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群 許之屏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體育研究生規模每年擴大,作為體育學科的子集之一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大多數為跨學科、跨專業學生,局限性明顯大于優勢,就業環境變得更加困難。百度百科中對就業保障的解釋為:就業保障又稱就業促進,是指國家為了保障公民實現勞動權所采取的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的各種措施的總稱,它是國家社會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本研究的就業保障是指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的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具體來說,就業保障有兩層含義:指改善就業數量、提高就業質量。比如政府采取促進宏觀經濟發展的公共政策,可以達到增加就業崗位的目的;采取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可以吸納更多的這些都是就業保障的政策和措施。那么了解當前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改善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就成為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圖1 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就業保障機制構思圖
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研究生在校期間主要是學習和研究體育理論知識,有一部分學生為體育專業畢業有體育技術技能和教學經驗;另外一部分學生是跨專業的報考生,就讀碩士研究生前沒有進過系統地體育技術技能訓練,基本沒有體育教學能力。招聘單位更看重理論和技能結合,體育人文社會學就業應聘機會少同時體育人文社會學師資招聘傾向于博士研究生,體育類企業愿意選擇有經驗、年輕、薪資期望更低的其他專業碩士研究生或者本科生。
研究生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在中西部地區、小城市人才流動流向少,就業難度相對較少,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的就業競爭激烈,就業難度也比其它地區更大,就業觀念有待轉變。
男碩士研究就業較女性容易,因為大部分女碩士畢業后是結婚和生育的高峰年齡,某些用人單位認為會影響工作,提高雇用成本,會造成女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期望的下降。
2.1.1 培養模式陳舊,缺乏特色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有關規定,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現各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相似,人才的培養途徑單一,目前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時間研究生是3年,絕大部分學生仍然都是在規定的年限內畢業,提前修完學分畢業的學生很少。
2.1.2 課程和專業設置不平衡,忽視學生就業
理論和實踐脫節,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生知識的結構比例均以理論學習為主,術科課程設置幾乎沒有,在專業研究方向設置上也有一樣的問題;專業設置不平衡,有限的崗位滿足不了更多相同專業的人就業給,學生將來的就業分配帶來了很大困難。
2.1.3 高校就業指導體系不完善
許多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對畢業生缺乏有效的指導,沒有給予畢業生足夠的專業技能訓練。很多學生對專業的選擇并不是基于該專業及于之銜接職業的了解和興趣,而是以能否考上研究生為基礎,缺少對于自己的定位與未來的職業規劃。
在就業形勢的轉變下要求研究生變換自己的就業觀念,順應時代,對自己正確的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許多研究生就業方向模糊、職業意識薄弱。當目前應屆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就業難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沒有明確的規劃;就業單位理想化;理論知識扎實,但動手能力和溝通技巧較差,團隊精神和職業道德欠缺,心理素質較差。
運動項目的多樣化對于人才也會需求更多,缺少學習、實習和就業一體化,缺少與社會、企業的互動,從而導致社會不能正確的評價,用人單位不能夠如實的了解碩士研究生的能力,高校缺少用人單位的就業反饋信息。
體育人文社會學就業保障機制。
各體育院校有自己正確的定位,樹立好自己的形象。同時在理性化的高校和體育科研院招聘情況下,學校、院系要更重視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忘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研究生研究和理論知識的培養。
3.1.1 改變現有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的課程設置
(1)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研究生課程可分為學位課程和非學位課程,其中學位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非學位課程為選修課體育人文社會學是研究體育運動中的會現象和人文現象的。[6]因此,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應設置開設一兩門體育專業技術課程,同時加強其他方向的實務培訓。(2)開設以培養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發展為內容的課程。
3.1.2 改變現有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培養質量是相關部門尤其是學校工作重點,要建立多元化的培養模式,細化專業劃分,聯合社會力量,共同培養專業型人才。
3.1.3 建立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的職業指導和服務體系
