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琪
(湖北師范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
“全世界面臨第一位的挑戰,不是技術革命,而是德育問題”,這是在一次聯合國世界教育會議上提出的令人深思的結論,學校作為教育的核心基地,是思想、道德、文化繼承和創新的園地,如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為社會輸送復合型人才,是必須提高重視和長期探究的最重要的教學管理問題。但是,在實際的學校德育中,德育問題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德育工作仍有待完善。
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使E 時代的到來成為必然,但是,在社會顯然還沒有做好E 時代到來的準備,在這個連成年人都自嘆招架不住的E 時代,中學生面對網上的種種誘惑,由“網癮”淪為“網蟲”,甚至利用網絡進行網絡犯罪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當前的中學德育仍然是傳統的說教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中學教育的新形勢。
科技發展帶來的新的德育問題已不是傳統的德育說教模式所解決的,學校德育勢必更新教學模式。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重大變革,更加注重物質利益和享受,而作為德育工作的對象——學生,則時常有被“商品化”的傾向。 但是,有著深厚傳統文化的我們,在育人方面一直將教師喻為“辛勤的園丁”、“無私的蠟燭”,提倡教師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然而,市場經濟帶來的價值觀的轉變,使學校德育蒙上了個人主義的色彩,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更是讓學校德育工作困難重重。
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靈魂, 它主要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質,貫穿于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德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也日益深入。 當前,德育工作總體效果卻不夠理想,存在“雷聲大,雨點小”的弊病,需要學校予以重視。
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譬如道德行為和道德認知發生偏離;學生不講究誠信,表現為“雙重人格”;道德情感比較冷淡;除此之外,學生還存在較嚴重的功利主義思想,個人價值意識增強、道德意識薄弱、道德自律能力差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引起注意的。
雖然針對德育工作令人擔憂的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的原因、德育工作本身不好開展原因、德育工作者水平不高的原因、應試教育影響的原因,凡此種種,皆可以歸為社會、家庭、學校、自身等方面,在此,筆者則著重談談學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學校作為德育的主戰場,歷年被予以很多的期望,而這種無限的期望,導致德育理念出現偏差、德育目標虛化、德育內容空洞、德育形式陳套、德育方法偏頗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積累,使得德育這一概念更加模糊,學校對德育工作更是無從下手。
高考指揮棒一日不除,應試教育便難隱其蹤! 傳統的德育課多以填鴨式的灌輸為主,側重于政治理論和德育知識的教學,這些理論性的德育教學,難以對學生的日常實踐起到指導性作用,而知行難以統一的現狀,使德育實效大打折扣。
從構成要素角度看,德育自身主要包括德育者與教育對象、教育內容以及各種教育方法等要素,這些無疑都對學生的品德發展具有特殊作用;從學校生活的整體情況角度看,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及相應的管理體制、行為方式等學校文化樣態,對學生品德發展更是起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學校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深層次上影響著學生的品德發展,學校德育的改進若沒有整個學校文化的支撐,只會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其里,其實效性自然就不言而喻。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德育工作教師,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還有著重要的思想道德任務。這就要求老師能夠做到“言傳身教”,因為學生在學習時不僅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還在不斷地接受老師的道德、情操、作風甚至興趣愛好的教育和影響。 因此,德育工作者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德育工作開展質量的好壞、德育實踐的深淺! 但是,其素質又分為多方面,首先是認識水平,其次是職業技能,最后是方法和態度等,這幾方面皆關系到德育工作的實效問題,是需要予以考慮的。
“主體地位” 就是要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規律, 激活學生發展潛能,促進學生自覺形成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的愿望、行為和能力,進而幫助學生能動地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需求進行自我規劃, 使德育成為“主體德育”的過程,“主體德育”更關注德育的主體,以學生為德育的中心,德育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轉移。
校園文化,對學生品德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濡染”和“涵化”的作用,在構筑學生品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德發展有一個引領和示范作用。因此,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品德發展有良好的影響。
德育問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出現相抵消的困境,表現為5+2=0,即孩子在學校接受五天的德育理論知識,然后在家庭休息的二天受到家庭中或社會上不良道德行為實踐的影響,使學校的道德教育在孩子道德發展中整體上對孩子的影響力很小,因此,為了擺脫困境,學校和家庭要加強溝通和聯系,家長應該配合學校教育,盡量做到言傳身教,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總之,加強學生的德育,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齊抓共管,共同分擔,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格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人師,肯定對學業中的某一方面比較精通,并且能持續關注該專業的發展動態,這就需要教師能不斷地提高個人的理論學習能力和知識修養,擴充眼界,為學生帶來更豐富更新穎的內容。
在教學中,理論修養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因此,在充分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在教學理念、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花功夫,因為只有系統的創新整個教學環節,用與時俱進的思維指導教學工作,才能真正使教學活動得到學生的認可,才能發揮教學的實際功效。要提高德育實效,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是因為教師不僅要教書育人,授人以漁;還要授人以魚,通過師生的交流合作、教師的榜樣和表率作用促進學生學習和品德發展。 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者是學識和品質的完美結合體,因此,提高教師的思想意識建設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1]絳地梅.加強學生品德教育的關鍵在老師[J].師資建設,2008,6.
[2]許必恤.德育要回歸人性化[J].網絡科技時代,2008,20.
[3]王翔.E 時代下中學德育回歸生活教育[J].法制與社會,2009,7.
[4]刑蕊.關于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與能力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總第172 期.
[5]王平.新課改下德育理念新向度[J].新課程·中學,2010,3.
[6]劉鵬飛.試論道德教育的發展模式[J].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
[7]張忠華.對德育實效問題研究的反思[J].現代大學德育,2010,2.
[8]張福.學校教育工作之我見[J].教育管理,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