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茜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隨之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受到了諸多媒體的關注。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有2200萬,其中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260.97萬人,這較之于2010年增加了93.79萬。媒體作為關愛留守兒童的一分子,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媒體的報道方式以及內容等各方面都有可能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進程帶來影響,留守兒童問題的發展變化也反過來影響媒體報道,這是一個互相推動的過程。
本文從框架理論出發,通過對《中國青年報》中2004年至2012年九年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作文本分析,首先,呈現近九年來媒體對留守兒童報道的情況變化趨勢;其次,探尋媒體報道的新聞框架的特點;最后,試圖找出推動解決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媒體應該努力的方向。
1.樣本來源。
本文研究的樣本均來源于《中國青年報》的報道,之所以選擇《中國青年報》原因如下:首先,《中國青年報》是中國共青團中央機關報,是當代中國政治、社會生活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一份全國性綜合性日報。其次,《中國青年報》總是站在時代前列,奏響時代的主旋律,以肩負中華民族未來的青年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始終涌動著改革創新的沖動,始終熱情地為新生事物鼓與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其讀者遍布全國各行各業,具有極大的廣泛性與代表性。
2.樣本的抽取。
通過閱讀《中國青年報》發現,《中國青年報》是從2004年開始關注留守兒童問題,故本文研究的樣本是2004年1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關于留守兒童的全部新聞。每一篇新聞報道為一個研究單位,共得到樣本147條。
3.設計類目與分析單位。
為了達到研究的目標,筆者對抽取出來的樣本進行類目建構如下:
(1)報道數量。
2004年到2012年《中國青年報》對留守兒童相關報道的數量。
(2)報道主題。
根據所搜集材料中提到的內容進行歸納,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關愛類:主要包括社會各界人士通過某種形式與留守兒童手牽手、心連心等,也包括以個人或組織名義進行的愛心救助活動。
政府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相關部門所提到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教育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方面。
生活狀況:主要指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狀況及生活狀態。
心理健康:有關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報道。
其他:不能夠歸入以上各種情況又和留守兒童相關的報道。
(3)報道的形式。
本文把報道形式分為“文字”與“圖文”兩種?!拔淖帧卑兾淖值膱蟮溃弧皥D文”指包含文字與圖片的報道。
(4)報道體裁。
消息: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事實的新聞報道。
深度報道: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報道。
手記:記者對事件見聞的記錄,帶有很大的主觀色彩。
評論:記者或社會其他人士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點評與論述。
其他:不包括以上幾種的統歸此類。
《中國青年報》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隨年份變化情況,如圖1:

圖1:每年報道數量統計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中國青年報》對留守兒童的報道,在數量上總體波動較大,2004年、2005年是媒體報道的開始階段,增長速度較為緩慢。2006年至2007年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于2007年達到了九年中的最高峰。然而,到了2008年出現了下降的趨勢,2009年后又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對此,對《中國青年報》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5年以前,這一時期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僅3篇。這表明媒體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非常低。第二階段從2005年到2007年,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報道大幅度增加,這與2007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部分流向城市的社會現狀有關,這一狀況使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出,引起媒體和社會的關注。第三階段從2007年至2009年,這一階段,媒體報道的數量已經開始大大下降。2008年,政府對農民工問題沒有出現任何大的可操性政策,媒體的報道也趨于平穩。第四階段從2009年至2012年。隨著農民工問題越來越突出,其中衍生出來的留守兒童問題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吨袊嗄陥蟆肪o跟時代熱點,對留守兒童的報道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圖2:留守兒童報道月份變化情況(單位:篇)
從圖2中可以看出,《中國青年報》在對留守兒童的報道中,2月份、7月份、8月份是報道的高峰期,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處于寒暑假,正是留守兒童有機會與父母見面的時間。2月份通常是中國農歷過年的時候,政府在此時向社會各階層百姓送去慰問與溫暖已成為慣例。留守兒童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熱點問題受關注度提高。7、8月份是青年大學生參與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的高峰期,他們利用暑假做志愿者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關注留守兒童假期的繼續教育,開展幫助其保持心理健康等行動。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提高使媒體對該方面的報道隨之增多。五月份是報道的第二個小高峰,這主要是因為“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媒體自然而然地把焦點放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兒童群體中。其他月份的報道在數量上相對較少,波動不大。

表1:各報道主題分布情況(單位:篇)
從表1、圖3可以看出,《中國青年報》對留守兒童問題關注的主題中,“社會關愛”有70篇,占報道總數的47.6%;位列次位的是“政府政策”議題,有31篇,占報道總數的21.1%。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教育”、“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報道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可見,媒體在報道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時給公眾呈現的印象更多偏向于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無私關愛的正面形象,而真正關切到留守兒童現實狀況的報道比較少。

