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梅
【摘 要】議程設置理論主要是指大眾傳媒反復強調的“大事”與受眾廣泛討論的“大事”有高度的對應性,而且強調越多,受眾對此事越重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新聞的及時更新,廣大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來自網絡議程設置的影響。當許多意見領袖對一件事展開自己的意見、討論,自然會影響到大量網民的意見、態度。面對現如今許多星二代、官二代、大學生成為網絡爭議的重點,而當他們觸犯法律之時,輿論對他們的抨擊更激烈,更易形成媒介審判或網民審判這一現象。這樣的影響便是議程設置的體現,隨著網絡的普及,其影響的范圍更深、更廣。
【關鍵詞】議程設置 媒介審判 輿論 受眾
議程設置理論由美國傳播學家M.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最早提出,該理論是指大眾傳媒反復強調的“大事”與受眾廣泛討論的“大事”有高度的對應性,而且強調越多,受眾對此事越重視。傳播媒介作為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一種“環境構成再作業”的機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發揮其“議程設置功能”,對當前發生的大案、要案進行報道,以此進入公眾視野,并隨著報道的升溫而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公眾和專家學者紛紛通過媒介發表看法。因此,媒體的報道往往給這些案件的輿論帶來推波助瀾的作用。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廣大受眾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接觸新聞,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新聞,或者發布自己對于相關新聞的見解態度。網民不單單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他們通過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建立起自己的“擬態環境”,隨著傳統媒介的介入,整個事件影響的擴大,從而成為整個社會的輿論話題,這就是網絡時代的大眾議程設置。在網絡公眾自我議程設置的整個過程中,網民根據事實進行價值判斷,并通過討論升華自己的認識,進而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態度和行為。
隨著公眾社會話語權和知情權意識的提高,媒體也隨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更為顯著的作用。媒體的輿論傳播在社會熱點事件中也產生了更為重要的影響,有時甚至主導了社會輿情的走向,并影響事件的發展,從而出現媒介審判現象。
魏永征教授將媒介審判的概念表述為:“在法院審判之前,新聞媒體搶先對案情作出判斷,對涉案人員作出定罪、勝訴或敗訴等結論。”媒介審判的報道在案件的陳述方面存在片面的、夸張的甚至是失實的問題,它的語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圖激起公眾對當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類情緒。它有時會采取“炒作”的形式,即由諸多媒體自發的、大規模的對案件作單向度的宣傳,提出本媒體對此事件的態度,有意無意地壓制了相反的意見。它的主要后果是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以媒體的立場影響廣大受眾的態度,形成一種足以影響法庭獨立審判的輿論氛圍,從而使審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應有的公正性。
2011年對“藥家鑫故意殺人案”的報道就是媒介介入司法領域現象的典型代表,媒介利用自身可以發表言論的優勢,對案件事實進行渲染報道,突出被害人的不幸,激發公眾的非理性情緒,造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產生了諸多不良的影響,形成了事實上的媒介審判,偏離了媒介監督的宗旨。這正是媒介的議程設置對輿論的引導,最終導致媒介審判現象。
在藥家鑫案發生后,各大媒體集中報道案件始末和審判進展,被告生活軌跡和家庭狀況也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案件被放置到聚光燈下,引發各方口水戰。透過媒體構建了藥家鑫窮兇極惡、殘忍的形象,民眾對被告產生了強烈的控訴和仇恨情緒。
在藥家鑫事件發生后,許多學者從人情的角度出發,認為藥家鑫學習成績優異,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好學生,社會大可寬宏大量,法律可以對一個將來的社會優秀人才寬容些,可以量刑。這些學者正常的表達自己對案件的觀點,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至于觀點的對與錯,是沒有唯一標準的。但現實情況是,無論是什么人只要是支持免藥家鑫死刑的,都會遭到網絡上的爭議,網民甚至對學者進行人生攻擊。網絡受眾對輿論的審判已經發展為不僅是對當事人的審判,也是對少數發表不同意者的審判,網絡上已經形成一邊倒的輿論氛圍。
