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摘 要:船舶柴油機使用與維護課程作為船舶動力裝置技術的核心專業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船舶柴油機結構認知和使用與維護能力。本課程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教學,對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了改革,重新編制了課程標準等教學文件,建立了完善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同時建立了教學資源庫供學生自學使用,使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基于工作過程 船舶柴油機 使用與維護 教學改革
一、課程改革目的與意義
船舶柴油機使用與維護課程作為渤海船舶職業學院國家骨干校建設的一門優質核心課,著重培養學生船舶柴油機結構認知能力和使用與維護能力。其知識點的掌握對學生在今后學習其他專業課程乃至今后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調研船舶動力裝置的設計、制造、安裝與調試等工作崗位,根據職業崗位要求,引入船舶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對專業課程進行項目化設計,重構教學內容,全面推進以典型船舶動力裝置設計、制造、安裝與調試項目為載體、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開發。將典型工作任務轉換成學習情境,可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進入企業后的適應能力,為學生就業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同時,依托行業、企業,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形成資源共享、利益雙贏的良性運行機制,促進船舶行業發展和船舶動力裝置技術專業的建設。
二、課程改革實踐
本課程建設與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船用柴油機有限公司、東風朝陽柴油機有限責任公司校企合作,共建優質專業核心課程。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合作企業的相關技術人員組建課程建設團隊,根據職業崗位要求,引入船舶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對專業課程進行項目化設計,重構教學內容,全面推進以典型船舶動力裝置設計、制造、安裝與調試項目為載體、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建設。
1.制定課程標準等教學文件
根據船舶動力裝置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主機安裝調試與維修的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深入企業調研后進行了分析研討,全面整理、分析和分類,得出典型崗位柴油機工作任務和相應的技能點。設計教學整體框架,整理、提煉設計適宜該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任務,以任務驅動法為主要教學方法,進行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完成課程的教學設計并制定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編制任務工單、項目化教學文件等教學材料。
2.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改革
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和學訓交替的教學方法,以任務驅動為導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發出10個典型的工作項目。在課程的最后,安排了獨立實踐與綜合實踐的項目。積極推進教學手段的改革,加大多媒體教室和相關現代教育設施的建設,充分利用各種設備與器材,進一步完善教學所需的硬件、軟件設施,實現了多種教學手段并舉。擴建柴油機拆裝實訓室,使學生邊掌握理論邊拆裝,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
3.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摒棄傳統教學中一張期末試卷決定成績的考核模式,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采用學生自評、組內評價、小組間互評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價。分項目考核,兼顧學習過程和項目終結考核,融入企業崗位考核標準和內容。并結合學生反饋、同行評價、自評、教學督導評價等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進而督促教師提升教學水平。
4.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
為保證船舶柴油機使用與維護課程的教學實施,便于實現學生網上自學、測試、師生交流、校際交流和校企共享等方面的項目,與教育技術中心和軟件開發公司合作開發建設網絡課程。建立動畫庫、視頻教學庫,通過實訓仿真軟件演示大型十字頭式二沖程柴油機的拆裝過程,讓學生在進行實際拆裝之前對實體有充分的了解。
三、下一步改革方向
船舶柴油機使用與維護實現項目化教學設計之后,下一步工作的核心問題即為課程實施,如何利用現有實訓室及教學做一體化教室,實現項目化教學,在工作過程中實現學生工作技能的提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步松,呂鳳明.船舶柴油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高占斌,張天野,陳景峰等.船舶柴油機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27).
(作者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