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軍
【摘 要】以“職業化”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建構了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模式,制定具有指導意義的“職業化”的高職教育課程標準是職業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高職 職業化 課程標準 實踐
一、高職課程標準的內涵
(一)高職課程標準的內涵
高職課程標準是一種課程文件,其確定了一定學段的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應掌握的特定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非常清晰明確的闡述。具體來說就是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應掌握的特定知識、技能及態度” 和“學習結果”的清晰描述,是高職教育質量應達到的可理解的、可評估的具體指標,是管理和評價高職課程的基礎,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學習結果考核的依據。
(二)“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比較
我們在編制和制定課程標準的時候,總是會自然和不自然想到或對照教學大綱,有些課程標準就是相當于教學大綱的變化形式,但是,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從教學大綱來看,教學大綱主要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著眼于教師的教,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所以,教學大綱主要考驗和考核的是教師的教學質量的好壞,它對學生學習的怎么樣,教學效果如何關注的不是很重要,主要精力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上;課程標準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基礎上,既要告訴教師怎樣教,還要告訴學生怎樣學,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可持續發展,是職業教育教與學的一種有機結合與統一。
其次,課程標準在執行的過程中隱含著這樣一個問題,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即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我們有些老師在上課時唯教材論,教材是什么就講什么,我們要轉變這種觀點。
二、制定“職業化”課程標準應遵循的原則
總的指導思想:根據高職各專業的特性,按職業工作項目和崗位工作流程,以職業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任務驅動為主線,進行能力結構的分解和教學設計,把理論和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實踐為核心,合理設置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及教學內容。
(一)規范性
高職課程標準是對學生學習課程之后的結果所做的具體描述,是教育質量應達到的具體指標,是課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因此,課程標準從內容確定、文字表述到文本格式都必須規范,充分體現其指導性和權威性。
(二)系統性
課程本身是一個由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多種要素有機組成的完整系統,并與其存在的外部環境相適應。課程標準作為指導課程建設的依據,必須對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教材編寫與資料開發利用、教學和評價等作出完整的規定或說明,并遵循由專業課程體系確定課程性質、專業培養目標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確定課程內容、依據課程內容設計學習情境、針對學習情境實施教學和評價等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邏輯關系,將工學結合、能力本位的理念貫穿始終,充分體現其系統性。
(三)明確性
課程標準對教師和學生在教什么、學什么,如何教、如何學等方面規定了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對課程的性質、內涵、范圍和程度等清晰地加以界定,通過分類、分層等方法和手段,逐類、逐層地具體加以陳述和說明。
(四)職業性
高職教育所培養的是生產第一線直接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的高技能專門人才,都有具體的行業、專業或工種的職業方向要求。這就要求高職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內容等課程要素都符合生產一線的實際技能和能力培養要求,同時,還要能及時反映生產第一線的變化,充分體現其職業性。
(五)可衡量性
制定高職課程標準的目的之一,即讓教師能夠整體地、一致地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四個問題,因而高職課程標準應便于對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考核,應盡量選用可觀察、可檢測的語言來描述學生的學習結果。與此同時,課程標準不能過于寬泛,否則將無法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標準。
(六)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新的課程標準應能切實地深入教學實際,對實際操作環節提出相關規定,有機融合職業標準,重點針對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要點、教學實施條件、教學實施方法提出要求,從而有效地體現工學結合特色。
三、“職業化”課程標準的編制
課程標準主要包括課程定位(性質、任務、課程銜接)、目標、設計理念與思路、內容框架、課時安排、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等。
(一)課程定位
用簡練的語言對該課程的性質、任務及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等內容進行總體描述。課程定位是課標建設中一個關鍵問題。只有定位準確,才能作出好的課標,課程定位越簡單越好。
(二)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指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所要達到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從宏觀上描述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形成哪些技能、養成哪些素質,特別應突出能力目標。學習目標的描述應該盡可能是可理解的、可達到的、可評價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即的。學習目標重點關注學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三)課程設計
緊扣課程定位,就課程設計思路進行說明,為實施做指南。主要應體現以下精神:
1.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行動導向的課程開發與設計,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
2.體現以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教學設計
指對某一個具體學習情境的實施設計。根據課程目標和涵蓋的工作任務要求,按學習領域(或任務或工作項目等)順序描述課程內容及具體要求,說明學生應獲得的知識、培養的能力與素質。
(五)課程考核
給出本課程的知識、能力與技能的考核標準及評價辦法。
1.考核方式。指本課程平時考核及期末考核各占比重、各情境內容所占比重、考試形式、試題類型等。
2.考核標準。考核標準應與本專業學生上崗條件相結合,與相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接。
(六)學習資源
說明本課程教學使用的教材與教學參考資料,包括主教材、主要參考書及參考資料以及網絡教學資源。
四、課程標準制定的保障機制
(一)學院成立課標建設領導委員會,并下發課標建設規劃,下發課標的模版,同時印制課標建設工作中的問題解答。
(二)系內成立課標建設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研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確定具體課程標準制訂與實施步驟及時間進程;組織、審核課程標準建設團隊;明確程學科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總目標;課程標準的培訓學習;督促各課程制訂小組完成課程標準的制訂并負責貫徹實施;課程標準的交叉審核,課程標準的系內審查等工作。
(三)建立激勵機制,在年度考核辦法專業建設條目中,規定完成課標并通過學院驗收。
五、在課程標準建設中的幾點思考
(一)教師的認知及教育理論水平有待提高
課程標準的建立是很重要,但有效實施更重要;建立課程標準是很難,但有效實施更難。習慣于按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和教學組織的教師特別是老教師要適應課程標準,是一個艱難、漫長的歷程。因此,不能急于求成,應在政策導向下緩慢推進;同時教師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深刻領悟課程標準;學院管理者應重視研究型教師的培養,積極推進教學改革。
(二)項目、任務的選取是難點
在課程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因采用了“項目驅動”“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因此教學項目的設計是整個教學的關鍵,項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緊扣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特點,聯系實際應用,制定可行的具有實際意義的綜合性項目。教學項目既要涵蓋基本的教學知識點,能服務于教學,體現教學目標,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