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暢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紅山分校,江蘇南京,210000)
拼音是小學一年級新生學習語文的第一道坎。相對于課文內容來說,拼音教學比較枯燥。一年級學生往往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后開始松懈,提不起興趣。而拼音教學又是低年段的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識字、學習普通話和查字典的基礎。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幼兒向兒童過渡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幼兒理解能力較差、抽象思維能力不足,他們更擅長記憶形象、具體的材料。對于單調的字母他們興趣不大,但如果以生動鮮活的圖片引導他們,他們往往會顯示出極大的興趣。看著形象的圖案,口誦著字母,這樣的記憶會保持得更長久。另外,一年級學生的記憶效果與他們的情緒有著極大的關系,即在高興時記憶效果好,反之較差。因此,筆者在教學時重點開發(fā)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如面對不會握筆的學生,筆者教給他們這樣一首兒歌:老大老二對對齊,中間還要留縫隙,老三頂在鉛筆后,老四老五緊跟上。學生一聽就樂了,筆者接著用兒歌告訴他們五個手指應該怎么分工,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就掌握了握筆姿勢。再如學生寫字經常出現坐姿不端的情況,筆者就讓他們利用拿鉛筆和橡皮、打開書本的時間誦讀這樣一首兒歌:寫字時,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直,腳放平,眼離書一尺,胸離桌一拳,指尖到筆尖,足足三厘米。這樣的一首兒歌誦完,他們的準備工作也做好了,既不浪費時間,又強化了書寫姿勢的教學。
蘇教版的教材很注意在教學拼音時和圖畫相結合。筆者在課堂上會讓學生去感受圖案和字母的聯(lián)系。通過熟悉的圖案去認識陌生的知識,降低初學的難度,學生學得自信滿滿。比如在教學單韻母ü的時候,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尋找小魚和ü的相似之處。學生會發(fā)現,小魚在水里會吐泡泡,圖上的兩個水泡就像極了ü上的兩點,所以ü上兩點不能少,如圖1所示。

圖1 韻母ü插圖
這樣的教學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把拼音書寫的難點解決了。必要時,教師還可以自制顏色鮮艷的圖片,以補充課本中現成教具的不足。如教學聲母“b、p、d、q”的區(qū)別時,筆者讓學生自制了教具,課堂上,筆者讓學生現場拼出不同的生母,學生興趣盎然。然后筆者讓學生想想怎樣區(qū)別記憶,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答案也是五花八門。這樣就充分利用圖畫,直觀地幫助學生掌握了所學拼音的音形。
初學拼音,對于比較容易混淆的拼音學生往往掌握不牢,即使教師多次糾正,學生仍然犯錯。對于這樣的知識重難點,教師必須在新授時就要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編故事和順口溜往往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比如教學“b、p、d、q”這四個易混聲母時,筆者是這樣操作的:
師:請小朋友們拿出自己制作的拼音模型(半圓和豎),比比誰能拼出更多的字母。(自己拼字母,全班交流)
生1:我拼出了p。(上臺展示)
生2:我拼出了b。(上臺展示)
生3:我還能拼出d和q。(上臺展示)
師:這幾個字母長得這么像,誰能有好的辦法記住它們呢?請大家討論一下,看看誰最聰明,想的辦法最妙。
(學生參與的熱情被激發(fā),開始熱烈討論)
生4:我覺得字母b就像我們學過的數字6。
師:你說得對!
生5:我覺得字母q像我們學過的數字9。
師:是啊,這么一來,我們就不會認錯他倆了。還有呢?
生6:我們書上有一幅畫,畫上的小猴在推車上坡,我覺得字母p就像小猴推車在上坡。
師:是啊,你真會觀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
此時,筆者相機出示順口溜:像個6字bbb,像個9字qqq,小猴推車ppp,左下半圓ddd。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它們的區(qū)別,在后來的學習中,也便很少犯錯。蘇教版的很多拼音教材也都很注重兒歌的運用,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樂學的同時也加強了記憶。筆者也經常自創(chuàng)和搜集各種兒歌,如標調歌、拍手歌等。
故事也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教學形式,如果能把相對枯燥的拼音教學用故事串聯(lián)起來,不僅方便學生學習記憶,也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在學習復韻母“ie”“ue”和特殊韻母“er”時,學生一時很難理解“ie”和“ye”、“ue”和“yue”之間的關系,對于特殊韻母“er”可以單獨作拼音的特例也似懂非懂。對于這一難點,筆者在教學時就采取了編故事的方法:“ie”這個復韻母很淘氣,別的韻母都要和聲母一起搭配起來才能做拼音,可是他總想單獨出來玩,這樣就破壞了拼音大家族的規(guī)矩,好心的大y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對小i說:“你的讀音和我一樣,不如你變成我的樣子吧,這樣你就可以單獨做拼音了。”小i聽了很開心,所以以后他每次單獨出去玩,都會變成大y,就有了拼音“ye”。“üe”看到“ie”能夠單獨出來也很羨慕,就找大y幫忙,好心的大y也同意了,所以當“üe”出來的時候,前面總會出現大y,就有了拼音yue。“er”是拼音家族里最調皮的孩子,他總是偷偷溜出來玩,時間長了,大家也就習慣了,所以他就成了特殊韻母,可以單獨作拼音,“耳朵”的“耳”,“兒子”的“兒”都是這個拼音。一年級的學生愛聽故事,所以這樣的方法很奏效。
為了不讓枯燥的漢語拼音練習磨滅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試著把拼音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比如筆者把全班學生的姓名拼音展示出來,比比誰認得多,誰能把人和姓名對上號。學生看到自己的姓名拼音上了教師的課件,自然興奮不已,再看到自己拼出來的人名就是熟識的好朋友,更是迫不及待地要求發(fā)言。每次這種形式的拼音練習都能在課堂上掀起一陣小高潮。為了能夠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起來,一年級的第一學期筆者都會指導學生讀書。本學期筆者指導學生閱讀了注音讀物《中國古代神話寓言故事》,這本書中的故事淺顯易懂,內容編寫精當,加上精美的插圖,讓學生愛不釋手。每周筆者都會抽空為學生讀一兩個小故事,吊起他們的胃口以后,再讓學生試著自己看拼音讀故事。很快,有學生就知道了女媧補天,有學生能把后羿射日講得繪聲繪色。筆者還找出其中有趣的小故事來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學生的熱情極高,課外閱讀時總喜歡拿出這本書與同學一起“研究”。這樣的拼音教學,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實踐知識,一舉兩得,正所謂“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
[1]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
[2] 唐珊,伍新春.不同的拼音教學方式對幼兒拼音水平及漢語語音意識發(fā)展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