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妍
【摘 要】高職院校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因此,需要不斷研究高職院校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實效性和方法,增強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 法律基礎知識課程 教學改革
作為教育育人的高職院校,培養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培養現代化人才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近年來一再攀升的青少年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警示: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也許我們得到了比犯罪事件本身更有意義的啟示,我國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需要改革的地步。也正是基于諸如此類現實而又重大的問題的考量,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
一、法制教育要與德育相分離
我國長期以來教育實踐的做法是將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教育,而且我國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也是這樣規定的,法制教育并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不能混同為道德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還有可能葬送法制教育。正是受此影響,長期以來,在許多高職院校里,法制教育附屬于思政教育,我們很難發現有專門的法律教研室,看到的往往是德育教研室,許多上課的法律老師,不少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從事思政教育的老師,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在此情況下學生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屬于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聯系上講,兩者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塑造,益于采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于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干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二、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從注重學法轉變為注重用法
目前,不同類別的高職院校整齊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課,由于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于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在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三、法制教育的教學實施方式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提倡實踐性教學
對授課老師而言,老師說課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上課前要精心設計教案,使講課如同演劇,能吸引學生,集中其注意力,隨著課程往前進展,不斷有高潮出現,令學生動情、喝彩或自發討論問題。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臨場應變能力,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
對學生而言,高職學生一般都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行為規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沖動,同時自控力弱,缺乏足夠的支配力,法制觀念淡薄。面對這樣的群體,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求以學生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以充實學生的生活為目的,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現代人的視野培養現代人,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獨立性和能動性。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全體學生,要調動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自主地、獨立地學習。教師要從發號施令的位置上走下來,改變以往授受式、填鴨式的教學。
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阻礙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作為課堂組織者——教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中,與學生和平相處,使學生理解和參與教學,轉變“被教、被管”的被動角色,樹立“課堂主人”的意識。教師要充分發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