高校在研究生就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依托高校資源為研究生就業提供全面的服務和保障,以職業生涯理念規劃高等學校的職業指導工作。(1)加強研究生就業工作隊伍建設,重視就業指導隊伍的培訓和學習,使他們掌握職業指導的專業知識和技能;(2)職業指導工作起點向前延伸,以抓兩頭帶中間的方式開展工作;(3)拓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內容和方式。首先,學校的職業指導機構應建立起全面反映本校研究生畢業生資源及就業意向、各專業特點及服務方向的供方信息,迅速反饋用人單位的需方信息,及時為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畢業生提供就業渠道。其次,強化用人單位參與。同時要建立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評估體系,量化考核,促進碩士研究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最后,加強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正確擇業觀的培養,擴大研究生就業視野,向西部地區和基層部門擴展,解決就業市場東部過剩、西部緊張的局面。
3.2.1 注重提升自身素質
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找到理想工作的先決條件:注重自身能力培養(人際關系等);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與理論知識(學術論文的發表、課題等);專業技能水平的學習和提高(1~2門的專業技能、教學經驗的積累等);其它方面(證書、比賽獲獎等)。
3.2.2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研究生要能及時對自己正確定位,轉變自己的就業觀念把就業方向從關注高校、事業機關和政府部門轉向自己創業等,同時可以就業區域可以流向中西部以及小城市,在這里經濟的發展會給予研究生提供較多的就業平臺;運動項目的增多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會增加,找到自己適合的立足之地像新興的職業行列——體育經濟人。
3.2.3 證實個人能力
在就業應聘之中,簡歷是“證實”個人能力的一個方面,應該根據應聘不同的崗位制作多個版本簡歷,有能力的還可以準備一份外文簡歷。簡歷上應該寫清楚自己姓名、性別、政治面貌、身高、所學專業、研究方向、主修課程以及相關的個人興趣愛好等。應聘時的口試、試教等是“證實”個人能力的另一方面,要保持心態的平和;充分備好課針對于試教。
3.3.1 研究生個人與用人單位互動
研究生與用人單位可以形成良好互動,研究生未來從事的更多是科研和管理工作,讓用人單位充分了解畢業生的素質,創造雙向選擇的機會,另外可以通過到用人單位實地教學實習培養體育專業性人才。
3.3.2 高校與社會整體互動
學校和社會共贏。學校可以嘗試聯合社會力量把“學習、實習和就業一體化”。高校可以利用廣闊的校友資源,組建校友協會和完善的校友網絡體系,通過校友資源的提供可以直接為研究生提供就業信息或介紹就業崗位。
3.3.3 構建體育人文專業研究生就業反饋系統
了解社會畢業生的評價,加強體育人文社會學畢業生質量跟蹤,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關系,并從反饋的信息中分析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同時,要積極建立用人單位網絡,加強與友好用人單位的聯系同時拓展新的用人單位,在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生就業時能夠充分獲得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
各級政府應該從規范就業市場入手,采用法律手段規范當前的就業環境,完善就業渠道和供需洽談模式,準確且及時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建立共享的信息平臺,讓政府及時了解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就業形勢,有針對性地進行宏觀調控,解決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就業市場的供求失衡問題。
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大多數為跨學科、跨專業學生,優勢少,就業環境更為狹窄。在招聘學歷越來越高、越來越理性化的情況下,如何提高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就業的質量和數量就是我們的工作之重,研究生就業工作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穩定,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標,我們應該從思想和行動上都應該重視起來。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企業與高校的一體化的集體培養,高校課程設置、培養模式都應該適應社會形勢的變化重點是注重研究培養的質量,研究生自身的努力共同去提高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就業數量和改善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質量。本研究主要講述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的就業保障機制理論方面的研究,針對的實證研究會在后期的研究中繼續進行。
[1]肖美蓉.建立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問題研[D].江西:江西財經大學,2012.
[2]李煥玉,黃志安.對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6):8-9.
[3]溫海紅.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青年群體就業保障制度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54.
[4]彭薇,王旭東.多學科視野下的就業保障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252.
[5]尹發躍,秦發蘭,許麗瓊,等.基于就業視角——中外研究生教育取向探究[J].教學研究,2009,32(1):29-32.
[6]任彥.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