2013年2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就李雙江之子李天一涉嫌強奸女子一事進行了通報。警方透露,李天一在海淀區一酒吧內與李某等人喝酒后,將被害女子帶至一賓館內輪奸。接警后,分局立即開展工作,于2月20日,將涉案人員李某等五人抓獲并刑事拘留。隨后,這一案件在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相關報道遍及國內大小媒體,“李雙江之子涉嫌輪奸案”則成為媒體報道中使用最多的題目。綜合各大媒體的報道,案件報道的關注度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介紹輪奸的法律定義,及分析李天一等人的行為是否構成輪奸。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如果李天一行輪奸行為的證據確鑿,他將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二是對李天一的勞教背景進行回顧:2011年9月6日晚,李天一在北京市海淀區億城西山華府小區門口伙同其友將彭姓小區業主夫婦打傷,后被小區其他住戶合力攔截,并被拘留,據稱未被拘留超過15小時。事后,其父李雙江前往醫院探望傷者并道歉,希望受傷者和解。三是對李天一的成長歷程做了簡單介紹。四是從李天一一案中反省現今青少年成長環境,如“從李天一年紀不大,目前已獲得各種優異的成績,但是在這份完美的履歷中,有多少是他真正自己付出汗水取得的呢,又有多少是在父母的光環籠罩、相關人員的關照下取得的,其中有沒有存在不公平、偏袒、人情關照的情況呢。”不少媒體為贏得收視率、點擊率和眼球,不顧新聞真實性原則,對李天一案件中一些未經證實的傳聞進行報道。但仔細瀏覽每天的相關新聞,閱讀各媒體發表的相關評論,會發現除了證明確有此事和拘留是事實外,其他大都是沒有確切消息源的傳聞。有的傳言稱涉案者李天一(原名李冠豐)改名屬于星二代特權,又有網友爆料:根據2011年李雙江和夢鴿夫婦參加《魯豫有約》節目中播放的回憶片段內容,推理出李天一2006年時為14歲。2013年應該已經是成年人,而不是警方通報的17歲,涉嫌年齡造假。又有報道傳李雙江因為受到巨大的打擊,精神不濟,被氣病住院,隨后又傳實際上他還在上班。又有的報道受害女子是酒吧陪酒女。傳言稱李雙江之子等幾名涉案者愿意出巨資與受害人私下解決問題,只要被害人撤訴,就可以落實了北京戶口,有了工作和房產,所以達成和解,但隨后又被證實是子虛烏有的。部分媒體和網民在無充分證據的情況下,把傳聞當事實報道,引起受眾的激憤情緒,對被害人也造成極大的心理困擾。
傳聞首先會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網絡鋪天蓋地的報道會牽動傳統媒體做出相應的報道,傳媒與網絡的報道和傳聞形成議程設置,影響受眾的判斷,受眾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而影響輿論,輿論的態度又左右司法,如今正成為一種日益明顯的傾向。這些未經證實的傳聞,只會給廣大網民心中營造一種星二代、特殊化、有錢、揮霍等印象,使網民或多或少會有仇視心理,認為社會不公平,所以自然而然的對李天一持有一種必須得判重刑、必須得對廣大人民群眾有一個公正公平的交代。所以在這種新聞的引導下,媒介審判,或者是網民審判就出現了。
7月31日,李天一辯護律師蘭和在自己的實名認證微博上辟謠:《李天一曾拜“大師”王林為干爹》純屬無稽之談,有人借船出海,故意操弄輿論。他說,網絡上充斥著網絡水軍群起造謠中傷刻意攻擊李家及其法律顧問以及理性表達的網友的語言暴力,造成一邊倒的喊打喊殺的局面。該案有明顯的公司化人為策劃操弄網絡輿論的痕跡,旨在激化矛盾、制造傳聞、混淆視聽,以達到未審先判,遮蔽真相的目的。當輿論被商業化操控,大搞網絡暴力和話語霸權,真實的理性的言論被炮轟打壓,最終使得一種聲音強勢壟斷,將爭議和真相徹底屏蔽,后果其實非常可怕,如此,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只有假象、戾氣和誤解,在某種程度加深了社會恐慌和矛盾。
8月9日,李家顧問接受《法制晚報》采訪時表示:媒體企圖做實李天一輪奸事實。由于近幾日媒體爆出在這起輪奸案中受害人楊女士系兼職陪酒女,但其并不同意出臺,李某某案發當晚三次動手打人,李某某第一個性侵受害人,并披露大量案件細節。但是李家律師蘭和對相關報道提出質疑,質疑相關視頻資料和細節披露從何而來,此出處是否有權向媒體公布,該發布是否合法。同時他認為“明顯有人操控輿論”,“該案很奇特的一個現象就是,在每個節點上,都會有相應的所謂事實和爆料通過貌似權威的發布,混淆視聽,煽動社會情緒,對李某某等人進行未審先判”。
由此可見,網絡為社會形成議題提供了一個顯性的、可操作的平臺,網絡議題的設置權不再掌握在把關人、或社會精英、或意見領袖的手中,只要是可以接觸到網絡的人基本上都可以設置議題,議題的設置者廣泛化了、自由化了。網民們可以通過博客、人人網、QQ、微博、貼吧、論壇等方式傳播和交流信息,發表個人意見以及相互交流信息。由于網絡的分散性、匿名性,接入網絡的網民數量巨大,分散、異質,所以還沒有健全的監控系統。網民通過各種渠道自行發布的信息可以跨越地區、跨越國家、跨越不同的文化,幾乎不受限制。網民們自發的發布新聞,對新聞發布自己的看法、觀點,在網絡上形成熱議。很多情況下,網民自己發布的新聞也許沒有經過實際驗證,但很容易具有個人主觀色彩,從而影響到其他受眾對此事的觀點,形成了網民審判的現象
現實社會中的新聞事件,如果事件的當事人、違法者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如未成年人、星二代、在校大學生、富二代等,或者違法者的親屬的身份地位特殊,如明星、名人、政府工作人員、富裕家庭等等,就很容易受到廣大受眾對違法者的關注,受眾便有一種如果不嚴懲違法者,就是司法的不公正,就是對特殊人員的法律關照,更容易激發受眾對違法者的誤解和憤慨情緒。因而,這一類的案件總會掀起強大的輿論熱潮,受眾總會給予更多的關注。而受到網絡議程設置的影響,受眾的態度立場就很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為了不使自己處于孤立地位,愿意自愿的選擇趨同。受眾有時缺少鑒別能力,加之很多微博名人的新聞轉載使得受眾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從而跟隨大眾媒介所營造的一種觀點來看待一個案件,從而出現媒介審判或者是網民審判的現象。□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②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③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④吉濤,《從輿論監督到新聞法治——論當代中國傳媒與司法的關系》[D].中國政法大學,2002
⑤張健,《媒介審判的個案分析——以心理學為解析視角》[D].復旦大學,2008
⑥慕明春,《“媒介審判” 的機理與對策》[J].《現代傳播》,2005(1)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