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新
摘 要 當前,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日趨重視,將其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并整合多種資源驅動高校的發展。本文以H校為例,對其所在市H市驅動其發展的動力、模式和成效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 政府驅動 高校 動力 模式 成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資源依附理論認為,資源使組織對外部環境形成依賴,組織通過與環境的交換實現自身的發展。①獲得優質的辦學資源,是高等教育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東部較發達地區的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日益重視,將其作為區域間競爭的關鍵要素之一,并整合多種資源驅動高校發展。在這種驅動力的作用下,一些高校實現了在某一階段的快速發展。本文以H校為例,對高校迎合這種驅動,尋找適合自身發展實際的路徑進行研究。
1 政府驅動地方高校發展的動力
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驅動動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激勵。當前,為公眾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已成為地方政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優質的高等教育,具有為地方政府塑造良好形象、從而對其產生政治激勵的功能。在區域高等教育大眾化已初步實現階段,原先精英教育時代所擁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釋,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公眾所迫切渴望的,這種需求也逐步轉化為地方政府的一種政治責任,為履行好職責,地方政府動用所擁有的資源,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需要。
其次,資源激勵。教育必定要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并為一定社會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②當前,區域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隨著經濟發展從對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資源依賴向對知識資源和高技術勞動力依賴轉移,高等教育作為知識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和區域人才、知識、技術、信息、平臺集聚的高地,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除了經濟實力的競爭之外,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正成為區域之間競爭的重要場所,作為區域文化重要標志的高校也更為人們所重視。因此,提升本地區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和質量,將地方高校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已成為地方政府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優先考慮的途徑。
第三,成效激勵。政府是一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立性主體。政府在實施某項政策時,必定考慮其政策的最大成效。政府對于高等教育的驅動,必定要考慮一所大學在短時間內通過各種資源的集聚實現有效提升的可行性。而國內外一些一流大學發展的成功經驗,如香港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等短時間內實現在快速崛起使地方政府看到了這種驅動效度的現實存在。H市政府也因此相信,只要加大資源投入,就有可能促使H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的迅速崛起,并最終使之符合H市城市發展水平甚至引領H市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2 政府驅動高校發展的有效模式
第一,體制撬動模式。教育體制雖然是在教育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然而在其形成以后,對教育活動又有一定的制約作用。③經過多輪改革,當前,我國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基本確立,地方政府尤其是省一級政府較以往掌握了更多的對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權、管理權和政策制定權,同時,地方政府還可依據《高等教育法》,進一步簡政放權,落實高校依法應當享有的辦學自主權,從而激發高校辦學活力,促進高校可持續發展。H校是一所市屬高校,其業務上的指導權限在省級政府,其他辦學權限在市政府。近年來,在省市兩級地方政府的支持下,H校的內外部體制機制得到有效理順:一是完善了學校的撥款體制,將學校撥款體制由“市政府—教育局—學校”三級調整為“市政府—學?!眱杉?,加大了學校爭取市政府資金支持的權限;二是市政府成立H校建設一流綜合性大學領導小組,建立了政校共建的新體制,三是將H校“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納入到H市經濟社會整體規劃之中,四是省教育廳代表省級政府賦予了H校教育改革與開放試點權,其中包括創業型大學建設試點、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高校專業設置與調整管理新機制改革試點、本科院校自主招生試點等多個項目。這些工作使H校既獲得了必要的政府支持,改善了外部環境,又獲得了更多的辦學自主權。
第二,資金撬動模式。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高??沙掷m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明顯增強,財政投向從基礎設施建設逐步轉移到教育等民生領域,同時,通過開征地方教育附加費等政府基金,也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財力投入到高等教育上。為保障H校發展所需資金,H市下發文件明確,“每年市財政安排的H校教育經費增幅要高于市財政支出增幅、高于全市教育經費增幅、高于省屬高校撥付標準”;劃撥12億元內涵建設資金,加速學校內涵建設步伐;同時,H市又專門劃撥3200畝土地、投資100多億元建設H校新校區,解決學校辦學空間不足的問題。這種大力度的財政資金驅動有效緩解了H校過去幾年中因規模擴張帶來的辦學空間不足、辦學資源稀釋等問題,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資金保障。
第三,市場化模式。市場經濟給高等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將表現為一股強有力的動力機制,驅動高等教育加快改革步伐。④市場是政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另一只手,政府可以通過運用市場化的價值和策略來自管理高等教育,提高高校的運營效率,效益和效能。近年來,地方政府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同時,積極引導高校從被動、封閉的發展模式轉向主動、開放的發展模式,引導高校主動迎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辦學。臺灣著名教育學者戴曉霞認為,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特征有多個方面,其中兩個十分重要的是“市場主導課程”、“強調效益”。H市近年來努力運用市場化的手段推動H校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如在H校先后成立旨在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商學院、培養動漫人才的國際動漫學院、培養服務外包人才的國際服務工程學院;同時,H市政府對于學校建設尤其是內涵建設進行專項審計和考核評估,如在12億元內涵資金的投入方面,市政府對于資金投向的規劃、論證和考核評估十分重視,不僅對于學校的學科規劃進行了國際招標,還邀請國內外專家和市相關部門共同組成評估小組對資金投入的效益進行評估論證,確保資金投入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 政府驅動高校發展的成效
