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燕
(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廣西桂林,541004)
文言詩文閱讀如何能更有效是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苦苦探求的問題之一。
陳靖慧老師提出了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課堂教學模式,即“自學指導→解讀梳理→體悟交流→學案演練→總結反思”?!啊詫W指導’這個階段,是最能充分體現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的環節。在學生自學過程中,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組織學生回歸文本,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間?!?/p>
問題是,學生自學什么?教師怎么指導?似乎是空而論道。
2013年“長三角語文教育論壇——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在上海圓滿落幕。從論壇的獲獎征文、展示的課優秀教案及自由發言中可見,大家對文言文教學似乎有一定的共識:要依“文”教“言”,語言是基礎。
問題是,學生閱讀文言詩文最大的障礙是對古代的語言比較生疏。“言”依“文”而存在,“言”不明何以解“文”?“文”的理解障礙往往就是那幾個“言”不明白,那又如何依“文”教“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北師大王寧教授曾提到:“對閱讀文言文來說,有三個方面的能力需要逐漸培養,即語言認讀能力、理解與分析能力和鑒別與審美能力。在這三方面的能力中,語言認讀能力是最基礎的?!比绾巫寣W生能自主讀懂文言詩文,如何有效提高學生自主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呢?筆者認為,加強文言詩文閱讀中最基礎的語言認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關鍵。
王力先生說:“尋求一種系統性的學習方法,使古書的閱讀水平提高得更快,這種鑰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詞的常用意義。這是一種以簡馭繁的方法?!彼J為在古代漢語語法、語音、詞匯三大要素中,詞匯最重要。所以,擴大詞匯量、培養語感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皽毓?義)知新(義)”,養成積累的習慣,是逐步擴大詞匯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舉例“拔”:先自行盤存一下它的詞義有哪些,然后解讀下列十句中的“拔”的意思。有哪些句子中的“拔”是無法解釋的,先自行猜讀一下是何義,最后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厘清“拔”還有哪些詞義是自己沒有掌握的。
①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②何其拔興之暴也。③竇融始以豪俠為名,拔起風塵之中。④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爭不能拔,又不能死,自引謝病。⑤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⑥亮拔縣千余家。⑦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⑧魯提轄早拔步在當街上。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⑩其后秦伐趙,拔十城。
圍繞本義逐漸引申的詞義,通過推斷可以探知詞義。
舉例“拔”:形聲字?!墩f文解字》:拔,擢也。從手,犮bō聲。造字本義:比喻猛然揮手,將物體從平面中抽出來。
本義是將東西“拉出”“抽掉”。由此引申諸多詞義,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①本義是將東西拉出抽掉,有向上提拉的動作,引申為“提拔、選拔”義;②東西被拉出抽掉引申為“拔除、剪除”義;③東西被拉出后相比以前的狀態是提升了或變化了引申為“突出、超出”“變異、動搖”義;④東西已經被拉出抽掉,東西在拉出抽掉東西的人的手中引申為“得到、獲得”“取得、攻克”義;⑤把東西拉出抽掉需要速度力度(造字本義“比喻猛然揮手,將物體從平面中抽出來”)引申為“迅疾、突然”。
一詞多義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現象。閱讀文言文遇到多義詞時,根據上下文準確把握它的意思是讀懂文章的關鍵。多積累是基礎,而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更生動地理解多義詞的“多義”是有規律的,“多義”并非“亂義”“濫義”。
“字之初,始為畫”,漢字是形象化的文字,音形義結合,有意象。漢語的造字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為我們推測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圖1 “而”的引申
“而”的本義是“胡須”,其引申義與本義關系不是很明顯,這其實就是“六書”中的用字法“假借”產生的假借義。古人造字主要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用字法是“轉注”“假借”。其中“假借”是有些意思古人無法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方式造字,就利用讓某些字“兼職”的方式兼有某些意思,于是引申義中有一部分就是假借義,與本義聯系不大。

這一類的如“之”“其”“于”等詞,其詞義都是“由實入虛”。假借義與本義有的還有一些聯系,有些就沒有任何聯系了。
“字之初,始為畫”,漢字作為形象化的文字,學生懂一點漢字“六書”常識很有必要。
筆者認為,文言詞匯知識的掌握與文言詞匯的認讀和積累不要與現代漢語完全割裂開來,古今貫通,可以有效消減文言詩文在學生心目中的距離感。
舉例:“拔”,日常熟悉的詞匯有“拔苗助長”“出類拔萃”“堅韌不拔”等,仔細琢磨其中的意思分別是“拔出、拔起;突出、超出;動搖”,而這幾個意思在文言詞匯中恰恰是學生頗感陌生的,他們對現代漢語仍在使用的詞語沒有去深究其詞義的習慣。
又如,在講解“詞類活用”時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找例子,詞類活用并不是文言文“專利”,在現
代漢語中也不乏其例子。例如:“不法商販騙人錢”“多么棘手的事情”“稻草可以肥田”“雞下蛋了”,然后再比對一個古漢語的例子,其詞類活用的原理就明朗了。
現代漢語語法中句子的六種成分在古漢語中是完全一樣的,常態下的成分位置是“主謂賓定狀補,主干枝葉分清楚。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為了強調定語,定語的位置在主語賓語前,就把定語挪到主語或賓語之后,于是有了“定語后置”;為了強調賓語,賓語在謂語之后,就把賓語提到謂語之前,于是有了“賓語前置”;為了強調謂語,謂語本在主語后面,就把謂語提到主語之前,于是有了“主謂倒裝”……只不過在古漢語中為了表明是倒裝句特別加了一些標志,而這些特殊標志是需要我們認知的。
如,古漢語定語后置的標志有:①中心詞+定語+者;②中心詞+之+定語;③中心詞+之+定語+者;④中心詞+而+定語+者。
現代漢語中的定語后置句“老師,給我帶一本字典,精裝的!”如果用古漢語的定語后置的標志表示就是“老師,給我帶一本字典之精裝者!”
總之,文言詩文閱讀中最基礎的語言認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主要靠多讀多練,應該強調學生自己動口、動手、動腦,使學生在反復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反復練習中提高能力。如果教師能夠在興趣培養、方法指點上更切合學生實際,學生在掌握了“語言認讀”具體的方法之后,然后再啟發思考、答疑解難,能更有效地把學生的文言詩文學習引向深入,從而達到穩步提高文言詩文閱讀能力的目的。
[1] 王玨.文言文教學價值的再認識[J].語文教學之友,2001(3).
[2]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錢呂明.文言文教學的理性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