓學生熟記相關概念,導致其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覺得枯燥乏味,理解困難,達不到融會貫通的程度,體會不到初等數論的抽象性、嚴密性和邏輯性之美。福建的李麗蓉老師執教“找因數”一課時,巧借幾何直觀,引導學生尋求找因數的方法,形象化解找因數的難點。以下是教學片段。
師:請用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擺法。
生1:3×4=12,每行3個,擺4行。
生2:4×3=12,每行4個,擺3行。
(教師展示學生的擺法,如圖4、5所示)
(課件把圖5旋轉,學生直觀發現圖5與圖4完全一樣,明白了12有因數3與4)
師:還有不同的擺法嗎?
生3:2×6=12,6×2=12。
師:說說你的擺法。
生3:2×6=12是每行擺2個,擺6行。6×2=12是每行擺6個,擺2行。
生4:這兩種擺法擺出的長方形形狀、大小是一樣的,只要把豎的那種擺法放平。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圖6)
生:1×12=12也可以,直接擺成一行。(教師展示圖7)
師:我們看擺法找因數,一對一對地找出了12的因數有:1,12,2,6,3,4。“千金難買回頭看”,回顧找因數的過程,擺長方形和找因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
執教“找因數”一課時,教師們都有這樣的發現——學生都能隨口說出算式,甚至當有的學生說出2?郾4×5=12時,教師往往一語帶過:“因數必須是非0的自然數,所以2?郾4和5不是12的因數。”而李老師要求學生根據長方形的擺法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這樣就從只關注思維的單一性轉移到數與形結合的多種策略上來,學生也不會說出類似2?郾4×5=12的算式(因為沒法擺)。利用幾何直觀,學生形象地感受到找一個數的因數與擺長方形之間的關系:擺圖形的過程正好是找因數的過程;擺法的有限決定了因數個數的有限(擺法只有3種,12的因數就只能找出3對)。這樣,將抽象的因數找法,化為具體的圖形擺法,凸顯了因數的本質特征,學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師借助直觀,“借”出了課堂的精彩。
三、借助幾何直觀,展示方法之妙
幾何直觀是具體的,不是虛無的,它與數學的內容緊密相連。很多重要的數學內容,都具有雙重性,既有“數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可以從數形兩個角度認識它們。運用數形結合,以形助數,把數學問題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圖形,學生解題思路豁然開朗。
一位教師在教學《分數加法巧算》一課時,展示習題。
+++++=?
學生都利用通分進行計算,雖然數字繁雜,但還是“不辭辛勞”地計算出了結果。教師此時再增加兩個加數和,如果還用通分計算,太難太復雜了,此時多數學生不再埋頭苦干了,都在猜想更簡捷的方法。在學生愁眉不展、欲罷不能之際,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如下圖形,以形助數,化繁為簡,啟迪學生找到解題方法。
?搖?搖?搖?搖?搖
“一圖抵百語”,探索出以上規律后,問題迎刃而解。如果不借助圖形分析,就連聽課的教師也未必懂得該怎樣計算。數形結合,使復雜的問題形象化、簡單化,學生在觀察、計算中不僅感悟到轉化、極限與建模思想,還深刻體會到數學的簡潔與精妙。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搖?搖?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