第一,理念的嬗變。當前,我國高校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給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政府驅動高校發展,最大的成效是實現了高校辦學理念的嬗變。在政府驅動下,高校已不再滿足于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充足生源和規模擴張,逐漸將重心轉向辦學質量的提升,競爭帶來的危機感使高校不斷通過制定戰略規劃來尋找自己發展的空間,人才培養也不僅僅是大多數高校唯一的責任,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性在大學日益凸顯,“按部就班”的傳統管理模式也逐漸為面向社會、服務師生的管理模式所取代,關愛師生、以人為本成為高校吸引優秀人才來校任教和優秀生源來校學習的主要宣傳口號,在服務中求發展成為地方高校辦學的重要思路。通過政府連續多年高強度的支持,H校在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辦學思路等方面都發展了重大變化。在H?!笆濉笔聵I發展規劃中,學校實事求是地根據所處的客觀環境、社會需要狀況和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提出了實現學校從普通大學向一流大學轉型、從師范大學向綜合性大學轉型、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的戰略目標和“以質量樹品牌、以轉型促發展、以特色創優勢、以服務求發展”的辦學思路,在這些目標和理念的引領下,H?!爸粻幊Α蓖七M發展的校園文化逐漸形成,服務區域發展、國家建設的信心和能力也不斷增強,學校發展成效明顯。
第二,特色的彰顯。特色辦學是高校實現快速發展的捷徑,學科是高校發展的龍頭,地方高校要形成核心競爭力,必須打造具有一流水平的特色學科,形成學科競爭的優勢和比較優勢,實現特色化、差異化和品牌化的發展。近年來,H校根據H市建設以信息和服務產業等知識產業為中心、以旅游服務業為特色的產業發展方向和“生態圈”、“創新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需要,主動調整學科結構,積極扶植和培育具有區域優勢和發展潛力的新興學科和特色學科。目前,H校已擁有省級重點學科1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創新團隊4個。同時,在做大做強基礎學科的基礎上,一批應用類學科群,如高新技術學科群、文化創意學科群、商業與管理學群、醫藥衛生學科群和教育學科群已初步形成,較好地適應了區域內教育與培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生物醫藥衛生產業和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等五大產業的需求。
第三,實力的提升。高校辦學實力提升是政府實施驅動的重要目標。H校經過幾年的建設,各項辦學指標已實現大幅度提升。學校的本科教學業績考核從2009年的位列省內高校第11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7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從2008年的12.5%上升到45%,列省內高校第3位;外來科研經費從2008年的2041.55萬元增至2012年的1.3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從2008年的11項增至2012年的93項,省內高校排名從第9位上升至第2位;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從2008年的4項增至2012年的18項,列省內高校第1位。學校的社會聲譽度不斷好轉,一本生源錄取率從2008年的23%上升至2012年的40%,研究生一志愿報考率從23%上升到2012年96%。
第四,校地的融合。實現校地融合,是檢驗“威斯康星”思想能否在中國落地生根的重要標志,也是政府驅動高校發展的最終目的。H校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多學科、多功能、“接地氣”的綜合優勢,整合校內知識、技術、信息、人才等關鍵要素,結合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面向區域內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依托與行業結合緊密的優勢學科,與區域內骨干企業、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有組織創新,支撐和引領行業、產業技術進步,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以該校有機硅化學及材料技術實驗室為例,近年來,該實驗室通過整合省內乃至國內從事有機氟硅產業的科技力量,建立了一批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其中包括省氟硅化學品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國家新材料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有機氟硅材料分中心平臺等,2010年,實驗室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成功轉讓給地方企業,產生直接經濟效益數十億元。學校充分發揮人才與研究優勢,積極開展社會合作,五年中與當地政府、企業、社區等開展合作項目達數1500余項,橫向項目經費超1.2億元。學校已真正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子系統。
基金項目:杭州師范大學2012年度“城市學研究”專項課題(2012csx23)
注釋
① 王菊.資源依附與高校發展定位的類型選擇——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國高校發展定位問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3).
② 潘懋元.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理論思考——在第二次全國大學教育研討會上的發言[J].教育評論,1989(1).
③ 孫綿濤,康翠萍.教育機制理論的新詮釋[J].教育研究,2006(12).
④ 鄔大光.辦學體制:深化高教體制改革的關鍵[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參考文獻
[1] 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4.
[2] 喬治·凱勒.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別敦榮,譯.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3] 郭麗君,地方高校發展的困境與戰略選擇——基于政策博弈的視角[J].現代大學教育,2009(5).
[4]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高等教育市場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林莉君,中國地方高校受多種因素制約發展滯后[N].科技日報,2012-12-25.
[6] 張應強,彭紅玉,地方高校發展與高等教育政策調整[J].高等教育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