圖4:報道形式所占比例
從對樣本的分析得出,《中國青年報》的報道呈現形式有文字和圖文相結合兩種。單純的文字報道有97篇,占報道總量的66%;這一形式通常表現在深度報道中,注重對問題的深入描述與探究。但由于公眾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的不同,對所報道的事件形成的認知框架必然不同。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一共有50篇,占報道總數的34%,這種報道形式往往具有簡明、鮮活、沖擊力強的特點,特別是好的圖片新聞,高超的攝影技術配以恰到好處的文字解讀,往往能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

圖5:報道體裁的總體呈現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147篇報道中,消息87篇,深度報道44篇,手記、評論及其他體裁分別只有8篇、5篇和3篇?!吨袊嗄陥蟆穼α羰貎和膱蟮馈跋ⅰ闭贾鲗У匚?,而位居第二的“深度報道”比“消息”少43篇,只占消息的一半左右??梢?,媒體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僅在該現象的表層,忽略了對細節的報道。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得不到有效的呈現,導致讀者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認知出現偏差。
新聞框架理論源自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的思想。他認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呈現的各種特征,‘它們共同構成一種框架’,‘這一框架涉及各種動態問題’,既有助于‘把讀者已經具有的零散經驗聯結在一起’,也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值得檢驗的指導’,‘框架按邏輯展開’?!笨蚣苁且粋€持續不變的認知、解釋和陳述范式,也是選擇、強調和遺漏的穩定不變范式。通過這樣的框架,符號的處理者按常規來組織話語。這實際上已經超越了特定的新聞報道,而是一種經過了抽象并且具有一般規律的處理方式。簡言之,新聞的框架就是新聞選擇的原則——刻意強調的、闡釋的和呈現的符碼。新聞生產者為了應對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世界,需要采用一些經過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行為方式,以便很快處理大量信息,并將它們“重組”在一起,它已經成為大眾媒介文本編碼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化的部分。
從以上對《中國青年報》關于留守兒童報道的新聞框架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九年來留守兒童的報道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從年份變化與月份變化趨勢看,新聞生產者在選擇這一議題報道時緊跟政府政策與社會熱點的腳步。然而,在主題的選擇上側重于選擇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行動的題材,深入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報道太少,沒有能客觀、全面地反映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推動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媒體在新聞報道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媒體對留守兒童問題應當給予持續關注。
留守兒童是城市化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問題。媒體在國家沒有提出相關政策關注該問題時,報道往往比較謹慎。2003年,政府和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國發﹝2003﹞19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意見通知》(國辦發﹝2003﹞78號)。政策的出臺與媒體的跟進使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得到各界的關注,但是,在如何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方面的問題仍需媒體與社會的不斷努力。
2.多方位、多角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報道。
《中國青年報》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集中在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愛和政府政策方面。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備受關注,但是,僅僅是關注并不能在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我們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去關心和幫助這些孩子。要做到這點,必須要讓受眾得到對留守兒童最客觀、最全面的了解,從而找出這一群體的切身需要。大眾媒介作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其建構的事件真實對受眾的認知產生主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報道形式和報道體裁上不應局限,而應多元發展,關照不同知識層面、不同閱歷的受眾。只有這樣才能使留守兒童問題得到社會最廣泛的關注。
3.反映留守兒童的心聲。
媒體在主題的選擇上,應當多反映留守兒童內心的聲音。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但與其成長密切相關的反映“生活狀況”、“心理健康”和“教育現狀”等議題卻沒有得到媒體的特別關注。媒體的報道中,把“留守兒童”建構成社會的一個弱勢群體,過度地反映這一群體晦暗的一面,給公眾留下一個留守兒童就是“問題兒童”的刻板印象。生活中,他們受到歧視的現象不在少數,因而自卑、避世、仇恨等心理問題突顯。然而,他們的平等呼聲卻很少得到媒體的傳達,由此便出現了“留守兒童進城過暑假并不快樂”的現實。
媒體在報道中,必須對社會存在的問題予以真實的反映,深入探究各個問題的根源,了解各個群體的所需,從而正確引導受眾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為黨中央落實和加快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媒體應有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
[1]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王爽.多重視角下的留守兒童報道[D].安徽大學,2010.
[3]何翔.新聞傳播框架理論研究[D].新疆大學,2009.
[4]許向東.西方弱勢群體新聞報道的經驗與技巧[J].國際新聞界,2005(5).
[5]張洪忠.大眾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框架理論關系探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10).
[6]何玉潔.農村“留守兒童”境遇堪憂[N].安徽日報,2004-09-08.
[7]教育部.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