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剛
(南京市浦口區浦廠中學,江蘇南京,210031)
在新課標、新理念的背景要求下,教師該如何在一堂課中最大化、最優化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因此學校決定要求每一位教師自己選擇一節課進行全程錄制,然后把視頻發給每位教師,讓教師進行自我反思。這就要求教師從課堂各個方面對自我行為進行研究,提出整改意見。教師通過觀摩自己的錄像課,根據錄像課里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自我改正,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課堂掌控能力、突發問題處理能力等,有利于提升教師對課堂結構、流程等環節的把握和設計,也有利于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問題設計、問題引導的優化等,從而更好地為整個課堂服務,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筆者在觀摩“圓周角”這堂課以后,發現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就是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雖然自己在當時環境下,有意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但后期通過觀看課堂視頻,還是發現一些問題:
例如,“如圖(1),圖中有幾個圓周角?”其實這個問題學生都能解決,倒不如問,“如圖(2),圖中有幾個圓周角?”本來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怕學生不清楚、不理解,設置了一個沒有必要的問題。又如 “一條弦所對的圓周角只有一個嗎?”“是不是?”“對不對?”等,讓學生來回答,這其實是在浪費課堂時間,是典型的對學生“不放心”“不信任”的教學行為。作為教師,我們要避免這種效率低下的問題出現。

教師為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或認真聽講,一個問題在前面剛處理完了,但之后又重復出現,這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課堂效率。其實,學生對一些簡單的問題是能很快掌握的,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應該警惕犯 “不放心”學生的錯誤。
例如,“如圖,你能說明∠O與∠A的關系嗎?”其實,這個問題的難度很大,學生在沒有預習或沒有真正理解教材對圖(2)證明的思路、過程時,是很難證明圖(1)的關系的,教師只好自己再說明一遍。其實教師在有些問題設置上,如果沒有很好地把握好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就不要急匆匆地拋出一個不適合學生的問題,否則,教師為了避免“冷場”,只好自己回答自己。其實,在我們的教學中,這也是常常會犯下的錯誤,教師把問題設置得較難、較偏,學生不能理解,教師也只能自問自答,這是教師沒有很好把握學生的實際,備課不到位的一種表現。

例如,“如圖,有一圓形展廳,在其圓形邊緣上的點A處安裝了一臺監視器,它的監控角度是65°。為了監控整個展廳,最少需在圓形邊緣上安裝多少臺這樣的監視器?”有的教師提出問題后,就很快公布了答案,很多教師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馬上就叫學生回答,一部分學生可能還沒有聽清教師的問題,或剛剛理解了但沒有思考好,教師就匆忙地叫學生回答問題,往往很多學生都回答不出來。教師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因為進度、時間問題而壓縮了學生思考的時間,盡量多給時間,讓他們的思維真正得到鍛煉。

例如,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觀察如圖,你發現了什么?”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后,學生從圖形上來觀察,發現很多,但他們也在思考:“老師到底是讓我回答什么?我該回答哪些?”這影響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其實,當教師給學生的問題信息量過多、重疊或含糊不清、目標不明確時,都會影響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無從下手、不知所措,不知道教師提問的真正意圖是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教師的問題,于是出現“冷場”現象。久而久之,學生會在心里抵制教師的提問,同時也不會主動去思考問題,哪怕是表述清楚的問題。這樣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

課堂提問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效率,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把握好課堂提問的細節呢?
這里的備課一是要“備教材”,要十分熟悉所授教材的內容,對新的知識點要做到心中有數,重點、難點把握要準確、到位,提問點要設置得恰到好處;二是“備學生”,要了解現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提前設置課堂問題,不能含糊、模棱兩可,要避免答案的不確定或超出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問題要有方向性、啟發性,難度要適中,要值得學生去思考,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到”,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后續發展。
提問的語言首先要做到通俗易懂,問題要簡單、明了,教師提問的語言表達要準確、到位,不啰唆、不重復、無歧義、不誤導、不拐彎抹角。教師提問的聲音要洪亮有力,語氣要突出重點,以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思考問題,讓學生少走或不走彎路。另外,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積極響應、反饋,研究發現教師的積極反饋比消極反饋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一個問題的設置要符合教材、課標要求,更要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來定,不同對象、班級,問題的設置應該有差異。如面對學優生,教師就不能設置簡單的問題,因為這樣達不到啟發的效果;對于學困生,問題也不能太高,提問的內容過難會讓學生不知所措、無從下手。要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設計問題,讓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問題的設置要有層次性,要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不斷地
剖析問題;對于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進行問題的分解,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問題的設置點要準確,提問題的時機要準,落腳點要到位。
問題處理上要注意幾點:一是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能太短,根據所提問題的難度,給予不同的思考時間,切忌問題剛提出就讓學生作答,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講,根本就沒有思維的價值,體現不了問題的意義,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或相互討論。二是切忌自問自答,如果教師對一個問題自問自答,說明這個問題不適合當前學生,那也就沒有必要提出這個問題,自問自答這種形式還會滋長學生思維惰性,學生知道教師會公布答案,也就不會再去思考問題,這對學生的今后發展是不利的,對數學的學習也是不利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有意識地讓課堂突然“安靜”一段時間,把課堂時間徹底地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這可能比教師講課的效果更好。
總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課堂教學中必須提問題,而且要提好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數學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課堂效率更加高效,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才能被激活。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實際,注重課堂提問的細節,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難度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1] 肖川.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 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